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文章摘要】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管理相对比较宽松,缺乏严格的预算及内部成本控制制度。随着我国不断深化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在目前情况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国家公共财政改革以来,由从上而下的计划财务到现在的由下而上申报预算,再从上至下预算下达的全面预算管理,为科学配置财政资金,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收支行为,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先进规范、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预算管理相对宽松,没有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深入和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部门事业单位也执行了全面預算管理,特别近年也落实了较为先进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原因,以及怎样解决问题,找到对策。
1 找问题及分析原因
1.1我部门虽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观察和分析所有业务活动,并且不考虑过去的支出水平,因此,需要动员单位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编制。但在实际工作当中,预算工作人员配置、协调、培训不到位,没有积极调动和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甚至一些职能部门认为预算就是财务一家的事情,财务与人事劳资、与项目管理人、与业务人员没有充分配合,预算工作难以顺利推进,一些职能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所提供的编制预算的基础数据不够精准,导致最终编制的预算与实际不太相符,使得最终的执行结果也不尽满意。
1.2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在目前预算编制方法下,人头经费和基本的公用支出是按人头核定的,相对透明,但不同的业务单位由于业务性质的不同,开支的实际需求会有差异,目前并没有区别差异而一同对待,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预算的不切实际之处。在项目管理上,则可能抱着多多易善、多挤多占的过时思想,直奔预算结果而编制不科学、不切实际甚至超过实际需要的大额预算,容易形成大额结转或结余资金,严重影响执行进度,导致项目预算执行率过低,造成预算与实际支出严重脱节。
1.3项目预算编制的技术支撑不足,缺乏有深度的考察和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不够深入,预算执行时才发现不具备实施条件,项目费用支出明细考虑不周全,实际支出内容与预算不对应,导致预算执行不利;项目的申报过于零星分散,甚至有部分项目业务重复,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项目预算支出编制不科学,先有预算再有支出,该报政府采购的漏报,到实际项目实施时不能顺利开展,影响工作进程。
1.4预算批复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如2014年的基建拨款6月份才到账,这给预算执行带来一定的难度,要用的时候没钱,到了之后又赶不上进度,这个矛盾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1.5预算的绩效考评形式重于实质内容,预算执行年度结束后,没有对该年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准确性、预算执行过程的规范性、预算项目的真实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考核,目前的考评方案很多都是走过场,没有达到考核预算资金执行后到底产生了哪些效益,也就无法真正对预算管理展开考评。
2 对策分析
2.1提升全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特别是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建设预算管理队伍,建立预算管理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立预算联动机制,保证全单位协调统一,高效联动,该机构由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应囊括财务、业务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人事劳资以及单位政府采购等相关人员和部门,并且保持队伍的稳定性,针对性的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预算准确。
2.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预算资金统筹规划,提高项目的预算管理水平。合并零星的小项目,统一进行项目的预算申报,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成本效益原则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项目支出不仅要控制总额,而且要细化控制到每一个费用明细,提高项目控制的精细化程度。
2.3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的监控跟踪和分析。预算不仅仅是制订完毕执行即可,同时,还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及时发现问题,调整预算,真正发挥预算的作用,达到有效控制资金使用的目的,并且使资金用在目前最急需的地方。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单位没有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也不做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使预算失去最本质的作用。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最终导致预算执行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事业单位要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对整个预算的前期准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进行督导,并建立情况反馈通道,采用先进的核算和管理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让预算执行在正轨上健康运行。
2.4加强对预算管理特别是项目预算的绩效考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机制。预算执行完后,预算管理工作并未完成,还要对预算的整个过程进行考评。预算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促使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积极按预算办事,纠正行为偏差,保证预算的执行,考核主要是从职责的履行、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完成质量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考评,应建立一些量化的考评指标,并且考评工作可以跟随预算执行过程同时进行,如每月、每季、半年、年度执行百分比等考核指标,这些量化的指标应同效能结合进行考核,不光考核预算资金执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预算资金支出后产生的效能情况,看它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当然事业单位更多的是考虑社会效益。最终,必须对整个预算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对预算的编制方法、预算的编制质量、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执行完成后取得的结果进行考评。对于预算考评结果优秀的要予以奖励;反之,要求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分析原因并要追究责任,给予惩罚。特别是项目预算绩效考评结果记录入案,建立项目负责人的信用档案,作为以后申请项目的参考依据。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构建已达成一定规模,推行了部门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经济和功能分类等一系列预算管理相关制度改革,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由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在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相应对策和措施,切实改变当前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绩效”的观念,努力规范和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