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陕煤化工集团公司技工学校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4-04-29 03:04吴建功
中外企业文化 2014年12期
关键词:技校办学培训

【文章摘要】

随着陕煤化集团公司改制转型的发展,主业上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陕煤集团迫切需要输入大批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来快速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结构,另一方面所属技校又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如何优化重组陕煤职业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陕煤化系统及地方煤炭企业,作者从陕煤化集团技工学校运行现状、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了解决技校改革发展问题的有效措施,为陕煤集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煤炭技校;可持续;发展;思考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技工技校自五十年代建校以来,以“依托煤业,服务煤业”为办学宗旨,为国家煤炭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型工人和管理干部,为陕西煤业的创业、经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2011年随着陕煤化工集团体制性改革,技校与主业剥离划归陕煤化实业集团统一管理。目前,在改制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属技校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办学规模下降、办学经费和基建项目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设备老化、教师队伍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亟需创新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技校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长期面向煤业培养人才,如今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实业集团归口管理的全日制职业技校共有5所,改制前分别由陕煤化工集团下属五个主业公司管理,其中,事业性质3所,企业性质的2所。各技校长期以来以“依托煤业,服务煤业”为办学宗旨,培养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形成了以服务“煤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职工素质提升等方面为集团主业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所在矿区企业和集团输送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各技校基本情况见表1-1。

随集团改制、主辅分离,各矿务局企业和技校原有隶属关系不复存在,使得技校与原有的教育经费拨付和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渠道脱钩,企业职工培训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培训需求减少、分流,技校收入下滑、教育资源闲置,增加了技校生存和发展的不确定性。

1.2 教培中心管理职能不健全,难以有效协调指导工作

目前,实业集团教培管理中心承担实业集团所属技校的归口管理工作,在面对各技校存在的各种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由于教培中心管理功能不完整,职责与管理权失衡,没有相应的财务、人事管理权,既要履行实业集团公司职能部门职责,又要发挥实业集团分公司角色,业务工作常常重叠冲突。管理制度、体制不健全,很难对技校进行有效的行业性专业管理和指导。

1.3 技校经费来源渠道变更,教育连续投入难以保障

主辅分离以前,实业集团现有的5所技校,其中3所为事业编制、企业代管,经费来源为财政拨款、企业补贴和学费收入;2所为企业自办,经费来源为企业拨款和学费收入。

2011年行政关系变更、技校与主业分离后,事业性质的技校原矿务局取消了经费补贴,财政经费拨付实行绩效工资核定,只负担技校经费支出总额的20%—50%,其余不足部分要靠技校自行创收弥补,但由于技校创收条件和能力严重不足,经费缺口很大。企业自办的技校长期以来依赖主业投入和培训收入维持发展,技校隶属关系变化后,由于主业分配下达的职工培训业务量的减少以及培训业务关联交易价格的难以协商确定,使技校面临生存危机,五所学校累计亏损3020万元。

事业性质的技校2012年出现了一个新增加的支出科目,即要学校全额缴纳教职工的“五金”,这在办学经费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还要承担这部分费用,将形成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包袱。

1.4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明显不足

实业集团所属5所技校现有职工576名,从专业结构来看,专业课教师仅有118人,占职工总数的21.7%,且专业对口的教师比例偏低,其余教师是由原来基础教育课或者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半道出家”的占绝大多数;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占31%,年龄在30岁以下的约为33%,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明显出现中年教师断层,五十岁以上教师多、中青年教师紧缺的格局。综观老师队伍结构显而易见,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在所有技校中都非常严重,除了总量上不足以外,在比例上也不合理,如能源技工技校、蒲白技校和澄合技校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仅分别为17.8%、13.9%和38.5%。由于专业教师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各技校对新增专业教师人数的需求上看,今后几年大致需要引入专业教师百余名。但由于受实业集团人力资源政策、技校人员编制和技校体制与发展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如一些技校人事管理中的“双身份”现象,技校对优秀的煤炭类大学毕业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吸引力,专业课教师引进难、流失大。各技校在改善人员结构、引入专业教师工作开展还面临诸多困难。

