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力外流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014-04-29 06:12:11周密葛霖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宅基地林地耕地

周密 葛霖

摘要为探讨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外流引发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规律,选取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等3类在农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地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宅基地的使用向多样化发展,其居住性功能有所减弱,但资产性功能得到了强化;耕地的利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保障功能有所减弱;林地利用方式则逐渐减少,林地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3种主要地类在部分功能有所减弱的同时其他功能却得到了强化。并据此提出了从农户和社會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农村土地利用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劳动力外流;宅基地;耕地;林地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2-03727-03

作者简介周密(1969-),女,重庆人,工程师,从事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在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使这种改变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但其负面的影响也是很值得重视的。耕地是农业的根本,林地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农村宅基地则是农民生活栖息的场所,三者构成了“农村、农业、农民”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为了保障耕地资源安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留我国特有的农村文化,就需要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情况,旨在为实现“三农”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土地利用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投入的多少是土地经济效益好坏最主要的因素, 适当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不仅不会影响土壤肥力的下降,还会提高土壤的保肥和增肥能力[1];且通过一定评价指标可以对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导致的土壤质量差异进行定量描述[2-3]。从“分田到户”至今,农村土地可划分为以家庭经营为主、土地入股为主以及土地出租为主3个阶段,3种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很好地结合了当时农村实情,是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重要佐证之一[4]。当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转变农村土地利用最直接的方式,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须高效节约利用土地,同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新农村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更加应该加大土地监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5-7]。农户土地利用的选择是一项综合行为,受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及兼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其土地利用方式甚至管理投入等均存在差异[8]。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流转以及土地非农化的发生都具有一定影响,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村土地利用更加应该走节约集约利用道路,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多渠道整合、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达到土地资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9-10]。总的来说,学术界关于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低效的工业用地转变为高效的商业用地,以及农户不同的土地利用或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等,将农村宅基地、耕地以及林地等联合起来分析不同类土地利用的研究较少,缺乏基于劳动力外流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揭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笔者选择了在农民生活扮演最重要的3种地类为研究对象,即宅基地、耕地、林地,旨在为合理指导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城乡统筹提供有益参考。

1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分析

1.1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时代背景“三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条件差,农业生产简单,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3次人口大迁徙[11],分别为1958~1962年大跃进时期、1968~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84年至今农民工外出务工潮时期。第三次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人数多等特点,是因为我国正确处理了当时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后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它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剩余流向沿海城市的不足的过程,是市场经济需与求决定的。在这之前,我国的农村是贫困的代名词,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低,农业则表现出低效、以农耕为主的特点。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弱化的政治因素对人的支配作用,人的自主选择性得以充分实现,农民从经济人的角度重新审视不同选择下的利益格局,从而实现市场经济下人力的自由流动。

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已显现出劳动力流失过度、外出务工盲从等情况,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农村和城市问题。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意志力不坚定等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城务工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而给农村家庭和城市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由于城市生活条件好,农民工常年在外,已经习惯了城市便捷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乡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由于家庭教育及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青年人往往没有人生规划,选择外出务工行为有盲从跟风现象,这导致其出现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产生人力资源的浪费。总之,农村劳动力外流过度引起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进而产生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1.2宅基地利用变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宅基地的功能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其利用方式正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农村宅基地是农民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占用的土地,是农民生活栖息的场所;计划经济时代,宅基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其保障性功能比较明显,进入市场经济后,其资产性功能逐渐凸显[12],而农村由于农民自己不在“家”,使得其宅基地的居住性这一功能有所变化,其利用方式也即随之发生变化。据调查,现有农村宅基地主要有居住、闲置、出租、复耕等几种利用方式,当然复耕后其性质转变为农用地,其中以居住和闲置为主,出租占少部分,复垦为耕地只在少数地方试点。当然出租方式的从无到有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宅基地的资产性功能得以体现,农民可将其作为财产在现有《土地管理法》规定范围内自行处理。外出务工潮的兴起使得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闲置,形成农村大量“空关房”,从经济人角度来讲,宅基地的使用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农村闲置房屋多而需求少,使得大部分只能是闲置浪费;而对于农民城镇化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情况,宅基地流转及退出机制目前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13]。农民宅基地及其房屋利用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宅基地的保障性功能有所减弱,但其资产性功能却得到了强化。

1.3耕地和林地利用变化耕地和林地是农用地中最重要的两种地类,二者在“三农”生产和生活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耕地具有生态保护、生产效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14-15],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最重要的因素;山区农民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是农户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式,是农民一切生活资料和继续维持生产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农业低效益的弊端逐渐凸显,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其他行业,导致耕地部分功能的弱化[16],耕地利用方式勢必发生改变;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导致农村耕地闲置、撂荒的大规模出现,多数农户愿意将耕地租给农业大户耕种;耕地的闲置及撂荒等势必给耕地保护带来更大的困难,这不利于保护耕地的社会效用[17]。因此对农民而言,耕地的利用逐渐多样化,但其保障功能有弱化趋势。

