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 要: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约五千余言,思想深邃,文瞻意丰。《道德经》涉及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把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置入宇宙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对照并深入思考。
关键词:道德经;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同时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人间是剧场》作者是不丹的一个学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他在书中提到了《老子道德经》,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此使我联想到多年以前读《道德经》时的感悟。当时我立刻被那位古代的白发白须老人所折服。在那样一个时代,在久远的过去曾经有那样一位智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写下了一部震撼宇宙的典籍。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达自己的治政理念。由此我们大概可以得知这部经典一定有非凡的魅力。
《道德经》对人类的一个宝贵贡献是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修道养寿的理论。古人常说,“修齐治平”是人生的四大境界,其中修身是最基本的起点。人活着就要吃、穿、住、行,就算是对生活要求最低的人,也不能脱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存在,所以人为了生存,對周围环境和物质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又是人产生各种欲望的根本原因。而欲望往往是一个无底洞,永远牵着人们的心,由此痛苦也就源源不断的持续着。老子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神却是无限的。他认为,人自身和谐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生命躯体的永恒,而在于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永不磨灭,他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那些做人不失操守的人才会活的长久,那些死后还被人记住、缅怀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在当代社会很多青年人迷失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金钱、高学历、高职位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由此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巨大的压力困扰着人们,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始终都像弓上的弦紧绷着,幸福感也因此而降低。在老子看来,衡量国民幸福指数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物质上的多寡,而是国民的心理感受。不丹是世界上最闭塞、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去过不丹的人会发现,不丹人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他们心里很满足,很热爱自己的那片净土。不丹的国家幸福力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哲学,向来都是不丹人民追求最大福祉的导航灯。可喜的是,全球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察觉到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缺点,是故意将人类生活陷溺在无止境的欲望和自我满足的漩涡中。
在《道德经》中,老子不止一次的赞颂水的品德,认为在世间万物中,水的品质最接近于“道”,水是“道”的最直观具象。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至柔至弱,它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却永远流向低洼的地方,把高贵显赫之处留给别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天文学家说水是天外来客,在地球形成之初由宇宙陨石携带者水分降落地球上的。从此才慢慢地有了生命。这天地间要是没有了水,一切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天地之间将一片死寂。水之于天地万物可谓功莫大焉。但他却从不标榜自己,总是秉承“道”的德行,默默无言,谦卑自守,放弃自己的主张,放弃自己的形体,使自己归于无形、无色、无味。它委屈自己,成就万物,装在方形容器里它是方的;装进圆的容器里它是圆的。人生在世,应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抱怨、不悲观,顺势而行。这样的人看起来很平凡,甚至不为世人所知,但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有修养的人,才会拥有平静而又幸福的人生。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当代躁动的社会像一剂良药。长久以来,以GDP为本的经济形态,为了我们肉体过度的安适,推广无止境的物质增长,这就助长了人心贪婪的消费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以自然资源耗竭、生物多样性崩解、气候急剧变化为代价换来的。天灾频繁与环境恶化直接相关。老子认为,大“道”利而不害,它生养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什么。人为万物之灵长,应善体大“道”的良苦用心,依“道”行事,尤其是治国者应秉承大“道”,心怀慈悲,俭朴治国,不忘为,不妄动,不好大喜功,以民为本。基于这点,不丹选择将国家幸福力GNH定为国家发展哲学,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真正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包括四项策略:公平而永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保存脆弱的山林生态、文化的保存与促进、良善的治理。
幸福是什么?经济发展是不是必然带来幸福?这一直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当今社会,我认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仰危机,现阶段最需要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也是弘扬老子《道德经》的最佳时机。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对生命规律的认知,以及自我对他人的奉献基础上的。幸福不外乎对生命宇宙的觉悟,能有所觉醒者,才能真正有所行动。如此宇宙人生的玄妙之理,在我们老子的《道德经》中深刻地揭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