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俗服饰文化挖掘与探索

2014-04-29 03:04:20张琼
中外企业文化 2014年12期
关键词:咸阳民俗文化民俗

【文章摘要】

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挖掘咸阳(秦都)民俗文化的含义、特点,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对比,探讨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其表现特点以及发展进行挖掘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咸阳(秦都)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提出有力论证。

【关键词】

咸阳;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咸阳为中国第一帝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使之赢得了“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虽历经朝代更替,但咸阳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咸阳自古以来被称为“秦都”。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仅17公里,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咸阳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

1咸阳民俗服饰文化

经过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形成了鲜明的地区民俗特点。所谓民俗,指民间的风俗和习惯,它跟民歌、民谣以及口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一样,均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俗文化是扎根于人民群众这个沃土之上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地域文化。是从一个视角,反映出一个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如乡村路旁的野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且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象一枝开不败的鲜花,一首唱不完的情歌,更象长江、黄河的流水一般,永不枯竭。越是反映民族的、越是属于世界的。反映咸阳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咸阳传统文化领域中一张品牌性的名片,独具一格的标志。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要真正的反映咸阳的历史文化,蕴藏在咸阳城乡的鲜活的民俗传统文化,理所当然的具有其特殊的重要历史地位。

“房子一边盖,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手帕头上戴,姑娘不嫁外,搅团人都爱,不坐蹲起来。”这是咸阳,乃至关中民间流传悠久的咸阳八大怪,关中八大怪,也叫秦地八大怪。短短的八句话,四十个字,便形象而生动地勾画和涵盖了咸阳、关中、秦地的民间民俗文化。它不但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从人们的风俗习惯方面。都是对秦都咸阳一首永远不衰的赞歌,也是咸阳人民一种记忆性的文化寻根。因此,抢救和挖掘咸阳民间民俗文化,不但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反映咸阳民间民俗文化的专著《老咸阳》,终于奉献给了咸阳、关中和三秦的父老乡亲们。著名作家京夫认为:《老咸阳》是挖掘咸阳民俗文化的认真探索,它很鲜活地让人了解了咸阳民俗,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对咸阳永远不衰的歌唱;评论家李国平认为:《老咸阳》是一种文化寻根,是一个叙写咸阳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一个开端。

咸阳,自古被称秦都。服饰文化遵循秦代服饰特点,主要延续了战国的形制,样式比较简单。纵观秦朝,自始至终都充斥着一股严酷、硬朗的肃杀之风。受其影响,秦朝的服饰冷峻而严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后,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崇信“五德终始”说,自认以土德得天下,崇尚黑色。秦始皇本人废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时只着“袀玄”——一种祭祀礼服,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大礼服。嫔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个人喜好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2民俗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和纷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安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要求人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可以为当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现象。民俗文化产业包括以边远地区旅游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以制造陶瓷、泥塑、紫砂壶等为主的民俗工艺产业;以制作剪纸、香包、挂毯等为主的民俗饰品产业;以制造春节春联、元宵节灯笼、端午节彩粽等为主的民俗节日产业;以制作粽子、月饼、饺子、元宵以及各地小吃等为主的民俗食品产业;以反映民俗生活的影视剧与纪录片等为主的民俗影视产业;以各种具有地方特色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节目、戏曲节目等为主的民俗音乐产业等。这些,对于我们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

3民俗服飾文化的精神追求

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比如春节,春节传统上叫做元旦、年,被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所构成的一个自然周期(年)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是“一元肇始”,人们特别重视它。世界从冬季(神话中万物死亡的季节)向春季(万物复活的季节)的转换能否顺利,“万象更新”能否实现,关键是看作为“天地之心”的人类的作为。人类合乎规范的仪式活动是实现这个重要转换的关键。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说,春节是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通过仪式”的礼仪,人类运用仪式襄助天地从冬季(死亡)向春季(新生)转换。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帮助世界实现顺利转换的手段,人类在操作时的失误或不合乎规范会导致“转换”出现麻烦甚或失败,因而我们的文化不但详细规定了春节期间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过年礼俗,也规定了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过年禁忌。其他传统节庆活动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总之,开发民俗服饰产品,实行民俗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俗文化开发的必由之路,这是民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能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开发目的,并选准产品,下大力气,扎实工作,不断探索,就会有所收获,在民俗产品的开发领域闯出一条新路,就可以把民俗研究与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民俗文化研究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理想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欧阳周、陶琪著:《服饰美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2]茅盾著:《欣赏与创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6页

[3]吴非著:《店铺陈列》,中罔纺织出版社,2004年,笫32页

[4]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72页

【作者简介】

张琼(1983-),女,山东省金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咸阳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咸阳
咸阳医院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