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刘大双
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重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關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17-02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职业分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显著。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经过短短的几年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预计至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重点。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育比较完善,但实践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环节中仍存在着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本文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通过深化改革,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环节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未能体现职业性
学术学位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专业学位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定位。目前,专业学位虽然与学术学位在概念上有所区分,但实践培养的规律在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中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是很大程度简单地移植学术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讲授只是局限于理论的介绍和思路的讲解。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但在实际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然存在“偏理论、轻应用”的问题,课程设置实用性不足制约着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很难应用于实践过程。
2.双导师指导教学作用不彰
双导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改变原来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发展的单一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双导师各尽其能的教学模式契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但大多数高校双导师指导教学名不副实[2],学生名义上是由双导师协调指导,实际上仅仅由校内导师参与培养,由于校内导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走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工程实践经验匮乏,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双导师交流平台亟待构建,双方导师很难在教学相关问题上保持有效的沟通,校外导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探讨的时间和质量更加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项目研究等多个环节,双导师协调指导作用有待改善。
3.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2]为图省事,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仅仅通过上交实习报告的形式由导师象征性验收,实践教学成了空架子。此外,由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性质不同,利益导向有异。作为高校,希望实践基地成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平台,而企业更看重学生实践带来的价值。在实践教学阶段,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朗,学生实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1.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1)制订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高校可出台专门的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邀请企业相关专家根据学校的需要对课程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加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高校的实际和具体的学科特点,以此充分发挥高校的特色优势。如江苏科技大学在2012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中缩减了课内学时数,增加了科研素质训练和实践技能环节,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为主要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强化教学中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工作能力夯实了基础。
(2)“师生共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可基于实践构建课程教学模块,建立“师生共建”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促使理论和实践并融,形成新的蕴涵机制。这种“以生为本,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实际的紧密结合,从而培养研究生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和认识,激发自我认知和创新意识。
2.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合作
(1)增加“走”与“引”的内在动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实践教育,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从事工程实践。如采用职称评定的方式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担任顾问或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等,以此增加校内导师的企业管理和工程实践经验。此外,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吸收新鲜血液加入教师队伍,选取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的企业家或高级专门人才记录在案,作为师资或兼职教授,建立健全校外导师库,并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需求配备相应的校外导师。
(2)建立畅通的双导师教学交流渠道。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通过教育,既要达到理论水平的提升,又要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校内外导师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强化应用型才的培养,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高校可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建立校内外导师交流平台,以保证双导师在教学上的有效沟通,并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交换意见。双方导师经验的切磋,不仅可以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
(1)建立多维实践平台。高校除了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平台外,还应加大人力和物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积极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江苏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校内实践平台+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成立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统一组织安排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实践的双选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由于高校和企业在“利益点”上的冲突,企业和学校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學质量。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科研优势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创造效益,为公司谋利;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通过实习期间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先选拔中意的学生将来到本单位就职。江苏科技大学与江苏现代造船公司在这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通过双导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在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的同时,也为企业做了良好的宣传工作。
(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实习基地管理至关重要。实习要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内容、实习日程、实习指导等,明确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和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针对实践教学可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手册》,严格规定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同时,学校与企业要增加互动,定期交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局面。
(4)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考核是检查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4]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对导师、学生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既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还应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并与研究生学分和导师工作量相挂钩。学校应定期和非定期抽查,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加以督促和完善,从而改变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作为新生的事物,近几年得到不断发展,但是其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学为用”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在“运行”上动脑筋,在“实施”上动真格,在“管理”上出实招,在“质量”上下工夫,就一定能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91-93.
[2]曹东莉,乔文妤.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6):103-104.
[3]许晓东.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4]韩宗先,王新惠,曹长雷,等.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69-71,80.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