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14-04-29 00:44甘斌杰黄晓荣夏孝群
农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技术规程田间管理小麦

甘斌杰 黄晓荣 夏孝群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污染环境,通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结构、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研究制定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轮选22小麦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轮选22的种植。

关键词:小麦;‘轮选22;产量构成;田间管理;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686

0 引言

小麦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33万hm2左右,占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以上,小麦的收成与效益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主产区农民收入,同时也牵动着全省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其生产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粮食安全水平。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淮北地区已稳定进入中高产水平。但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小麦单产却在4500kg/hm2之下徘徊,远远落后于淮北麦区以及周边省份,影响到安徽省小麦整体产量水平的提高。在影响江淮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众多因素中,赤霉病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因素。赤霉病为害小麦不仅会造成减产,更重要的是恶化籽粒品质和种用价值,带病的籽粒含有毒素,用作粮食或饲料,影响人畜健康。

‘轮选22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矮败小麦(‘Ms2丰抗13号/‘矮变一号/‘北京837)先后与‘烟农144、‘扬87-158、‘郑麦9023等父本回交材料组成轮回选择群体,从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可育穗经过连续几年选育而成的高产、广适、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于2011年通过安徽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麦2011014。该品种高产,抗性好,特别是对赤霉病的抗性强,从而改变了该区域小麦生产上“丰而不抗”或“抗而不丰”的局面,目前在沿淮和江淮麦区有较大的推广前景。为了进一步规范其高产栽培技术,在大面积试验示范和研究组装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小麦生产实际,系统查阅了江淮麦区小麦栽培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料,充分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研究制定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期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1 ‘轮选22特征特性

该品种半冬偏春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长相清秀,长势旺盛,两极分化较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寒性较好。2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5.4cm,穗呈长方形,穗层整齐,有效穗数472万/hm2,穗大粒多,每穗结籽40粒,千粒重42.5g;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生产试验中株高88cm,平均穗数443万/hm2,每穗33粒,千粒重45g,熟期较对照相仿,熟相好。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和叶锈病、感白粉病和纹枯病。该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11.32%~12.96%,沉降值34.5~38mL,稳定时间1.7~3.3min,拉伸面积120.5cm2,该品种属中筋品种。适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2 主要生育指标及产量结构

2.1产量指标

产量指标为6~6.75t/hm2

2.2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茎蘖数750万/hm2~900万/hm2,主茎叶数6叶至7叶1心,单株分蘖4~5个,单株次生根7~11条。

2.3群体动态指标

基本苗应在210万/hm2~300万/hm2之间,越冬期茎蘖数在675万/hm2~900万/hm2之间为宜,拔节期总茎蘖数1050万/hm2~1350万hm2,有效穗数525万/hm2~570万/hm2

2.4产量结构指标

适宜产量结构指标:有效穗数525万/hm2~570万/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0~45g。

3 播种技术

3.1播前准备

3.1.1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0%。

3.1.2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预防早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早春麦蜘蛛、麦蚜虫。

药剂拌种方法:50kg种子用50%甲柳-酮乳油40g兑水2kg,搅拌均匀后边喷边拌,小麦药剂拌种后稍待晾干即可播种。

3.1.3底墒 播前因地造墒,保证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达70%~85%。

3.1.4施肥量 秸秆还田或有机肥37.5~45m3/hm2,纯N应达到210~225kg/hm2,P2O5为75~90kg/hm2,K2O为90~120kg/hm2,硫酸锌15~22.5kg/hm2。有机肥与磷、钾、锌肥全部底施,氮素化肥的50%~60%底施,40%~50%在拔节期追施。土杂肥、复合肥及硫酸锌做基肥,尿素作追肥施用。秸秆还田的田块基肥增施尿素45.0~75.0kg/hm2

3.1.5整地

(1)旱茬地。深耕细耙,耕耙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机耕,耕深20cm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

(2)稻茬地。水稻收获前10-15天断水,水稻收获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5%时适墒耕作,墒情不足的砂性土壤可灌“跑马水”造墒,晾晒后耕作。

(3)秸秆还田浅旋耕“一条龙”播种。选择适宜的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秸秆还田,一次完成旋耕灭茬、碎土、播种、盖籽、镇压等多道作业。作业要求:秸秆细碎长度5-8cm,旋耕深度12-15cm,播种深度3-5cm。基肥(土杂肥、复合肥及硫酸锌肥料混合均匀)在播种作业前均匀撒施于地表。

3.2播种阶段

3.2.1播种期 沿淮地区早茬地10月20-30日播种为宜,江淮地区最适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

