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识形态下的陶艺创作符号

2014-04-29 00:10龙德明邹乐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陶艺符号

龙德明 邹乐

摘要 陶瓷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烧制历史,从古至今,陶瓷制作在中国历代所显现出来的特征与时代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且近年来符号学的引入为解释艺术行为和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依据中国陶艺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分别研究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在时代社会思潮和艺术观念的大环境下探究有关中国陶艺发展的代表性符号,意图从符号学的角度解释中国陶艺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 陶艺 意识形态 符号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现代陶艺就开始觉醒与起步。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为中国艺术带来了新的风气,艺术思想得到了全面的解放。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艺术领域的探索与革新更加全面与深刻。而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在艺术领域,艺术的趋向形态和形式语言通常与时代紧密相关。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在时代背景下看待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无疑能够更加明晰地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

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陶艺觉醒与启蒙

1 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传统文化符号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陶艺处于觉醒与启蒙阶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即是建国瓷的烧制。受时代背景影响,建国瓷的制作本身即是为满足新中国政治需要的一次陶瓷创作,但在烧制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为现代陶瓷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如在后来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王锡良、张松茂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深受建国瓷设计的影响。从现代陶艺创作态度和特征来看,受制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溯本观念,建国瓷的设计,有着较强的传统符号烙印,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陶艺创作的现代性。首先,在建国瓷的设计上,大量保留了传统纹样符号形态,其中串枝牡丹斗彩盘图案及海棠纹图案設计都是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实验。其次,在色彩符号上,设计者延续了清常用的装饰材料,以青花和赤红为主。最后,在工艺上,运用了景德镇传统的成型技术。总体来看,建国瓷的设计制作保留了众多传统制瓷符号特点。

2 外来文化符号的尝试运用

建国瓷的设计烧制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后世陶瓷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最大的创新意义在于突破了民族传统制瓷设计观念的束缚。20世纪5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具有革命性的特点,这也被动地促进了中国陶瓷设计的创新。在建国瓷的设计中,除了传统符号的运用,也体现了较多的外来文化符号。首先,体现在造型符号上。建国瓷的设计摒弃了清朝皇室华而不实的造型设计,转而研究西方餐具的构成,并从中汲取经验,根据中国菜的特色,设计了一系列实用且美观大方的餐具作品。其次,体现在图案符号上。设计者祝大年由于受到当时日本较为开放的文化影响,在图案创作中结合了日本和欧洲的艺术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敦煌壁画等其他艺术融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中,因此在相关设计中不难看出西方构成理念的运用。

3 泛政治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以上两个符号特征来看,这与50年代的意识形态有着重要关联。建国初期,长期战争使得整个国家面目疮痍,中国的各项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各项制度规划得以确立,但从总体上来看却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强调个人阶级出身及政治历史背景对党和国家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成为一种固化的思想行动纲领和社会心理,并在这种社会意识的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泛政治化的特点。

就美术创作而言,亦具有深刻的政治化风格。由于中苏的特殊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艺术教育全面引进了苏联教育教学方式。虽然在此学习活动中是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方针,但事实上,在1957年的《美术》发表了编辑部的文章《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时已经表明,美术领域已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全盘苏化的局面,中国美术在此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单一化的倾向也为中国美术发展留下了弊病。在艺术表现上,中国艺术创造深受苏联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影响,表现有较强的政治化风格,例如:《地道战》、《开国大典》、《整风报告》等一系列油画创作,都是依据政治题材而创作的,这在当时的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中都有所表现,成为当时艺术创造明显的意识形态符号。陶艺创作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泛政治化特征,对于政治、革命题材相关的陶艺作品十分多见,受到泛政治化思潮的影响,陶艺创作之中的政治符号并不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院派风格的陶瓷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

二 20世纪80年代民艺派陶艺试验

1 抽象语言符号的广泛应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艺术的影响迅速蔓延至陶艺领域,至此,中国现代陶艺开始萌芽,在此时期的陶艺创作,象征性符号成为抽象陶艺表现的载体。例如,在80年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贵州陶艺家尹光中所创作的《华夏诸神》,完全抽脱了传统陶艺的影子,用抽象的意象化形体表现对华夏神灵的感悟,整组作品粗犷、质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尹光中后续的陶艺创作中,依然显现了这一特征。在这一时期,中国陶艺渐渐出现了两个分支:一类是以现代化装饰为创作蓝本的器皿类创作;一类是以雕塑语言融合的通过抽象抑或是具象形体塑造的现代陶艺创作尝试。

