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志?唐圆梦?肖祥敏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高校“概论”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高校“概论”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切实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6-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全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它在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论”课教师通过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信念。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不够重视,缺乏兴趣,加上“概论”课理论性非常强,这就增加了“概论”课教学的难度。但是“概论”课教师应该认识到“概论”课的许多内容与社会现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概论”课教师要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一、“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怎样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项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全社会普遍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2]这对“概论”课教师怎样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概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使命,应深刻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概論”课实践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概论”课课程建设的需要
我们党历来认为,如何抓好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并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样,我们党也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又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2月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也明确强调了大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来看,“概论”课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体现了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课程设置,在全国高校设置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概论”课的学分最多、课时最多。根据设置,“概论”课6个学分中有2个学分是用于实践教学的。因此,不断推进“概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思考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促进“概论”课课程的建设。
2.“概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动力
所谓的实践教学,就是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客观对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做到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意识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
“概论”课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教学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部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和两大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进程,其基础来源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同时又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因此,大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深刻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精神实质。实践教学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连接起来的平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事“概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深深感受到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纯碎的理论宣教,那么这堂课不管准备得多么充分,最终结果也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学,学生就不可能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可能树立。总而言之,只有将理论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概论”课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处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易于接受和探索新事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国情不甚了解,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很容易被误导。“概论”课教学中,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通过实践去感受、体会、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发现和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并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认清形势,客观公正地对待社会上存在的重大问题,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教学中使用的以深入社会、了解生活并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概论”课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以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05方案”实施以来,“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效果不佳,表现为浮于内容、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等,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缺乏深刻认识,因而不重视实践教学,把它看做一种形式,纯碎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不与考试成绩相挂钩,从而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为实践教学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平时不学习,甚至不参加实践,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事实上,“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各个高校既不能单纯地重视理论教学,也不能片面地提倡实践教学,而是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各个高校“概论”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所在。
2.實践教学缺乏统一规划
一般来说,“概论”课都有实践教学计划和安排,并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实践教学重复实施,其实际效果不佳。比如参观,因为高校所处地方的条件限制,可供参观的场所有限,“概论”课安排的红色参观地方,“纲要”课也作了同样的安排,甚至“基础”课也可能做了同样的安排,这必然会大大降低实践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必须有细致周密的安排和组织,但在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也是如此,一般是任课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参观调查,通过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教师随便给个分数了事。这样,一些学生为了应付,出现了搭便车的情况。如部分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参加实践活动,只在其他同学完成的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能获得通过的分数,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干脆从网上下载论文,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严重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4.学生参与比例不高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理应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但由于各个高校实践经费不到位,加上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高校为响应上级号召,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并把全部经费落实到位,但由于近些年大学扩招,学生人数太多,组织起来相当复杂和困难,尤其是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要考虑到场地、交通、学生安全等因素,生怕出事,谁也不敢搞大规模活动。但是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实践活动又不能不进行,最终只能选出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机会。这样,实践教学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三、增强“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概论”课实践教学应不断拓宽领域,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使大学生能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概论”课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从而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设计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从事“概论”课教学的教师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自己所教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为了获得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概论”课教师必须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设计,从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要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概论”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课堂内就实现教学目标,难度相当大,甚至不可能,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校园的硬件资源,比如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准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环境比较熟悉,他们对学校生活最具有发言权,可以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学校管理、生活实践中去,这样效果非常明显。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社会实践教学是涉及到校园内外、师生之间、课堂上下的一项复杂工作,涉及到宣传动员、组织指导、总结交流、考核评估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科学化的运行体系。[5]因此,为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和有关学院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以保障“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概论”课教学中,必须把“概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概论”课教学体系的全过程,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果评价标准、成绩的考核办法、工作量核算、经费来源、教学目的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南,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缺少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概论”课教师在组织实践课活动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通过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实践活动的有关费用,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附近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等问题,通过签约等方式,建成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
3.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面对的人数较多,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对于一般课程而言,外出实践极其困难。为此,“概论”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结合本校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种形式。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讨论、举办多种主题活动、体验教师角色、文艺汇演等形式;校外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服务社会等形式。通过有选择性地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这不仅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了解与合作。
4.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概论”课教师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因此,要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概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它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其中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熟练掌握“概论”课的课程体系;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教学;能够清晰地向学生表述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努力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善于学习,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等等。[6]“概论”课实践教学从计划方案的制定到组织学生实施方案,再到对学生参加实践的考核评价,都需要“概论”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实践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着实提高“概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精干的“概论”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概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将会大大增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宣部等四部門提出具体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N].人民日报,2005-03-22(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R].1999-06-1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A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2004-10-15.
[5]苏晓杰,吕秀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王影.“概论”课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研究,2011,(12).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