3.2.2播种密度 基本苗225万/hm2-300万hm2。根据播期和地力调整播量,早播低播量,晚播高播量;高肥力地低播量,低肥力地播量适当加大。在适播期内,播种量在150kg/hm2左右,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3天,播种量增加7.5kg/hm2;播期提前,播种量减少,每提前3天,播量减少7.5kg/hm2

根据计划基本苗、种子的发芽率、净度、千粒重以及田间出苗率,确定实际播种量。同时还应考虑当时的土壤墒情和整地质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整地质量高、墒情足可按90%计,差的按70%计。

3.2.3播种质量 播种机预先调试,保证性能良好。机械条播匀种,行距20cm左右,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播种要求均匀、深浅一致,没有“四籽”(丛籽、露籽、深籽和缺籽)现象,播种后覆土均匀,适度镇压保墒。

3.2.4“三沟”配套 播种作业后应及时采用机械化开沟技术(视播种期天气影响,可播前开部分墒沟)。田内“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深度分别为0.2、0.25、0.35m左右;田外大沟深0.6-0.8m;畦沟间隔3~4m。做到沟沟相通,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

4 田间管理

4.1苗期管理

小麦进入越冬期壮苗标准:春性品种主茎5叶1心到6叶1心,单株2~3个分蘖,次生根4-6条,总茎蘖数750万/hm2-900万/hm2;分蘖高峰苗1050万/hm2~1350万hm2;半冬性品种主茎6叶到6叶1心,单株3~4个分蘖,次生根6~7条,总茎蘖数900万/hm2~1050万/hm2,分蘖高峰苗1200万/hm2~1500万/hm2

4.1.1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对行内10cm以上缺苗断垄地段,及早催芽补种或在分蘖后移栽,过稠时适当剔苗。

4.1.2化学除草 沿淮及江淮地区麦田化学除草:当冬前小麦田间杂草密度达30株/m2以上时,需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以禾本科杂草菵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野燕麦、硬草等为主的麦田:用骠马(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200~1500mL/hm2;或用大能(50g/L唑啉·炔草酯乳油)900~1200mL/hm2;或用麦极(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于冬前杂草3~5叶期,兑水450-600kg,茎叶均匀喷雾。冬后草大时用药适当增加剂量。

以阔叶杂草牛繁缕、繁缕、稻茬菜、大巢菜、荠菜等为主的麦田:用使它隆(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1000mL/hm2,或用巨星(75%苯磺隆干悬浮剂)有效成分15g/hm2;或用麦喜(58g/L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悬浮剂)225mL/hm2;于冬前杂草3~5叶期,兑水300~450kg,茎叶均匀喷雾。冬后草大时用药适当增加剂量。

以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混生麦田:用使它隆1000mL+骠马1500mL/hm2,于冬前杂草3~5叶期,兑水450~600kg,茎叶均匀喷雾。冬后草大时用药适当增加剂量。

对苗期除草效果不好或没来得及化除的麦田,在春季温度回升到5℃以上及早开展化除,注意冬后化除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拔节后禁用除草剂进行化除。

4.1.3控制旺苗 对于播种偏早、播量过大,有旺长迹象的田块,冬前可进行深中耕。在小麦行间深锄5~7cm,切断部分根系,以控制麦苗旺长。

在返青后拔节前,对茎数超过1500万/hm2的麦田,用10%多效唑+甲哌翁(矮丰)进行化控。用10%多效唑+甲哌翁(矮丰)有效成分15g/hm2(冬前)~75g/hm2(冬后)兑水375~450kg ,进行叶面喷匀喷施。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

4.1.4冬季冻害及补救措施

(1)受冻旺苗:特别是年前已拔节的麦苗,结合早春化除喷一次矮壮素、多效唑(PP333)或壮丰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

(2)受冻晚弱苗:撒施农家肥,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同时,早施返青肥,用量75kg/hm2左右。

4.2中后期管理

4.2.1追施平衡肥、拔节肥和叶面肥 对分蘖偏少、有脱肥现象的田块,可于2月上中旬趁雨雪追施尿素60-75kg/hm2,以促进麦苗均衡生长。对正常苗情的田块,应于3月中下旬追施尿素120~150kg/hm2作为拔节肥,以确保穗大粒多,拔节肥不应迟于4月10日。开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2%-3%的尿素加0.5%-1.0%磷酸二氢钾溶液,喷750~900kg/hm2

4.2.2清沟排水 疏通“三沟”,保证排水畅通。

4.2.3防治病虫害

(1)纹枯病。播前可用立克秀、井岗霉素或蜡质芽子包杆菌拌种预防冬前发病。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选用20%井冈霉素(有效成分150g/hm2),或烯唑醇(有效成分120g/hm2),或10%井·蜡芽悬浮剂(有效成分300g/hm2),兑水(600kg手动喷雾器,210kg机动弥雾机,下同)并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流到麦株基部。重发区首次喷药后隔1周再喷药1次。