林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具体包括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材料及生物多样性等[18-19]。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期,林地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林地中的木材是农民生产工具、房屋及部分日用品的原材料,木房具有冬暖夏凉、便于储藏食物等特点;林地是农户柴火的主要来源,山区农户往往以木柴作为燃料;此外,林地还是喂养牲畜食料的主要来源地。林地在具有生态功能的同时,还给农户提供多种生产、生活资料,因此,从农户的角度,林地的利用方式即为其提供原料等多种方式。然而进入新时期,由于农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加之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林地在农民的生活中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现在农民修建房屋很少用林中的木材,而是选择钢筋水泥及铝合金材质,同时电气化也取代了柴火;农村养殖牛羊的农户越来越少,其所需的牲畜饲料也逐渐减少,也是目前牛肉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总之,林地及其以前提供的原材料的属性逐渐淡出了农民的生活,农民对林地的利用方式逐渐减少。

2合理引导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措施分析

农村耕地撂荒是自然、经济、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业的低效益是根本原因,而农村劳动力的缺乏直接导致耕地撂荒[20-21]。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城镇化的加快另一方面带来的则是农耕文化的遗失。因此,在“务工潮”还在继续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农民优良的农耕文化,引导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向更加合理的方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2.1农户视角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在农业、农村中的核心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程度。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目的是寻求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中也不乏盲目跟风,只为“混日子”的农户,且农民工外出多从事体力劳动,其收入缺乏保障性,有小农思想严重、文化素质低、普遍受到歧视等特点。基于此,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来讲,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升,特别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强对自己人生的合理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更加深入地分析是否外出务工,做到不盲从、不跟风;转变传统守旧的小农思想,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增强自身辨识能力,在学到一些技能及养成城市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保持农村勤俭持家等农村优良传统文化;转变守旧的金钱观念,合理审视自身情况,在抚养小孩、赡养老人等问题上合理规划;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可转变农村土地利用方式,闲置的土地出租给种田大户耕作,或是选择兼业,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赚取另一份收入。

2.2社会视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和了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和效益,但过多的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村土地开发利用及农业的正常生产,且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诸多社会问题[22]。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生产、社会环境,新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并重;不断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大农业政策的帮扶和补贴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回乡创业。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得到落实,出台一系列政策帮助困难户孩子上学,鼓励完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立和完善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加大对农户人生规划的宣传讲解工作,根据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对其提出更加合理可行的建议。总之,社会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政府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在传承农民优良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农民辨伪能力、学习能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不荒废农业生产。

3结论与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乡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由于盲目跟风等多种原因,使得农村劳动力外流过度,进而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引发一系列诸如撂荒等社会问题,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3种地类的利用方式均发生了改变,有的功能有所减弱,但有的功能却得到了强化。在对3类主要的地类利用分析中,宅基地的使用向多样化发展,宅基地的居住性功能有所减弱,但其资产性功能有所强化;耕地的利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保障功能有所减弱;而林地的利用方式逐渐减少,林地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基于此,应该正确看待农村劳动力外流过度引起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现象,提出合理引导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措施:农户在加强自身人生规划的同时,外出务工不盲目跟风,具体应该切合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外出务工及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宣传教育及监督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在家创业,引导农民选择更好、更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保持农民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辨伪及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成,赵万民,谭少华.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284-289.

[2] 尹刚强,田大伦,方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8,44(8):9-15.

[3] 罗春燕,张维理,雷秋良,等.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对嘉兴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0):2098-2103.

[4] 倪建伟.快速转型期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一個东部沿海村落的个案解析[J].学术研究,2011(12):57-60.

[5] 朱天舒,秦晓微.城镇化路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问题[J].地理科学,2012,32(11):1348-1352.

[6] 谢炳庚,李晓青.湖南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初探[J].经济地理,2001,21(6):723-726.

[7] 吕军,鲁成树,樊小凤,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方式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7):648-650.

[8] 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1.

[9] 刘同,李红,孙丹峰,等.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2):1496-1502.

[10] 刘朔.望城县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11] 杨黎源.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J].探索,2007(3):114-119.

[12] 张德元.试析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J].中国乡村发现,2012(2):52-55.

[13] 贾兵.论宅基地功能的多样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4] 刘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多功能分析与评价——以湖南省邵东县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15] 宋小青,欧阳竹.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7):859-868.

[16] 霍雅勤,蔡运龙,王瑛.耕地对农民的效用考察及耕地功能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105-108.

[17] 宋小青,欧阳竹.中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实践路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541-550.

[18] 吴雪彪,陈士银,周飞.湛江市林地景观演变及其功能评价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9(4):68-73.

[19] 薛立,梁丽丽,任向荣,等.华南典型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土壤通报,2008,39(5):986-989.

[20] 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3):43-46.

[21] 段方利,林忠,熊云清.基于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的农村撂荒现象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7(3):16-19.

猜你喜欢
宅基地林地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保护耕地
北京测绘(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16
宅基地政策并没有改变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新农业(2017年22期)2018-01-03 05:45:55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