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产生原因及防范化解措施研究

2014-04-29 00:44洪涛
商业2.0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化解不良资产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国的金融市场属于间接融资型市场,而间接型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银行机构,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不但会直接影响中央财政收人,还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重视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但关乎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前期刺激消化的成败与否,更关乎每股老百姓的生计与直接利益。因此,在当前经济与金融危机背景下,深人探讨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体制性成因,从机制设计上防范和减少新的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化解金融风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不良资产;原因;防范;化解

在我国,随着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及前期刺激消化引起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慢慢成为损害银行稳健与安全,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发生的严重问题。不良资产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隐患,对经济稳定增长已经造成并且继续产生现实威胁。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属于间接融资型市场,而间接型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银行机构,而银行机构中国有银行又占了大半壁江山。事实上,我国真正的民营银行到目前为止只有四家,除民生银行外,其余三家民营银行均在刚成立或筹建阶段,其资产规模相对于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的控股股东均为地方国资委或大型央企。从这个角度来讲,说银行业资产是国有资产一点都不为过。因此银行不良资产实际上不是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是国家财政的,是全体国民的不良资产,因此,不良资产风险最后的承担者是国家财政和普通的老百姓。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不但会直接影响中央财政收人,进而制约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损害民生建设的支出保障,而且还会引起由于社会货币的大量沉淀导致的基础货币超量投放,从而形成隐性的通胀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重视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但关乎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前期刺激消化的成败与否,更关乎每股老百姓的生计与直接利益。因此,在当前经济与金融危机背景下,深人探讨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体制性成因,从机制设计上防范和减少新的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化解金融风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特征

从历史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曾经达到20%-30%之间,而不良资产的90%则集中在当时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十几年的处置,中国的银行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银行业也积累了巨额资本。然而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银行不良双升,历史好似又再一次重演。虽然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和阶段特性,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是因为不良贷款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致,在我国当前背景下主要有:

(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货款质量产生影响

我国在扩张经济规模时愿意使用更愿意使用货币政策,而货币的扩张主要通过银行信贷规模膨胀,此时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新项目;而当经济收缩或过度扩张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而紧缩过度又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信贷违约,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同时经验表明,在没有有效的资本账户管理的情况下,外资的大进大出也容易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由于国际游资的趋利性、敏感性导致的资本外逃将给经济弱势国家带来灾难性打击;当一国币值不稳定时,将使企业外币借款的成本激增,导致企业违约、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连锁反应。因此,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由于缺乏市场约束机制,企业的间接融资方式逐渐生出一些弊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被人为扭曲。政府按照其既定的产业政策,指令银行对某些企业进行贷款支持,不考虑银行本身的效率和安全。银行为了保持与企业的关系也不对企业及融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盲目提供贷款。关系贷款使银行与企业间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銀企之间正常的制约关系被它们的合作或勾结所代替,当初共生共存的关系在危机中演变成共衰共亡的关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伊始,我国迅速的推出了四万亿的救市计划,银行在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银行业主要都是国有资产,而且四大国有银行又是银行业中的主导力量,因此,肩负某种政治使命的银行也开启了大放水模式,很多信贷项目都是大干快上,并没有仔细分析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形势、行业情况、企业能力,将大量的信贷投放于回收期长、收益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经济的企稳回升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更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忽视了其中的风险,于是中小商业银行又源源不断的将信贷资源投放入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当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时,信贷资产的风险开始暴露,由现在银行账面出现的坏账来看,不良资产也主要发生在四万亿刺激的相关项目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商业化经营的同时,还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使得银行的经营并不能完全拜托政策的干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这种特性也最终导致了不良资产的大量形成。

(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缺失

政府的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责任是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持整个银行及金融制度的稳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当银行内部控制不严、管理松懈或是过度创新时,如果外部监管此时也没跟上,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我们同时也应意识到,不恰当的监管手段也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的一个因素,例如,1980年美国存款机构在 “哪些业务可以做,在什么地方可以做”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束缚了它们业务分散化的能力,使它们比那些受管制较少的同业更容易发生倒闭事故。在美国遭受限制最多的储蓄贷款机构,由于贷款被限定在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领域,束缚了它们存贷款组合分散化的能力,它们抵御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十分虚弱。

