李志朋 单新涛
摘要:教学模式的广泛构建及其实施困境的落差呼唤对其建构策略与推广条件的研究。以江川县“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为例进行探究,提出教学模式在构建中要深刻把脉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合理选用模式建构的方略路径,在统一要求中倡导灵活探索,在多方主体参与中逐步推进;在推广中应考虑教师、学生、学科、环境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双主互动” 构建策略 推广条件
项目基金:本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Y13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基础教育高效教学研究”工作站在站成果。
1 问题的提出
1.1 教学模式的广泛构建及其实施困境
继20世纪80年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第一波热潮之后,新课改催生了新一轮的教学模式热。在此背景下,很多地方和学校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教学模式的构建呈现出由“重教”向“重学”、从单一向多样发展的实践转向,以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一些共同理念。与教学模式在各地各校大面积构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教学模式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遭遇到不少问题,可谓困难重重。当然,阻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困惑,也有家长的质疑,还有表面上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成绩却短期内不见提高的尴尬。当人们所有的期盼都已落空或是再也看不到前进的方向,教学模式的实践命运由轰轰烈烈的推进到徘徊不定、驻足观望直至几近夭折便不足为怪。那么,这种反差到底折射出什么问题?笔者以江川县“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为例管中窥豹,以探其理。
1.2 江川县“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双主互动”是江川教育界历经3年的探索实践创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创设一种“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情境或途径,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导学型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认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目的上,强调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智力和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学方法上,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教学环节上,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统一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形式上,重视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关系上,平等、和谐、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民主氛围,从而完善主体人格,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其基本教学环节由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延展学习构成,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学生行为与教师行为,二者之间建立起“学”与“导”的双向互动关系,经由三学、三导和三个环节交叉形成一个整体架构。
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 深刻把脉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建都需基于一定的教育背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前期,立足素质教育形势对三个问题做了思考:一是通过课堂调研提出学生学习面临的五大现实问题,二是根据多年下乡调研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做出分析,揭示出传统“时间+汗水”的质量模式的历史贡献与实践弊病,三是提出滞后的教育观念对教学过程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模式中,对其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要素做了相对完整的阐释。
2.2 合理选用模式建构的方略路径
归纳和演绎是建构教学模式的两种典型方式。前者主要指从某一理论出发提出假说然后验证,后者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形成理论,或是基于本校情况自主探索,或是借鉴它山之石模仿调整。在“双主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所积累的经验主要来自北上河南西陕、东诣山东杜郎口进行的考察学习,同时结合本县教学实际及本县倡导的“主体教育”而建设性地提出模式,大力推广,应该说带有较强的演绎色彩,同时也不排除经验总结,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教学模式建构的趋势。
2.3 在统一要求中倡导灵活探索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等人把“使用教学模式”称作是“一个严格但又灵活的工具”。教学模式,是一种大的教学框架或规则,并非针对具体的、细小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模式推广中必须在强制性与自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教学模式需要有一个基本模式、统一模式,以确保模式的稳定性。同时,在推进意见的相关文本中明确提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都能根据所任学科特点,正确灵活地运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现“三改三提高”的目标。这主要是基于对模式学科差异及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考量,避免教师对模式的运用陷入模式化、教条化的误区。
2.4 在多方主体参与中逐步推进
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这一特性决定了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来不应是理论研究者或实践操作者单方面的事。放弃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必然是空洞的理论。在“双主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中,集中了学科专家、教研人员、行政领导及一线教师等几类不同的主体,群策群力,使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调研培训、管理视导及实施操作等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且非常注重校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了校本教研的优势。
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条件
要保证一种教学模式有效实施推广,就要具备相应的支撑条件,或称为实施条件、实现条件,它是教学模式的内在组成部分,“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的最佳组合和最好的方案。”关于“各种条件”指哪些,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我们认为需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考虑。
3.1 根据教师特点选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功能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师来实现的,其对教师的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不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适合所有的教师。所以每个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尽量考虑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教学经验,尽量扬长避短,选择那种比较适合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教学模式;反之,则可能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教学模式对于刚接触课堂且教学经验欠缺的新老师是不适用的。强调互动的教学模式一般要求老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一定的学习指导能力及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这一点是否所有老师都可做到?由姚桂琼创立的“小学语文‘三基四步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建议中就明确指出,运用该模式的教师至少要有五年以上的语文教学经验,对“语文”还要有一定的感悟。
3.2 考虑学生情况择定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不同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也有影响,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需从所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在课上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学生在预习时不懂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靠学生自主来完成。“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使用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如若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必将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意图,很多强调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低年级课堂上应用效果不佳,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此。低段的孩子一般都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大部分还在学习习惯培养阶段,且易出现课堂纪律问题。
3.3 基于学科特性调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在目前很多人热衷于不分学科把某一种教学模式运用于所有学科的背景下,回归“学科本位”的冷思考是相当有必要的。毕竟各个学科性质有所不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如科学探究模式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角色扮演模式则更适用于价值观领域的学习。教学模式的创立、运用与推广要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基于不同学科特性有所侧重,如语文侧重“读”,具体到“互动学习”这一环节,课堂中学生能否实现真正互动的重要基础是有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在各个环节应非常重视阅读;数学课则应重视练习的运用及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如何探索出相对成熟的适合每一学科的独特模式,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这一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调适并建立起各种变式?这些依然是模式建构者们努力的方向。
3.4 拓展时空环境活化教学模式
保证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另一前提条件是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时间、空间、基础设施及学习材料等。就时空方面而言,事实上许多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课堂45分钟,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等环节,使课前、课堂到课后构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另外,在课堂教学日趋开放的今天,教学设备的不齐全,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也会受阻。设想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一所学校如果都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的话,如何要求学生去尝试和体验呢?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如果把教学局限在狭隘而单一的教育空间中,单纯依靠教师语言,其情境创设的效果恐怕也会大打折扣。另外,一些教学模式尤其是蕴含探究成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中需要充足的学习材料作为支撑,乔伊斯等人认为,对于科学探究模式“最理想的支持系统在于:一组能引起疑惑问题的材料,一位掌握智力操作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教师以及于问题有关的材料来源。”所以如何充分考虑时空环境活化教学模式,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这一问题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江川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川县“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C].走进学生 享受工作 幸福生活 江川县“双主互动”教师读本,2010.
[2][美]Bruce Joyce, Marsha Well, Emily Calhoun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1. 81.
[3]祖洪娟.浅论教学模式与模式化教学[J]. 考试周刊.2013(26).
[4]江川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试行),江教字(2009)40号文件[Z].走进学生 享受工作 幸福生活 江川县“双主互动”教师读本,2010.
[5]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杨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