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祥 祝小祥 徐进 徐友成
摘要:临安市近30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耕作制度、施肥习惯和作物产量等变化,引起农田土壤地力演变。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2次土壤普查和2008-2010年耕地地力调查数据前后比较,临安市农田土壤肥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结果表明,土壤pH呈下降趋势,耕层厚度变浅,有机质、全氮含量下降,碱解氮含量基本稳定,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钾含量缺乏。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地力,农田土壤应积极推广使用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技术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地力长期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田;土壤地力;养分含量;演变
中图分类号:S158.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990
0 引言
近30年来,临安市的种植业结构、作物产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措施、施肥习惯和施肥水平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耕地土壤肥力的变化。例如,农田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大幅增加,肥料结构上从重氮肥轻磷、钾肥,发展到重视磷、钾肥以及复合肥的施用,对土壤养分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有机肥料投入量却慢慢减少,使农田有机质损失加剧。2000年以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变化,全市开始实施秸秆还田以及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并大力开展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为主的沃土工程建设,全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2008-2010年耕地地力评价与1982年全县第2次土壤普查时所采可比土壤样本养分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第2次土壤普查后近30年来全市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肥料投入状况、土壤性质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变化总体趋势为:pH呈下降趋势,土壤耕作层变薄,有机质、全氮含量减少,表现土壤供氮能力下降,碱解氮含量平均基本稳定,速效磷呈上升趋势,不同产业含量非常不平衡,差异大,土壤有效钾含量有增有减。为此,对全市农田土壤地力演变进行论述。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
本研究的土壤样品采自浙江省临安市。临安位于东经118°51′-119°52′、北纬29°56′-30°23′,地处浙西北部山区,东邻杭州市余杭区,南连富阳市和桐庐县、淳安县,西接安徽省歙县,北界安吉县及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土壤采集时间为2008—2010年间。根据临安市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种植方式,选点采集土壤样品,每个采样点分别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水田,五点混合法采集一个表层(0~20cm)水稻土混合样,采样点用GPS定位经纬度,共采集农田耕层土壤样品867个将用于理化性质的分析。
1.2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采集耕层土壤混合样品放置于室内凉干,将土壤粉碎后共分2份,先取1份通过60目筛后,直接测定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pH;另取1份研磨,使其通过100目筛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其分析方法鲁如坤主编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土壤部分化学指标:pH用1.0mol/LkCl浸提(1:2.5,w/v),pH计(HANNA-PH211A)测定;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氮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有效磷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用乙酸铵提取法测定。
1.3土壤分析仪器
土壤分析仪器采用德国Gerhardt式定氮消解器KB-20S;德国Gerhardt半自动定氮仪凯式型;北京普析科技有限公司TU-1900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莱帕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P6410型火焰光度计。
2 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性质和养分的变化
临安现有农田(水田)耕地面积约10000hm2,以种植水稻、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土壤类型为洪积泥砂田、黄大泥田、泥砂田、黄泥田、黄泥砂田,泥质田、培泥砂田。这类土壤类型质地砂性重,属壤质土,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透水性好。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2次土壤普查和2008—2010年间耕地地力评价数据对比,发现临安市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发生了很大变化。
2.1.1土壤pH 以种植粮食作物农田土壤为例,与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全市农田土壤酸化现象十分明显,其变化结果见表1。第2次土壤普查时,土壤pH<4.5的耕地没有,至2008年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时,全市有3.6%的耕地pH低于4.5。1982年的数据表明,当时临安市耕地pH大多集中在5.5~6.5,占全市耕地的78.3%,而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粮食作物耕地土壤pH处于4.5-5.5为最多,占调查样点的58.2%,总体出现明显下降。土壤酸化是近年来在耕地土壤上发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化肥的大量施用,特别是一些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酸化加剧。此外,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提高,加之管理不善也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壤酸化将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
2.1.2土壤耕作层厚度 与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对比,耕作层平均变薄1 0-1.5cm。如1982年水稻田耕作层厚度大于14cm的为32.40%,11-13cm占58.63%,不足11cm占8.89%。2008年耕作层厚度大于14cm的下降为20.14%,耕作层厚度在11.0-13.0cm的49.57%。
