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

2014-04-29 02:07崔素梅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蔡桓公孔乙己内涵

崔素梅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谈“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华而不实。

那么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因此,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他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通俗的讲,我们所谈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种“盗用”。什么是文本细读?

用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

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细读就是发现文本中的“朦胧”“张力”“反讽”“悖论”等等各种矛盾冲突,因为文学作品的统一并不是静态的和谐统一,而是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对立统一。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二、为何需要文本细读

从学生视角看:

(1)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阅读策略亟需加强

(3)阅读质量不容乐观

从教师的视角看:

(1)“泛语文”倾向

(2)教师主体的缺位

(3)教学模式的僵化

“泛语文”的实质,就是把新课标中关于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联系等这些论述,理解为是关于语文本体的论述,认为语文学科以外的东西、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社会实践就是语文。这是对语文的极大误解,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荒谬的。

教学模式的僵化: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 、拓展延伸、歸纳总结

三、怎样开展文本细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体验、感知和实践过程” 。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

1.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

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作者着力、用心的重点字、词、句、段,更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如执教《孔乙己》一文时,一般老师都不会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切入口。但把它作为切入口,视角独特,往往能激起学生兴趣。孔乙己的手能“写得一笔好字”,可见是一位文化人的手,但这只手却只是“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这又是多么可怜!不仅如此,孔乙己的这只手因为“好吃懒做”,只好“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乃至到了后来,“仍旧是偷”,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只好“坐着用这手”走路……由此看来,孔乙己的“手”就像一面镜子,不单映照了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把他作为执教《孔乙己》的切入口,就会使学生意兴盎然,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文本细读,能“细”到一字、一词、一句,并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还原文本,其感受愈深,体会愈真。

2.入情入境,体会其思想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入情入境的阅读也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读者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心理图像”,即阅读还原,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其前提仍然是文本细读。有位老师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塑造好人物形象,老师在课堂上放映了“英子到医院探望父亲”(假设其中的孩子就是英子)的电影片段。然后请学生依据文本的内容,写好台词,扮演英子和爸爸两个角色。学生兴趣大增,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不断修正台词,通过几个学生的扮演,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就是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是大有裨益的。

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前,请同学们根据文本内容,编写课本剧。同学发挥了聪明才智,以时间为序,设计了五场课本剧。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细节以及环境的渲染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扁鹊、蔡桓公、侍卫等人物形象,尤其是蔡桓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一个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别人的劝诫而自趋灭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这样的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劲,学习效果更是上乘。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读、关键词的评点、质疑问难等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沉浸文本,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走进第四个层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阅读一篇课文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怎样的。而现在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就是要走进阅读的第四个层面,它不仅能引领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思想内涵,也能引领我们体悟语言表达的力量与魅力。

总之,文本细读是一种备课理念上的更新,王崧舟语“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有了语文的气息、有了语文的味道,精彩不断。而这一切都“功夫都在课外”,老师们,让我们在文本细读中播洒智慧,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

猜你喜欢
蔡桓公孔乙己内涵
讳疾忌医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从“讳疾忌医”说起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