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创意经

2014-04-29 00:44孙郁婷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子青蛙客户

孙郁婷

6年前,青蛙设计横渡太平洋登陆上海,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工作室。当时,青蛙设计是被某些国际客户催促着来中国,他们愿意开出不菲的预算,购买青蛙员工的工作时间。

李子俊是青蛙设计上海工作室的创意总监,在产品创新与工业设计行业有着超过9年的工作经验。一身中规中矩的白色衬衫和西服裤,抹了发胶的头发摆着随意的造型,显然,他的穿着没有作品来得令人惊喜。

“什么是好创意?”李子俊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自问自答,“符合商业、利于用户、可市场化,完成它内心是骄傲的。”

多数传统设计公司,场景往往是这样的:设计师一早来公司,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一整天对着电脑,偶尔才拿起桌上的纸笔,埋头苦干直到下班。“在中国90%的设计公司,多数设计师与电脑一道工作,而不是与客户和消费者在一起,这是创造力不足的症结。”

“要去看外面的世界!”李子俊放下手中不停转动的笔,起身出去拿起一瓶可乐,高举瓶身,喝了几口,“看到了吧?高举的动作很方便就看见可乐的LOGO,这得在瓶身设计下功夫!”他不禁乐起来,“在青蛙设计工作,必须充满好奇心,保持生活中新鲜的敏感度,可以是流行和潮流,有趣的网站,甚至一个易拉罐。”

揣摩用户

外表阳光的李子俊有些特别的小爱好,喜欢犯罪侦查类的纪录片,酷爱《The Anatomy of Motive》——讲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神探 John Douglas 如何通过洞悉罪犯心理破案的一本书。John Douglas善于观察死者的体态,分析一些蛛丝马迹,从中了解罪犯的行为和心理习惯,空闲时,李子俊会静静蜷在一个角落里,一边看纪录片一边揣摩罪犯的心理,这种习惯迁移到了消费者,他乐于琢磨用户使用习惯、产品功能延展等事项。

“人类潜在需求往往在行为和神情中表现出来,消费者的喜好、习惯、购买决定等都是日积月累的行为和心理反应所促成。”李子俊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研究用户不会确切知道“应该做什么”,可是会帮助明晰关注的重点。

“接近用户其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许多公司并不愿这么做,他们只注意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忽略产品本身的特性,忽视用户的日常行为、态度、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在青蛙设计的工作流程里,用户行为研究必不可少,调研不仅局限于简单的访谈,更要求置身具体的生活场景,到用户家中了解其生活环境、习惯等,多维度获取信息。用户研究的意识渗入到每一名青蛙设计师的内心,他们多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时刻观察四周,观察人,记录新发现,进行分享。

现在,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正为调研提供便利,若留意社交平台,可看到青蛙设计不时邀请人参与调查或者进行焦点小组对谈。青蛙曾有一个冰箱项目需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当时上海工作室的市场部经理褚欣在朋友圈曾发出邀请:“如果您在过去3至12个月内购买了超过1万元的大容量冰箱……青蛙将联系您参加两小时好玩又有报酬的访谈。”各地餐饮习惯迥异,如北京人饮食装盘量大、口味重,南方菜多以精致的小碟为主,项目团队根据东南西北不同菜系选择受访者,观察其冰箱装哪些食物、如何分类、使用习惯等。

其实,琐碎的发现离真正创意还很远。在李子俊看来,现在设计公司过多依赖用户研究,行事方法过于按部就班。

李子俊告诉《21CBR》记者,为了给冰箱项目带来更多创意来源,青蛙设计曾特意找来几位星级大厨聊天——厨师在冰箱里储藏的食物比普通消费者多20倍,观察他们如何使用冰箱,如何储藏、烹饪、准备食物,然后,青蛙设计再与普通用户进行一次回访,与他们交流厨师的使用习惯,观察反馈情况,以此总结出有用的机会点,再由团队思考、加工和完善,才能产生新想法。

平时,青蛙设计的每一位设计师都有庞大的社交圈,聚拢一批兴趣广泛行业迥异的朋友。通常,专业级别的调研对象都来自社交圈。由于客户分布的多样性,青蛙设计喜欢寻找来自不同、行业拥有多种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多元化的团队,经常交流,可以碰撞出新创意。市场部、销售部、产品部的同事就常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有时不同部门也分开讨论,避免创意人员“不必要的争吵”。

“挑衅”客户

2012年,腾讯微博的团队找到青蛙设计,希望帮助改进其iPhone客户端APP。那时,新浪和腾讯两个微博平台的服务功能类似,针对的目标用户则不完全一样。“此前,腾讯微博一直跟在新浪后面走,跟着跟着,容易迷失自己的出路,走进死胡同。”李子俊说。

2012年4-6月,腾讯微博团队和青蛙设计进行合作,创意团队成员一半来自腾讯的编程人员,另一半来自青蛙。三个月的合作项目,“时间非常非常紧,腾讯希望创新的动作快一些,青蛙团队马上开始进入开发和测试,由于腾讯微博用户的年龄偏低,用户的区域也相对更偏远,调研并不容易。”李子俊说,随后进入头脑风暴、原型设计、讨论完善……如此反复,几轮车轮战下来,青蛙设计向用户客户端建议了近20个功能,将腾讯微博从新浪基于媒体和新闻的功能区分开来。