2.1.3土壤有机质含量 临安市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6.93g/kg,其中含量在30g/kg以上的水稻土面积占79.2%,含量大于40g/kg的占比达36.6%,其结果见表2。与之相比,经过近30年的耕作后,全市粮食作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有机质含量大于30g/kg的耕地面积明显下降,占调查面积的64.8%,比1982年减少14.4%,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大于40g/kg的耕地面积,则由1982年的36.6%降低到如今的20.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化肥的肥效快、增产效果明显以及施用方便,因此片面重视化肥的施用而轻视有机肥投入和秸秆还田;另一方面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秸秆如稻草等大量被转移利用于雷竹覆盖,粮田秸秆还本田量急剧减少,同时农民散养殖减少,导致农家肥施用减少。有机质含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恶化,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等,最终导致土壤贫瘠化。因此,应该尽快采取措施,稳定和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2.1.4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指标反映的是耕地供氮能力大小。第2次土壤普查时,全市水稻土全氮含量平均值为2.27g/kg,而2008年地力评价时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2.14g/kg,平均下降了6.6%,见表3。经过近30年耕作,临安粮食作物耕地土壤供氮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全氮含量值大于2.5g/kg的耕地面积下降了51.9%,而小于2.5g/kg的耕地面积则上升了21.4%。究其原因,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变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一方面是由于有机质是土壤氮素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有机质具有胶体特性,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使土壤具有更好的保肥性能。因此,有机质含量高,氮素容易转化为有机态保蓄在土壤中,土壤全氮含量就相应提高,反之,则土壤全氮含量就低。
2.1.5土壤有效磷含量 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测定数据相比,目前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20%左右的耕地有效磷含量低于5mg/kg,见表4。第2次土壤普查中,全县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平均10.16mg/kg,近50%的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5mg/kg;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显示,全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3.7mg/kg,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含量平均提高了34.8%。其中,有效磷含量在5-10mg/kg以及10-20mg/kg范围内的耕地土壤面积有明显增加。说明近年来,农田磷肥以及复合肥等含磷肥料的施用量大幅度上升,有效提高了土壤耕层有效磷的含量。
2.1.6土壤速效钾含量 2008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全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59.3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平均71.14mg/kg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16.6%,主要表现为速效钾含量处于50~80mg/kg范围的耕地占比减少,而含量低于50mg/kg的耕地占比增加,其结果见表5。尽管近年来,钾肥已经受到了重视,在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增加了复合肥的施用,但是有机肥使用与秸杆还田仍然偏少,农田耕地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并没有提高,反而总体出现下降态势。
3 讨论
3.1农田过量施用化肥影响土壤pH下降
基于全市於潜、太阳、潜川、天目山、锦城、锦北、板桥、青山湖、锦南、玲珑、高虹、太湖源等12个乡镇73农户调查对比,20世纪70年代初麦(肥)-稻-稻三熟制种植,农户平均施碳酸氢铵705kg/hm2折纯N120kg/hm2,主要以施猪粪、厩肥为主;至2008—2010年间,麦(油)-稻二熟制种植方式,农户平均施各类化肥1410kg/hm2,折纯N396kg/hm2。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农田土壤pH集中在5.5-6.5,占全市农田78.3%;2008—2010年土壤分析结果显示,pH4.5-5.5为最多,占调查样点的58.2%,由此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种植方式改变,粮食产量的提高,大量施用化肥,如氯化铵、氯化钾和过磷酸钙这类酸性肥料的长期大量施用加剧土壤酸化。
3.2酸雨引起土壤酸化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pH下降。据临安市2011年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废气排放量181.3560亿m3,二氧化硫排放4752.0t,烟尘排放3093.002t。临安属于重酸雨区,酸雨污染严重。80年代以来的SO2降尘以及其导致的酸雨频率的增加,均加剧了土壤酸化的过程。临安市土壤以黄红土壤为主,土壤酸性,20世纪70-80年代农户有施石灰改良土壤酸性的习惯,但近10年来已基本不施,加剧了土壤酸化。
3.3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
土壤有机质下降与农田有机质投入量减少有关。历史上农田施肥曾以农家肥、草塘泥和种植绿肥为主,这些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培肥地力。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种粮相对效益较差,导致农田有机肥施用逐年下降,其中玲珑片、於潜片几乎不施有机肥,猪栏肥和稻草等有机肥多用在竹笋、瓜果等经济作物地上,水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粮田地力普遍锐减。据2008年44个农户调查,单季晚稻施栏肥的农户只有6户,仅占13.6%,施用栏肥的农户平均投入量12750kg/hm2,比20世纪70年代18750kg/hm2减少6000kg/hm2,减少47.1%。有机肥施用明显减少,而化肥施用量急剧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建设,重视绿肥基地建设,秸秆还田面积数量正在不断提高。
3.4土壤速效养分不平衡的原因
土壤有效磷的增加则与大量使用化肥,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复合肥料大量使用,加上磷肥的利用率低,导致磷在土壤中积累;磷的移动性差使积累的磷聚积在表层等原因有关。但粮田土壤磷的含量仍亏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部分农户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的影响,粮田施肥随意性大,重氮轻磷钾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粮田土壤富氮少磷钾。据调查,单季晚稻施用钾的农户11户,占调查户的25%。农户平均施钾109.5kg/hm2,折纯钾66kg/hm2,与高产水稻需施纯钾90~120kg/hm2比,钾肥投入严重不足。单季晚稻施用磷肥的农户有8户,占调查的18.2%,农户平均施磷肥196.5kg/hm2,折合纯磷33kg/hm2,与高产水稻需施纯磷67.5kg/hm2差距甚大。
基于867个土壤样品分析,作者认为,目前农户测土配施肥通常还以经验值施肥为主,虽然经验值施肥是一种较为省时的方式,但仍需要改进,应调整为测土配方结果为准,从而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平衡。
4 结论
(1)根据2008-2010年期间采集867个农田土壤样品分析数据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前后比较结果得出:农田土壤pH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幅度达到1~1.5;有机质、全氮含量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6.93g/kg和0.13g/kg;由此得出结论,临安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但有下降趋势,土壤全氮含量仍偏低,而磷的含量出现积累,土壤中钾含量缺乏,土壤偏酸,耕作层厚度变浅。结果与陈丁红等的研究相吻合。
(2)在本研究中发现,处在山垄地形的洪积泥砂田、黄泥砂田,土壤pH最低为4.2。这类土壤属冷水田,水稻分蘖慢,易僵苗。农户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pH下降,引起农田土壤酸度加大。
(3)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临安市农田土壤应采取有效对策措施,提高农田土壤质量,缓解土壤酸化和养分质量下降的措施主要有:①采取各种措施减少SO2的排放,限制使用高含硫燃料、鼓励使用低含硫燃料外,开发清洁、高效燃烧工业型煤生产的成套技术,大力推广燃料固硫和工业排烟脱硫技术,降低酸雨发生的频率和酸度;②施用土壤酸度改良剂,如草木灰、石灰和石灰石粉,中和土壤酸度;③采用有效的农艺措施改良酸化土壤,选择耐酸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改良;④有效控制化肥使用强度,合理施肥氮、磷、钾化学肥料,达到农田土壤养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