就我国而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缺失是造成大量不良的又一重要原因。2010年以后以同业业务为主的影子银行大行其道。影子银行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有严格限制,一些银行为了突破存贷比限制,运用同业业务,通过与信托、券商合作向资金需求方发放贷款。影子银行再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其规模迅速发展到十万亿级的规模。而影子银行资金的投向也主要是以房地产业和与地方融资平台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及煤炭等相关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项目大都回收期长,经济效益较低,风险极大。与此同时,有关项目接连出现违约风波,例如工商银行发行的中诚—诚至金开2号已发生延期违约。2015年是相关项目对付的高峰期,这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为了控制金融风险,然而直到2013年年底,银监会联合其他部委发文《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要求规范同业借贷。但是从此事例中不难看出,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监管措施的滞后与缺失,而这种滞后与缺失最终导致了相当的不良资产的形成。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限制

在既定的宏观环境下,由于不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它们选择的贷款资产组合在由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构成的坐标系里的位置也不同,经营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资产组合越逼近最优点。实证研究也表明: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该行不良贷款的多少呈显著负相关。例如,不同的商业银行有不同的经营风格:有的银行冒险激进,信贷规模极度膨胀或者将表内资产表外化,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抵御风险能力被削弱;有的则保守谨慎,严格控制涉足高风险领域,前者的不良贷款比率显然要大大高于后者。

就我国银行而言,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的规范度上。除了少数拥有丰富资源与智力支持的大行建立起了完备的风险管理体制体系外,大多数中小银行风险意识依然非常淡薄,有的中小银行依旧没能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更甚者,有些银行尤其是农商行对外贷款甚至要依赖外部的评级公司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此外银行贷款交易化也屡禁不绝,少数银行行长以贷款为交易筹码,与政府高官或是非政府企业、个人进行交易。交易目的从官职晋升到孩子就业,无所不包;一些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依然滞后,一些银行决策权过分集中,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统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规范,一些金融机构内部上下之间不知道真实信息比较,业务经营的透明度较差,违规经营、账外账现象时有发生。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缺陷使得信贷资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就不是委托者寻找代理人的唯一标准,甚至根本得不到重视。同时,激励机制没有充分货币化,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与个人受益不挂钩,同时业绩考核指标也不完善。这也是我国银行业大量不良资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有效化解、处置银行现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对于改善银行公众形象、增强存户信心、稳定金融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即使资产管理公司消除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资产,又有什么机制能够保证这些商业银行不犯类似的错误,重新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呢?笔者认为,要消除银行现存的不良资产,最重要的是要铲除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生存的土壤,建立防范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形成的有效机制。

其一,要政府要规范自身行为。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银行业中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政策指导不当导致的,因此,在防范银行不良资产方面,政府本身要有积极的作为,而这种作为的本身就是在指导经济发展方面不作为,在提供制度保障、营商环境等方面多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应当管好自己的“手”。

其二,要及时加强金融宏观监控。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立不良资产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应能充分反映全国、区域、地区间,及产业、行业和部门间金融运行的基本态势,能够灵敏反映范围内和行业间资金的流向、累积的程度及变动的趋势,能够完整地体现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协调。通过该系统,中央银行可及时发现和监管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违规经营,密切监测资本充足率状况、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及信贷资产的质量,并严格控制过量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业、股票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以及其他的热门行业(或朝阳行业),将经济泡沫消除在萌芽状态。

其三,完善并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信贷评审决策机制,减少信贷投向失误:设立预警机制,对信贷资产的使用和生产经营情况实施跟踪监测,督促借款人全面执行借款合同:加强银行的会计基础工作并强化会计监控职能,强化各级经营权的监督机制:完善内部稽核机制,提高稽核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从银行内有效控制新兴高风险业务的开展及资金向易形成经济泡沫的行业、部门及项目涌入。

其四,消除企业债务链的生存机制。建立国家企业交易结算系统,将企业间债权债务的清偿由目前两个企业之间的行为变为企业对国家结算系统的清偿行为,从而达到解除企业间的债务链,促进企业资金顺利回笼、资金周转通畅的目的。

其五,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调整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变银行间接融资为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是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本途径。证券市场融资比银行融资有明显优势,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事后约束”,即一旦企业无法偿还借款,银行的贷款便成为不良资产,即使银行行使抵押权,所收回的也只不过是一些无法再生产的废铜烂铁,而证券市场融资模式克服了传统银行融资模式中的“事后约束”,使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达成一致,避免了金融機构不良资产的发生。

总之,市场机制离不开法律,只有从法律角度建立一套内外结合、纵横统一的防范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诱发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盛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体制性成因探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安启雷,武安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5)

[3]曹洁.化解和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9)

[4]武魏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9)

作者简介:

洪涛(1975.10-),男,汉族,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经济师,供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疆监管局,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猜你喜欢
化解不良资产防范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探析
烂尾楼资产证券化及定价方法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SQL注入防护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