1.5 技校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设备严重缺乏

实业集团所属技校建校时间大多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其中,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建校于1955年)。技校多数远离城市或处于城市边缘,区位环境偏僻,交通条件、基础设施配套等薄弱,大部分技校目前所使用的教学基础设施等多数已超过30多年,老旧危差情况比较严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技校校园不能实施封闭管理,给技校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2、技校受所在地域地理条件所限,教学区域狭小,给今后改善办学必备设施,如运动场地、实习车间、学生宿舍、办公教学用房等,带来很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校办学规模、技校社会形象和保持办学质量的良性发展。

3、目前,各技校使用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等房屋建筑,多数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多为砖混、砖木结构,部分虽经各原属地矿务局拨款改造维修,在一定程度有所改善,但老旧危差的状况依然存在。

4、多数技校在专业教学、校内实习场地所需的设备、器具、原材料和厂房配套建设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如校内实习场地简陋且不足,主要专业如综采、综掘、井下电钳、通风安全等实习所需设备陈旧落后,工装器具短缺等。这对开展“工学结合、仿真实训”的职业教育模式很难组织实施,使得技校在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应用需求上形成明显差距。

5、技校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技校经费属“吃饭”经费,技校急需和必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改造,依靠技校自身财力难以解决。

1.6 招生、就业安置面临困境,技校生存发展压力增大

从招生方面来看,近6年技校招生数量持续下滑,截止2014年9月中旬,实业集团所属技校招收技工生500人,比2009年2365人、2010年2161人,2011年1880人,2012年1643人,2013年1050人,分别减少了1865人、1661人、1380人、1143和550人。技校与主业分离后,多数主业公司不再向技校下达技工招生委托计划,同时,向技校分配的职工培训业务量也相对减少,这给培训业务市场化关系建立、培训收费标准、培训条件满足、经费结算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新问题,给技校技工招生和职工培训造成严重危机。从生源看,各技校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但是所在地区初中生生源持续减少,加之地方政府对所属职业技校采取保护政策,高校扩招和涉煤专业需求改变等因素,技校的基本社会招生规模难以为继。

就业安置方面,实业集团主业在各企业招工、技校招生和就业支持的政策上关系松散脱节,尤其从2012年开始,煤业集团不再给各矿业公司下达招工指标,导致煤矿专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连年下降,如铜川基建校2009—2011年毕业生在煤炭系统就业率仅为46.6%,反过来又制约了招生规模的扩大。

1.7 内部培养渠道中断,煤企参与办学的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及未来,企业招工主要面向市场渠道,普通工种以招收协议工为主,这给技校定向招生培养、就业安置带来新难题。在技校教学实习中,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在如何培养专业应用性人才方面,技校与煤业之间远未达成共识。为了更好地培养适用性中职人才,企业应参与中职的教学,对课程体系的设立提出建议,参与技校的教學模式设计。但目前这样的愿意还难以实现,主要因为双方没有找到最佳的利益结合点,煤业企业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

2 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2.1 社会技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集团技校生存发展困难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2015年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要达到2250万人和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要达到1390万人和1480万人。从国家政策趋势分析,五年中中等职业在校生、高等职业在校生规模将分别增长5%和7%。

截至2011年底,陕西省中职技校为616所,在校生规模由2005年的56.8万人增至85.3万人,增幅达50.2%,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2008年以来,中、省财政累计投入18.5亿元,支持建设县级职教中心30个,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校33所,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6个,省级综合性、专业性实训基地46个,省级精品(示范)专业(点)225个,省级精品课程80门。49所中等职业技校进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校行列,立项建设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技校21所,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体系。

社会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相比之下实业集团技校职业教育规模总体下滑趋势加速。随集团改制、主辅分离,技校的教育经费拨付和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渠道脱钩,企业职工培训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培训需求减少分流,技校收入下滑、教育资源闲置,增大了技校生存和发展的不确定性。

2.2 技能型人才需求趋涨,集团技校招生安置面临困境

《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今后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4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9%,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总量达到40万人左右。”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生产已开始出现由东部沿海逐步向西部内陆转移的趋势。经济的不断成熟,中小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2011年对全国企业景气跟踪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随着企业订单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用工需求量也随之增长,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呈不断上涨趋势,部分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出现阶段性、临时性招工难现象。就煤炭行业来说,目前全国煤炭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生产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数量不足实际需求的一半,且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正规院校毕业的,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的“土”工程师。

