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鹏丽
10多年前,实景演出开始兴起,最有名的是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后来有了湖南的《魅力湘西》,再后来逐步发展为“印象”系列、“烟雨”系列。但各地的实景演出,有成功,有失败。《印象·刘三姐》《又见平遥》等实景演出,做成了品牌,市场反响颇好:而像《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实景演出,却难以为继。
山水作舞台,民族加现代,声光电齐聚,是实景演出必备的“下饭菜”。自2004年第一部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面世至今,实景演出已势成燎原,它为地方塑造文化品牌、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同质化、逐利白热化的质疑。实景演出究竟是易采的莲花还是烫手的山芋?未来该要如何发展这一类旅游文化产品?
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演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之后,其得失成败值得我们思考。
10年间,实景演出一哄而上
大型实景演出,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
2002年起,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一起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由此开始,张艺谋、王潮歌、樊跃3人组合又陆续推出了6部各具特色的“印象作品”。“印象系列”不仅开创了我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也吸引更多团队加入,实景演出市场蓬勃发展。
此后,国内形成一股实景演出的热潮。2007年梅帅元邀请作曲家谭盾、舞蹈家黄豆豆、少林方丈释永信、著名学者易中天一起制作中国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此项目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制作了《大宋·东京梦华》;还先后有了红色圣地实景演出《井冈山》《太行山》。
不少景区还在热情相邀打算涉足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首演之时,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印象系列”中的其他剧目《印象·仃何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陆续诞生。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天崎向记者介绍,“印象系列”原创演出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题,让观众去体验真实的历史与故事。“三位导演在创作之时,需要有在当地采集民俗文化的周期,寻找作品想要普及的主题。”
王天崎告诉记者,“印象系列”在文化演出领域中成为了知名品牌,观看“印象演出”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到当地旅游的“必选项”。
10年多的时间,“印象系列”在各地保持常年演出,不仅在艺术层而取得巨大创新,在商业运作上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其产生的价值也在稳步增长。
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印象系列”每部作品都已开办了官网,网站中不仅有剧目的介绍、演出公告,还可以网上订票。除了票房收入,“印象系列”每一部作品还开发出衍生产品,以服饰、日用小商品和食品三大系列为主题的衍生产品存当地剧场周边都有销售。《印象·大红袍》还正式授权某茶业公司,联合推出该演出的专属品牌茶叶、茶点等。
王天琦告诉记者,除了授权开发衍生产品,对于常年演出的剧目,公司团队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印象系列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包括演出中的戏剧、歌舞等部分,从服装到演出的形式,从台词到剧本,都会随着每年时兴事物的变化做出调整与修改,并且通过采集观众的建议与意见,将观众喜爱的热点放大,保持每个剧目的品质,保证观众每年看到的演出都有所创新与突破。”王天琦表示。
经典实景演出,看了还想看
在中国,把文化和旅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尤其是《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目,《印象·刘三姐》的问世引起强烈反响。这场演出方案经过109次修改、600多名演员参与的“真正原生态演出”获得了观众的赞誉。与传统的演出方式不同,《印象·刘三姐》舞台设置在广阔的山水风景之中,融入当地的民间文化与传说等,第一次让人们领悟到实景演出的神奇魅力。
《印象·刘三姐》表演舞台为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及十二座背景山峰,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山水剧场”坐落在阳朔县城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观众席绿色梯田造型构成,设席位2000位,其中普通席位1800个,贵宾席位180个,总统席位20个,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印象·刘三姐》启用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蔽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
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于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演出把桂林、阳朔举世闻名的两大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融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出立足于桂林,与桂林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我们看演出的同时,也在看漓江人的生活。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数据,《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前10个月中,吸引观众逾3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2005年,观众达49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2006年,观众达77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7000万元;2010年以后,每年演出约400场,年门票收入2亿元。
而《印象·丽江》的演出地是一个巨大的碗状露天剧场,看上去简朴粗犷,玉龙雪山就在不远处耸立。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铿锵汉子,柴自16个乡下村庄的普通农民,500多个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原生态的动作,用他们质朴的歌声,用他们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来心灵的震撼。
《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克服了白天演出的诸多弊端,在经过近百次的修改之后,终于将白天的劣势转为优势,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观者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演出全长1个小时,启用了先进的造水工程和烟雾效果工程,与自然交相辉映,营造出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
山西本土演出《又见平遥》,是“又见”系列演艺项目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个项目。
与以往“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有很大不同,《又见平遥》突破了原来利用山水实景的布景,而是挪到了室内,并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观众可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看实景演出就像一次“穿越”,观众有时像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
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冼浴”“灵魂回家”“而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可贵而有特征的是,平遥的道义精神是在对民俗、史实进行了高度提纯的基础上展现的,如“送别”“选妻”。同时,讲述形式不仅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更有深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如:不正面地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鬼魂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很有创见、很有文学品位的构思。这些片段不仅冲击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人物,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哲思。
那些现状艰难的实景演出
实景演出并非个个赚钱,也不是哪个景区都适合。大型实景演出动辄需要几千万上亿元的投资,一旦不能保证观众数量,无法保证演出场次,就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同是知名团队“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却一直惨淡经营。有的实景演出,仅演了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能够在蛰伏多年后走出困境的寥寥无几。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作为“印象”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印象-海南岛》演绎着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命运。
投资近2亿元的《印象·海南岛》在2009年4月公演时虽以其高科技效果吸引了一些眼球,但短暂的绚丽过后,是长时间的落寞。
不少看过《印象·海南岛》的观众有一个共识:缺乏艺术内涵,缺少海南本土文化。《印象·海南岛》只是一个现代时尚的高科技产物,就像好莱坞制作的商业片,除去绚烂光鲜的外壳,内里却显得单薄空洞。许多看过《印象·海南岛》的观众认为,节目单靠声嘶力竭地颂扬大海,而海南少数民族和本土文化元素却成了点缀,缺乏内在的神韵和激动人心的力量。除了热闹之外,演出没有留下多少让人联想、回味的东西,缺乏碰触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内涵。
2006年10月17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试演。2007年4月26日正式演出,每晚一场。至当年11月,经济效益都没见,每天都在赔钱。每场演出的用电、维修、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费用,加起来要9万元。试演一年,赔了四五百万元。
气候对露天的实景演出影响很大。由于桂林、丽江气候宜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基本做到了全年演出,可以保证票房收益。《天骄·成吉思汗》每年只能演三个半月;而每年冬天,《印象·西湖》的演员则必须面对寒冷的天气。
大型实景演出路在何方?
