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军
摘 要:提高课堂效益,不光是为了学生学习,更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从备课、上课、课后等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满足学生需求。
关键词:学生需求;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39-1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课堂教与学的参与者,师生“琴瑟合奏”才能引起共鸣,奏响华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从学生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去更好地指导生活。
提高课堂效益,需要教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无一例外的是,必须出好这“三张牌”。
第一张牌——向课堂要效益,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应该是“课堂一分钟,课前十年功”,要真正发挥好每一堂课的作用,必须在课前做最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虽然表现形式可以各异,即“教无定法”,但是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既定的。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尤其要备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备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讲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预习学案,提前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疑而问”。每一节课的预习学案实际上就是上课的“预热”,研究学生在预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等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预先解决,将课堂变成学生对自己“预习”成果的检验场,学生自然兴趣十足。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就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带着收获进入课堂,就使“我来看”变成了“看我的”。疑问得到了答案,收获得到了肯定,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课堂效益水到渠成。
第二张牌——向课堂要效益,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虽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理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理论应用的效果如何,需要经过学生的实践才能证明。教师的教学不能曲高和寡,否则孤掌难鸣,难以取得学生认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以往的教学往往过分倾向于教师自身对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讲解,虽然辛苦,但往往是自我陶醉,无人欣赏,并不是学生所需求的有效的课堂。过多强调教师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学生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转圈,场面好看,收效甚微。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效益,光有教师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学生也必须学会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一堂精彩的课必须要有学生的思维。不能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可小瞧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曾几何时,教师将讲台当作了“演讲台”,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的结果导致的是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对学习的疲劳。如何才能做到教师在前面表演,受众——学生自愿接受并且融入其中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教师一直将自己完全或者只是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扮演,而必须放下“架子”,抛掉“面子”,彻底融入学生,尤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和学生共同探寻、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手段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产生飞跃,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张牌——向课堂要效益,需做好课后的文章。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个教师要真正把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做好,做上层次,其实功夫在课后。教师的成长需要周期,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有经验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不仅仅在学科知识上下了一番功夫,更多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千方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想学生所想,讲学生所需,满足学生需求,课堂才有效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就促使教师要多读书,多研究。没有课后的大量阅读,没有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就不会有课堂娓娓道来、轻车熟路的大气;没有课后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没有对班级学生的理解,就不会有课堂欲擒故纵、信手拈来的熟稔。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才能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浇灌出茁壮的林木,促进学生激发潜能,让学生从中受益。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没有对学生满腔的热爱,就不会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所以教师必须利用个人闲暇时间,去充实丰富自己,去了解深入学生,才能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切实需求,关注学生的关切,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巧妙布局,打好这“三张牌”,构建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