2 形式回归的本土符号表达

上文中我们谈到,50年代的陶瓷创作是政治权威下的自我改善,进入80年代后的陶艺创作则具有明显的革命倾向。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新的文化观念使得艺术家对社会矛盾体有了质的认知,中国陶艺家借助抽象符号表现本土文化成为陶艺创作的共同主题。例如,在这一时期周国桢所创作的《黑叶猴》,他借助有意无意的残缺肌理,塑造出了充满中国“超然”审美趣味的作品,把陶艺创作推向了质朴雅拙的新天地。包括在80年代中创作的《金蟾》、《波斯猫》等作品,作者汲取了西方新表现主义的创作观念,借助残缺不全的形象、扭曲变形的形象开创了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先河。这种折衷的元素表现与尹光中《华夏诸神》的形式不谋而合,作者正是基于对本土艺术的考究,不以形式语言为先导,遵循中国文化本土审美特质的创作符号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

3 多元思潮融合下的意识形态转型期的促进

20世纪80年代,陶艺与现代雕塑语言结合使现代陶艺具备了新的符号特征,在多元思潮的融合之下,陶艺创作也进入到了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陶艺创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符号对其的影响,而是更多地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潮的渗透,创作风格有了很大改变,不再强调传统的形式和符号特征,对产出的地域特征也进行了淡化。在陶艺创作的转型时期,向着个性化的表现风格转变,与西方艺术思潮中的原始、粗狂等风格逐渐靠近,尹光中是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这一时期,外国的书籍、电影、艺术刊物进入大陆,中外的文化交流逐渐兴起。在艺术创作方面,中国艺术逐渐脱离了苏联美术的影响,开始接触欧美及日本艺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主张即是“85美术思潮”,艺术家对建国初期和“文革十年”美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浪潮,中国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等由此开始兴起。特别是在80年代西方盛行的新表现主义等流派的艺术创作观念进入了中国,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20世纪90年代学院派现代陶艺创作的兴起

1 突出个体符号和个性表达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意识从“神坛”走向人的自觉,那么90年代后中国艺术革新则是突破了思想枷锁和体制弊端的“凤凰涅槃。”由于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艺术家逐渐认识到个体认知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陶艺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体符号特征。例如,在90年代后代表性陶藝家姚永康所创作的《世纪娃》、《自喻》等作品,从形式上即可感觉作者对于陶艺随性的发挥。姚永康主张陶艺创作要遵从于心,在学习精神、原理和方法之外,艺术家要真切地剖析自我,用“我”的眼睛来表现“我”的世界。在进入21世纪后,涵盖观念、形态及制作工艺的创作具象化个体符号成为现代陶艺的最明显的特征。从宏观上来看,艺术家的风格形成了个体创作的符号,而对于整个陶艺界来说,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民族化和本土艺术的问题催生了艺术家关于现代陶艺不同的理解模式,由此,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艺术家的不同思维主张所形成的个体具象符号,成为了这个时代意识形态最好的解说词。

2 高信息量的符号运用

陶艺家已经不再满足形式单一的创作实验,随着客观信息接受的增多,艺术的积累成就了新生代陶艺家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借助多元文化形态和逻辑思考实现创作需求,成为90年代以来艺术家所热衷的尝试,现代陶艺呈现出多元化的符号特征。例如,吕品昌《阿福》系列创作,在形式上材质考究,表现语言丰富。既表现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又包含了作者对于抽象符号的体味。再如,学院派代表性陶艺家黄焕义的陶艺作品《渴》、《躺着的梅瓶》等作品,往往不以形象具体的符号为表述,作品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这一时期的美术评论家对于现代陶艺作品解读往往也是多方面的。

3 多元文化下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社会开始了过渡期和发展期。特别是在1992年,政府再次提出“市场经济改革”。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生产力的解放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促使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也使得中国艺术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西方艺术动态,艺术家得以摆脱政治束缚和思想束缚以新的观念及思维去看待“现代化”问题,在艺术领域内,个性化创造语言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价值的艺术思维。

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陶艺创作亦随之发生了转变,陶艺创作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陶艺家们的关注点逐渐宽泛,不再具有素材方面的局限性。比较有代表性的陶艺家有白磊、左正尧等,这些陶艺家们的创作思想与传统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作品除了更加大方、简洁、唯美之外,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他们对当代社会的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下,使陶艺创作符号也更加的多元化,不但将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传承,也使这门艺术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 结语

从上文不难看出,艺术创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超前性的特征,但其创作表现及思维特征总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的。进入新时期,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陶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基础和成型控制保障。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多国际间的文化、思维观念的碰撞,从概念和符号上给予了陶艺更多的创作形式。艺术家凭借科技与艺术理念的不断进步发展,必将会使陶艺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而未来的陶艺创作亦会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新的指向性,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符号构成的创作格局。

参考文献:

[1] 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的现实和问题》,《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

[2] 王小菲:《论85美术思潮与“学院”和“传统”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龙德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邹乐,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陶艺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变符号
做陶艺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