《印象·刘三姐》将旅游和文化“联姻”的效应让大型实景演出“一发不可收拾”,短短数年,各种实景演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作为我国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实景演出市场日益红火,但大多数演出未能真正实现赢利。高投入与低收益的强烈反差引来质疑:盲目跟风、简单重复、浪费资源……大型实景演出路在何方?
地方政府一哄而上造“印象”,由此产生的后果不容小觑:一是动辄数百上千人的实景演出,难免污染景区环境;二是一出“印象”开价上百元,有的与门票捆绑销售,加大了公众旅游成本;三是巨额资金投入回报没保证。
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实名发帖指一哄而上的“印象”让旅游景区出现乱象。他认为,在张艺谋“印象”感召下,各地一哄而上,集体克隆,大多数景区赚了吆喝赔了买卖;演出从形式到内容大同小异,表现手法老一套;只考虑演出效果,不考虑投资利益。姜宗福说,“印象”耗资巨大、经营惨淡,其实和以前搞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没什么两样。
为什么有风险却依然有许多地方不遗余力地炮制呢?海南省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认为,这种对“名牌”的模仿和跟风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弊病,在市场运作中尤为突出,体现了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其实是很不高明的,只有跟头摔多了才能吸取教训。”
实景演出应该如何运作才能走的更长远?
宴景演出要想成功,必须山水给力、演出精彩,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真山真水是否奇特美丽,是实景演出成功的基本条件。缺少了有吸引力的真实山水,缺少了真实山水与舞台表演的相互映衬,即使高科技装备制造的效果再震撼、舞台再华美,带给观众的也只是现场的强烈视觉冲击,而没有看完演出后的回味无穷。比如《印象·刘三姐》以漓江上的山峰为背景,《印象·丽江》的背景则是神秘美丽的玉龙雪山,这样的实景,本身极具美感,且不可移动、不可替代,也就成为演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底蕴与艺术特性同样重要。实景演出不依靠明星阵容的号召力,演员多是当地的普通百姓,并且需要天天演出,因此,演出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吸引力、内容是否有创新,也是制约实景演出市场效果的重要因素。实景演出的消费主体,既不是当地的居民,也不是文化专家,而多是“到此一游”的游客。因此,实景演出必须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艺术地展现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既不能过于抽象艰涩,也不能缺乏普通观众易于接受和喜爱的美感。遵循市场的需求,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演艺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实景演出要想常演不衰,还必须有比较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的配合,如交通、餐饮、住宿等条件的同步完善。配套条件跟不上,再出色的演出也难以留住游客。
对于实景演出的创新意义和带动作用,应该予以肯定。实景演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都是“成长的烦恼”,会随着实景演出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逐渐规范成熟而得以改善。至于实景演出到底多少为宜,不可能给出具体数字,也没有必要给予硬性限制。在快速扩容的旅游市场面前,如果实景演出能够量质齐增,跟得上观众的需求,继而转化成有效的市场消费,这种扩张就不是虚肿和泡沫。
“印象”系列总导演王潮歌语录:
“印象”以创新姿态让观众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感觉。百花齐放,不管有多少剧组模仿,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我们是发明者。
对于现在一些有关“印象”系列太多、盲目复制、看不懂等质疑的声音,王潮歌不屑一顾,她说:“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几条吧?我觉得这几种说法都特别不成熟。第一,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演出,包括文化旅游演出不是多了,是少了,几乎没得选。文化产品的奇缺意味着不能形成好的市场,没有好的市场意味着消费者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应该优胜劣汰,应该市场开放,百花齐放,让观众用脚投票。别说‘印象我还没复制,就算复制我也没什么错。我们什么时候能出个中国自主的品牌啊?我这么努力还不给我掌声,就知道戴着有色眼镜骂。至于说看不懂的,我觉得艺术要让所有人喜欢,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演出有对错之分,不像1+1=2那么简单,艺术有各种可能性,喜欢和不喜欢都可以。你太可以不喜欢了,但你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觉得演出是错的,喜欢的人都是错的,这不仅是对我的不尊重,也是对喜欢的人的不尊重。”至于何时才能将“印象”发展成百老汇和迪斯尼一样的完整产业链,王潮歌笑着说:“还差好老远呢。而且也不是潮歌的一己之力,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