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探讨游戏在工作中的使用问题。曾经,工人们流行将游戏作为打发单调沉闷工作的一种方式,如展开竞赛,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打制出最多的小物件。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认为,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游戏表示宽容,但通常会将其视为浪费时间的行为,甚至是一种抗争。但后来的研究显示,那些游戏分散了工人的注意力,不仅没能让他们彼此团结一致对抗管理层,反而引发了相互之间的竞争。不仅如此,由于工人对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都没有什么话语权,做游戏成为了“在丧失人性的常规工作中,一种令他们感知自我存在和消磨时光的重要方式”。
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以及人们对这些游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将游戏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理念也逐渐进入企业。采取这种办法听起来颇为合乎逻辑:工作并不总是有意思的。而游戏却很有趣。但是,做手工活的竞赛和游戏化是不一样的:前者由工人们自发组织,而后者却是由管理层强加的。
通过对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实验,研究者发现,对游戏的认可态度与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情绪成正比;但是对工作绩效而言,无论参与者是否认可游戏,都并不会表现得更加出色;给人们提供可以选择的游戏主题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手握权力,有助于他们接纳游戏,但游戏化并不能改变工作的本质,而只是在工作的外面披上了一层游戏的外衣。
“开放”已死
随着互联网的生长,它开始接触并卷入商业、政治甚至是宗教领域,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开放、自由、协作、共享,也在不断遭受挑战和撬动。
市场经济注定承认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开放”曾经带来过结果上的优势, 不过,当“开放”带来的充分竞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蓝海,其高昂代价又使愈来愈多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放弃,比如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建立起信息屏障,将内容、用户等数据保持在封闭体系内,拒绝Google等外部搜索引擎的抓取。正是得益于Facebook维护了Google无法进入的庞大信息黑洞,使其终能聚沙成塔,造就了足以威胁Google统治地位的自有生态。
“开放”精神是一种应时势需要的相对性工具,但是,随着数字资产的权重攀升并且开始影响互联网企业的生存根本,“开放”的连通规则逐渐不敌“封闭”的生态利益,这种信息交换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如你无法在Facebook上给你的Twitter好友发送消息,或通过Line向微信里的同学打上一声招呼。
——对用户而言,“开放”的黄金年代已然逝去,由那些偏执的拥有强烈理想主义情结的电脑天才所开启的大门,成功造就了网络的兴盛,但是更为工整而严密的商业系统正在接管一切,需要思考的是:若“开放”已不适合作为互联网精神的底线存在,取而代之的底线是什么?
致命的自负
纵横商界近20年,没人曾对我说他们不能承担现有的工作。不管工作多有挑战性,人们都将倾向于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是人的天性,实际上是自负和乐观主义。对大部分人来说,承认我们做不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高成就者当中这是尤为严重的一种特征。作为管理者,应该去识别潜在的表现问题并作出相应决策。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CEO杰夫.韦纳认为,他作为管理者学到的最宝贵教训是,让团队的成员继续担任重要角色,即使他已经不再适合该位置,是管理者最经常犯的错误,也是代价最高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