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孙海涛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以财务指标为标准的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将使用较为广泛的EVA与BSC这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体系,在简要阐述EVA与BSC的基本概念和优缺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EVA与BSC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框架,旨在优化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EVA;BSC;业绩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98-02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的以财务数据为评价依据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其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存在诸多缺陷,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者业绩。因此,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应运而生,成为诸多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中更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业绩评价方法。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把EVA正式引入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体系,随后又逐步将EVA引入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成为其重要业绩评价指标。尽管EVA比传统财务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成果,但是它也同时具有其他传统财务指标所共有的缺陷,即企业管理层会为了快速提高EVA而优先考虑风险低的短期投资活动,放弃风险相对较高的长期投资活动,如此从长远来看会损害股东财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鉴于EVA有此局限性,引入非财务指标自然非常必要。本文试图将EVA与BSC相结合,二者取长补短,构建一个以EVA为导向、BSC为基本框架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2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论
21经济增加值
EVA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斯腾思特公司创立的一套进行业绩评估和管理的理论与操作体系,自推行以来,理论界和工商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EVA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概念,而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扣减了公司占用的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一种经济利润。EVA可以通过对会计报表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计算得到,它基于会计数据,但打破了会计制度中的多种弊端和不足,比税后净利润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EVA把企业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统一起来,有效解决了财务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冲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会计信息被扭曲操纵的现象。除了上述优势,EVA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首先,EVA在计算时需要调整的会计项目多、核算难度大且过程相当复杂,因此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不利于EVA的广泛传播应用。其次,EVA只衡量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是一种历史性的、非前瞻性的短期财务指标,且只是从财务方面进行业绩评价,忽略了员工能力、研究开发等非财务方面的评价,因此很难反映和预测未来的经营业绩状况。最后,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EVA强调短期效果,容易引起经营者短期行为。它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于投资产品开发、技术更新时的态度比较消极,并且容易造成经营者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不良行为,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持续向上发展。
22平衡计分卡
自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之后,十几年来,平衡计分卡理论已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战略执行工具。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将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衡量指标,从而形成一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全面业绩衡量指标体系。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BSC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从各个方面对企业实行全面的业绩评价,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客观性,从而促进了企业长短期目标的协调统一,以及企业内外部的平衡。尽管存在以上优势,BSC同时也有一些弊端。一是BSC中引入的非财务指标往往不易衡量,其量化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很难对其进行审计,而且这些非财务指标通常需要考虑很多主观因素,准确度有待商榷。二是BSC包含四个维度,而这四个维度都相应地设定许多评价指标,却没有一个可以综合反映企业整体状况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核心指标,导致企业需要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如此可能会分散企业管理者的精力与注意力,从而在企业做出战略决策时产生负面影响。三是BSC中财务维度的指标仍旧采用传统财务指标,而传统财务指标存在指标过多、易混乱,且在计算会计收益时忽略了对权益资本的补偿等缺陷,因此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3EVA与BSC结合分析
31EVA与BSC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以财务评价模式应用比较广泛,该模式使用的财务指标一般以利润为核心,企业管理者围绕利润进行一系列的决策。而利润是一个可以操纵的财务指标,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放松赊销条件、调整生产量等方式人为地“创造”利润。因此,如果企业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可造假的财务指标基础之上,就会促使企业管理者人为地操纵财务指标以获得良好的业绩评价。可见,业绩评价指标过多地集中在财务指标上往往会造成会计信息虚假的现象,因此,企业有必要重新构建新的业绩评价体系,以避免操纵财务指标的行为发生。财务指标作为事后的结果指标,只能反映过去业务的结果,无法反映产生结果的动因,无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适时监控,也不能反映当前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企业在构建新的业绩评价体系时除了财务指标外,还需要一些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成果。如此看来,单纯地依靠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多维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显然很有必要。
32EVA与BSC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EVA与BSC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EVA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同时又不否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认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存在短期的利益冲突,但从长期经营成果来看,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终是一致的,均可归结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BSC的服务中心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强调管理者只有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才能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此外,EVA与BSC又具有互补性。EVA只能局限于对企业财务方面的业绩评价,无可避免地对非财务指标考虑不足,而BSC强调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其对非财务指标的注重能够很好地弥补EVA在此方面的不足。同时,EVA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只能面向过去和现在,不能反映和分析企业在业务流程、营销策略以及创新等经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很难预测企业的未来状况,而BSC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采用非财务指标预测未来的企业价值。由此可见,二者的缺陷刚好可以被对方的优势所弥补,二者具有互补性。
4EVA与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EVA与BSC各有其自身的长处和缺陷,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互相弥补缺陷,扬长避短,因此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的业绩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揭示在经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
41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中EVA与BSC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EVA与BSC进行整合,构建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是完全可行且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很有必要的。该体系将EVA置于顶端,作为业绩评价的最终目标,并利用BSC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可接受的具体目标,为促进EVA增加提供帮助。通过对EVA指标的分解和敏感性分析,将其关键的财务指标和BSC的非财务指标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EVA为目标,形成一条贯穿于企业各个层面的因果关系链,进而构成了基于EVA与BSC的业绩评价体系。
42运用AHP构建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框架
EVA与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价值为导向、因果关系链贯穿全过程的综合业绩评价系统。然而,该体系中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存在数量繁多、比较复杂且不易量化等问题,因此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过程是把决策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个要素的相对权重,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各决策要素相对权重的排列顺序。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框架根据上图,该体系框架自上而下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是企业战略目标层,即追求企业EVA最大化;第二层是准则层,以BSC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准则;第三层是方案层,通过具体措施的事实保证四个维度策略的执行;最后一层是指标层,利用具体的业绩评价指标对措施执行的效果进行衡量。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具体指标进行挑选和组合,并对相应指标进行权重设计,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战略业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