合作之后,腾讯微博将建议的功能一步步进行更新,可惜,其后微信的迅速崛起打乱了腾讯微博产品规划和更新的步调,青蛙设计图的腾讯微博何种模样,已经不得而知。

青蛙设计创始人哈特姆.艾斯林格在《一线之间》一书中写道,创新或许不能由计划产生,却可以用“一套很有系统的方法”刺激创新思考。“工作坊”是其创新流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工作坊中,FROGFOCUS、FUTURECASTING、FROGMOB等不同工具帮助将想法变成现实,不同种类的产品决定运用不同的工具。每一次“工作坊”启动之前,青蛙设计会认真测试这些工具究竟是不是适合。

销售创意仅仅新鲜是不够的。李子俊和他的团队必须要“挑衅”下客户,用新奇的想法“挑拨”起他们对青蛙设计的兴趣。对于新奇的想法,中国客户会迟钝些,更难被说服,但是情况在起变化。“比如华为,我们第一次合作时,它们并没有感到太多竞争,如今,越来越希望通过更好的产品设计取得优势。”利用设计策略赋予个性,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是相当多公司的共识。而设计也不仅限于传统意义的产品设计,也包括采用创新的方法和程序改造生产流程。

2013年,一家知名酒类公司找到青蛙设计,他们想在高级夜店销售鸡尾酒。李子俊亲自到上海的热门夜店体验,观察“白富美”和“高富帅”在酒吧的消费行为,他发现卡座上的客人喝些什么饮料,每个人选择酒类的意图都不一样:酒吧里的高端饮料消费者大多数是“富二代”和“官二代”,这部分群体十分在意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坐在卡座上的“高富帅”们打开香槟时,不少女孩主动过来蹭酒搭讪;香槟若换成了软饮,连坐在一起的朋友脸色都变得尴尬,基本没有女孩来搭讪。最有意思的是,部分“高富帅”其实喜欢喝软饮,就愿意付2万元包下卡座,买一堆香槟给朋友喝。“我看得出他的朋友们也不爱喝,且也喝不完,可为了面子一定要这样消费。若在常态下,多数人会选择价格不贵且味道不错的调制软饮。”李子俊说。

在工作室范围内,李子俊特意召集同事们一道去夜店做了实验,让其选择喝哪种味道的酒类,以验证自己的判断,还找了专门擅长喝威士忌的专家,让他们一起提出想法和建议。最终,他建议客户重新思考定位,“在高级夜店里,鸡尾酒的竞争对象其实是矿泉水橙汁一类的软饮,而非去抢占香槟在夜店的地位。”由产品定位出发,他帮助酒商打开了新的商业视野。

图纸“变现”

据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的报告《Valuing the Art of Industrial Design》,源自德国的青蛙设计是全美最大的四家工业设计公司之一。如今,它已不是一个传统的设计公司,更像一个以设计主导的综合型咨询公司。整个创新设计咨询的项目,他们和客户一起参加用户调研、头脑风暴,以深入理解用户和竞争对手,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青蛙设计亚太区总经理Steve Boswell告诉《21CBR》记者:“我们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与用户共同进行识别机会存在,并取悦他们,使他们的生活更好地协同工作。我们进行采访,通过观察分析并寻找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

有时候,客户的产品研发团队拿走青蛙设计的创意初稿,与自己市场部、销售部交流,再一级一级往上走,走得级别越高,传递的信息偏差越大,剩下的价值部分越少。青蛙设计一般要求,希望全程与客户在一起,让创意能够直接呈现在决策者面前,以最大限度减低中间冗长的沟通成本。“找客户做项目就像结婚一样,一个项目一起磨合两个月之后非常顺利就继续进展,磨合不了最后也没办法。”李子俊开玩笑说。

也有客户完全放手给青蛙设计。比如旧金山工作室,英特尔和通用电气这样合作多年客户,大量项目就是放手让青蛙设计去做。据李子俊透露,在全球的八个工作室里,中国的客户相对保守,一般都与青蛙设计“手拉着手”走完全部流程。

作为服务公司,能否真正将设计落地到真正的产品,是行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多数设计公司的服务都停留在纸面上的涂画,青蛙设计配置了自己的技术团队,全程参与项目,保证了产品的“变现”。“客户谈到创新,我们永远都是‘纸上谈兵,停留在PPT上,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产品的出世。”Steve Boswell说。

当《21CBR》记者最后聊起火热的可穿戴设备,李子俊有着自己冷静的观察。“可穿戴设备使身体成为输出数据的新方法,但也可能使生活极其机器化、冷冰冰。其危险之处在于,消费者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错过许多美好,因为刻意追求一个完美的‘得分。”或许,对于一名平均每周工作60个小时的设计人员而言,适当的惬意是灵感最好的来源。

猜你喜欢
李子青蛙客户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