(2)赤霉病。赤霉病常发麦区于齐穗一扬花初期喷药预防病害发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的农药如20%氰烯菌酯(有效成分300g/hm2)或80%多菌灵悬浮剂(有效成分1200g/hm2)兑水,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重发年份,可在初花和盛花期2次喷药。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喷药时要对准穗部均匀喷雾,喷药后遇雨,可在雨后再补喷一次。

(3)白粉病。春季病叶率达20%时,用12.5%烯唑醇(有效成分120g/hm2)或25%咪鲜胺(有效成分225g/hm2)或20%氰烯菌酯(有效成分300g/hm2),或三唑酮乳油(有效成分300g/hm2)兑水喷雾防治。并视田间病情发展情况,重病田再补治一次。

(4)锈病。叶锈病:田间病叶率达20%要及时喷药防治,并视病情发展,重病田进行二次防治。防治药剂选用烯唑醇(有效成分75g/hm2),或腈菌唑(有效成分60g/hm2)兑水叶面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防病、防虫和防干热风。

(5)蚜虫。当百株蚜量苗期大于500头、穗期大于800头、并且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1:300时,选用吡虫啉(有效成分60g/hm2),或啶虫脒(有效成分30g/hm2),或24%抗蚜·吡虫啉(有效成分108-144g/hm2)兑水喷雾防治。

(6)吸浆虫。高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长×宽×高=10cm×10cm×20cm)虫量大于40头]田块分别于吸浆虫中蛹盛期、成虫盛期药剂各防治一次;低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虫量5-40头)田块于吸浆虫成虫盛期药剂防治一次。

中蛹盛期防治。选用辛硫磷(有效成分1125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土触土。药后浇水或雨前施药效果更好。

成虫盛期防治。用阿维菌素有效成分15g/hm2或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分33g/hm2兑水喷雾防治;或选用敌敌畏乳油(有效成分2400g/hm2)拌细土300kg撒施防治。

(7)麦蜘蛛。返青后,每米行长(条播)麦苗有螨1200头或每百株麦苗(散播)有螨500头,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扫螨净(有效成分300g/hm2)兑水喷雾防治。

5 收获、贮藏

5.1适时收获

人工收割的田块,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机械收割(联合收割脱粒)适宜收获期以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为宜。

5.2安全贮藏

收获后,籽粒及时晾晒,使水分下降到12.5%后贮藏。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

6 结论与讨论

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小麦单产常在4500kg/hm2之下徘徊,远远落后于淮北麦区以及周边省份,影响到安徽省小麦整体产量水平的提高。究其原因,除了气候因素外,存在的技术问题不容忽视,突出表现为:中低产田块比例高,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品种使用与布局不够合理,随着一些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南移,这些品种大多数对赤霉病、渍害、穗发芽抗性不强,小麦赤霉病、穗发芽和倒伏的风险逐步加大。良种良法不配套,新品种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存在着病虫草害方面防治不及时、药剂不对路、方法不科学,及在肥料施用、群体的构建及化学调控方面不能很好兼顾,造成病虫害重、倒伏等现象。

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到位率不高:一是不能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期,主要表现在半冬性品种播期偏迟,难以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春性品种播种偏早易引起冬前旺长而导致冻害。二是播量和播期不协调。三是基肥偏多,氮肥后移量不足,施肥一炮轰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对高产田需重施拔节肥,冬前晚弱苗田块需施返青肥认识不足,生产上往往基肥用量偏多,拔节肥用量不足,拔节肥的保穗增粒和增粒重的增产效果和提高品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四是倒伏和早衰问题。主要是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协调、根系活力下降以及后期缺肥造成的。

‘轮选22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麦2011014)。该品种高产,抗性好,特别是对赤霉病的抗性强,从而改变了该区域小麦生产上“丰而不抗”或“抗而不丰”的局面,目前在沿淮和江淮麦区有较大的推广前景。在大面积试验示范和研究组装配套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基础上,编制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针对‘轮选22的品种特征特性,根据沿淮江淮麦区的小麦生产水平和土壤气候条件,为达到6000-6750kg/hm2的产量指标,规定了‘轮选22小麦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生育指标、基础条件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以规范其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污染环境。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轮选22的种植。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的原则,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确保本规程能在全省实施,并通过规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其栽培技术,尽可能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为该区域小麦高产稳产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受到区域性和气候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因地制宜地改进和修订。

猜你喜欢
技术规程田间管理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无花果田间管理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技术规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