由于社会生源总量持续减少,实业集团各技校面临着社会招生困难,部分技校甚至出现空壳化趋势,加之各技校普遍存在教学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校园环境对学生吸引力不高,教学设施、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与社会其他技校相比较较为陈旧落后,教学水平难以符合社会企业需求要求,在与其他社会职业教育技校招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实业集团主业在各企业招工、技校招生和就业支持的政策上关系松散、脱节,直接导致了煤矿专业技校生就业安置局面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安置率均不高。

2.3 调动煤业企业积极性,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技校,鼓励委托职业技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规划纲要》倡导的企业参与办学导向,描绘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乐观前景。实业集团根据目前的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的过程中,抓住机遇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和鼓励矿业生产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等决策机制,建立集团、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技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技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实业集团教育培训事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高水平、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2.4 社会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竞争全方位加剧

自“十一五”时期以来,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超过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實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并在重点投入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校的同时,建设100所高等职业技术技校。中央政府还专门拿出了5亿元专款,用于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从2006年起,西安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款用于职业教育,促进了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发展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进程中,在我国“十二五”时期振兴实业的国策引导下,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的旺盛需求,以及职业技校自身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做出的改革调整,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投资职业教育,积极探索“订单培养”等的新模式。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将面临重组配置,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职业教育行业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3 技校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实业集团所属技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期。各技校自建校以来伴随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在集团主辅分离后,技校既面临着要抓住发展的机遇,也有许多历史遗留的困难和包袱要克服。如何选择改革发展的路径,是集团和技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3.1 建立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建立院校与企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参与合作的企业单位要充分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层次、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应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实业集团与企业要支持相关职业院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建立主要由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3.2 教育面向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改革创新职业教育

技校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深化改革,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服务经济建设,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进程:

1、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产教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

3、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4、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技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3.3 抓住职业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2、创新专业设置。实业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和技校要共同研究了解人才市场、集团企业用人需求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贴近区域主导产业,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化煤炭采掘业、现代安通工程与管理、煤化工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精品专业。

3、创新教材应用。随着企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强化和新岗位新工种的不断出现,技校要依照国家教学计划纲要,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综采、综掘、井下电钳等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合作企业研发适应新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3.4 有效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稳定健康发展。

整合办学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大技校整合和重组的力度。根据集团未来对技校教育培训需求的变化和各技校办学基础条件、经费来源、招生办学能力、合理化布局等,拟将目前的五所技校整合,渭北地区一东一西各保留一所技校,被合并的技校作为培训分校,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1、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合并陕西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技校、蒲白技校。合并之后,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作为校本部担负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铜川矿业公司职工培训任务;铜川基建技校、蒲白技校分别作为校本部培训分校,担负对铜川基建公司职工培训的任务和蒲白矿业公司职工培训的任务。

2、陕西能源技工技校合并澄合技工技校。合并之后,陕西能源技工技校作为校本部,担负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韩成矿业职工培训任务;澄合技工技校作为校本部培训分校,担负对澄合矿业职工培训的任务。

五所技校仍保留各自的企业、事业单位性质,经费渠道不变。

3.优化配置招生区域。

铜川工业技师学院技工定向委培、成人教育及职工培训的业务范围为:铜川矿业公司、陕西煤炭建设公司、蒲白矿业公司、彬长矿业公司、黄陵矿业公司以及陕西煤化工集团在西安和陕北、陕南地区的下属单位。

陕西能源技工学校技工定向委培、成人教育及职工培训的业务范围为:韩城矿业公司、澄合矿业公司以及陕西煤化工集团在渭南地区的下属单位。

3.5 推进技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高水平的技校发展、高素质的学生培养、良好的教育质量保障,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特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别于其它类型院校,实业集团需要按照目前教师队伍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政策和制度,大力拓展专业教师的培养渠道,尤其是具备“双师”能力的教师的引进,尽快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将技校富余人员和在编不在岗的职工交由实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新分配,招聘急需专业教师到岗。制定可操作性政策,解决技校对具备“双师型”能力人才的重点聘用,鼓励企业具有双师能力的人员到技校兼职。

3.6 做好培训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

由实业集团教育培训中心与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财务部门共同制定企业职工培训专项经费的提留使用方案,由教育培训中心协调集团各生产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并协调、指导和监督各技校培训工作计划的落实和培训质量。

3.7 整合职教资源,构建特色优势专业群

要发挥实业集团办校历史长、专业设置与企业生产紧密性强、校企合作关系基础良好、有一批即懂职业教育又懂生产实践的教学管理人才等优势,根据所属技校办学基础和专业开展现状,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对现有的教学培训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原有办学格局,形成区域分工协同,各校专业特色突出,避免专业设置雷同,改变“小、散、弱”的局面。铜川工业技师学院以煤炭、机加工和电气专业为主干专业,主要培养陕煤下属煤炭、重工、钢铁、电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及预备技师;铜川基建技校以土建、建井工程专业为主干专业,重点培养陕煤下属基建企业所需要的初级、中级技工;蒲白技校以化工专业为主干专业,重点培养陕煤下属化工企业所需要的初级、中级技工;澄合技校以机加工专业为主干专业,主要培养陕煤下属煤炭、钢铁、重工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初、中级技工;陕西能源技校以煤矿电气专业为主干专业,主要培养陕煤下属煤炭、电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初、中级技工。五所学校还可以选择性地开办物业管理、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特色专业,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陕煤集团产业调整需要的专业群组。

3.8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用足用好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积极争取省发改委、教育厅、人劳厅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集团公司内部市场保护性政策;积极争取集团公司对后勤服务设施改造、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和资金支持,借力发展,趁势而上。投资3000万元,重点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实习工厂、田径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实习实验教学设备,用现代校园文化理念设计改造校园景观和道路,从根本性上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校容校貌和基础条件。

4 政策措施

4.1 树立改革发展理念,明确改革发展目标

要充分认识到集团教育培训领域改革的不可逆转,原有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已无法支撑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转。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必须坚定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获得发展的信念,必须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意识,创新思想、积极探索,按照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律结合实业集团职业教育的现状条件,通过集团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方式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必须明确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和任务,积极进取,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4.2 切实加强有效领导和组织保障

建立和发挥集团职能部门、技校联席会议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改革与建设推进工作的部门协同,落实和强化集团公司对教育培训发展的指导,加强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管理和服务合力。集团各分公司要相应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争取将教育培训系统建设与发展纳入地区发展规划。发挥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职业教育协会、陕煤化工集团关联企业、专家队伍在推进教育培训改革工作中的指导协调作用。

切实增强实业集团教育培训管理中心的管理功能,落实其权责,使其能够有效的开展规划教育培训、协调办学资源、指导监督所属技校等项工作。

4.3 出台扶持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实业集团应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职业教育资金扶持政策、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就业政策,尤其是职业教育与主业在新体制下市场化用工方面的“关联交易”保护政策,在公司发展战略层面上重视职业教育,主动给予保护和支持。陕煤化工集团应出台支持性政策,将煤化集团下属单位的职工培训、定向招生业务交由所属技工学校承担,这是帮助所属技工学校走出目前困境的最好途径。

近期要重点解决技校目前改制后在经费拨付上存在缺口较大,职工培训收入大幅下滑导致技校正常运行困难等现实问题。

4.4 建立多元化的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机制

进一步拓宽职工教育培训投资渠道,加强对职教培训改革创新发展的投入支持。陕煤化集团可将从职工工资按2.5%提取的职工培训经费中,给所属技工院校划拨相应的补贴费用和专项工程资金。陕煤化工集团鼓励下属生产经营企业与技校合作,加大对定制化教育和职工学历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组织与技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引导社会资金用于技校改造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要重视与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帮助技校争取政府财政补助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教育培训投入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

建立支持技校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每年对技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更新等的稳定投入,是促进技校走出困境、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2010年11月10日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后勤板块医疗、教育、再就业组调研报告

[2]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

[4]2010年6月17日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三部委《关于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5]2010年8月23日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7]2014年6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規划(2014-2020年)

【作者简介】

吴建功:(1962-),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高级讲师,陕西煤业化实业集团公司教培中心技工教育主管。

猜你喜欢
技校办学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技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