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5-01
妊娠晚期随着孕周的增加,羊水量逐渐减少,其中羊水过少对孕妇及围产儿产生不良结局的可能性较大,羊水过少出现越早,围产儿的预后越差,包括胎儿畸形、肺发育不全、胎儿宫内窘迫、胎粪吸入及死胎、死产等。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羊水减少的168名临产前孕妇,分析羊水量减少对母儿的危害,分析后证实羊水减少确实和围产儿不良结果的危险性增加有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在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二年间分娩中羊水减少的168名孕妇进行临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羊水量及分娩时再次评估其羊水量。其中病例年龄为18~41岁,正常妊娠无合并症,无明显头盆不称,胎儿估重2000~3000克。根据AFI分为:羊水量过少组(AFI<5),分娩时估测羊水<300ml,甚至无羊水;羊水量减少组(AFI 5.1~8.0),分娩时估测羊水>300ml。比较两组对母儿的危害。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我院使用美国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电脑诊断仪,探头频率为凸阵式3.5MHZ,选用妇产科程序的胎儿检查软件。
1.2.2 方法:经B超进行AFI的测量,以妊娠妇女脐和腹中线为界,将子宫分为上下左右四个象限,测定每一象限中的最深羊水池值,相加总和即为AFI。阴道分娩时估测羊水量用稱重法:羊水量=胎儿娩出后敷料湿重-敷料干重/1.00, 剖宫产时用容积法直接测量。
2 结果
结果:显示随AFI的减少难产发生率增加,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增加,羊水过少与羊水减少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附表1、附表2。
3 讨论
羊水量减少目前确切病因不明,可能是母体、胎儿及环境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胎儿羊水在孕晚期主要有胎儿尿液产生,当胎儿缺氧时由于自身的保护反射,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羊水生产减少,羊水过少与胎盘功能低下呈一致性。羊水量越少胎儿窘迫发病率越高,产时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病死率及剖宫产率增多明显增加。主要原因:①因子宫收缩,宫内压增高,前羊水囊内无羊水,扩张宫颈内外及阴道口的时间延长,产妇对疼痛敏感,并可使胎体直接压迫母体组织时间过久而引起宫颈及阴道损伤。②羊水过少可导致在宫缩时子宫壁和胎儿对脐带直接压迫导致胎儿宫内窘迫。③羊水过少的胎儿因宫腔直接压迫胎体,易发生胎儿肺发育不全,且并发肢体及面部畸形。④羊水过少在分娩时阴道干涩不利于胎头内旋转及下降,致使产程延长。我院对168例羊水减少的临产妇女进行观察。产程<8小时者,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在8分以上。产程>12小时者难产记录高,其中剖宫产74人占44%。在这168例产妇中发生死产6人占3.6%,胎儿畸形发生率增高22人占13%(手足外翻8人占4.8%,斜颈3人占1.8%,先天性肛门闭锁2人占1.2%,死胎2人占1.2%,多指5人占3%,颅内出血2人占1.2%)。由此可见,羊水量减少对母儿危害极大,应引起产科医师的重视,对产检发现羊水减少的孕妇及时给予防治,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4 预防:
4.1 孕期加强定期产检。做好孕期宣教,教会孕妇自数胎动,胎动计数至今仍是世界公认的自我监护手段之一。孕期定期产检,孕36周后每周产检一次,行超声检查了解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羊水情况、胎盘状态。如果伴发羊水量减少,通常提示胎盘功能减退,发现羊水减少立即治疗, 建议尽早入院, 并在胎儿肺成熟后及早终止妊娠,以期降低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危害,根据胎儿成熟指标适时终止妊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2 增加羊水量期待治疗。妊娠34周前胎肺尚不成熟,当合并羊水过少或偏少时,因宫内持续羊水量过少,可能导致胎肺发育不良、肌肉与骨骼畸形,产时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和胎粪吸入等。临床上可采用羊膜腔灌注增加宫内羊水数量,以延长妊娠,改善围产儿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并提供诊断和治疗价值。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显著升高,胎粪吸入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降低,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下降,剖宫产率下降。
4.3 孕妇平时应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间的血供,临产时给予母体高浓度氧气可改善胎儿氧供。
4.4 加强胎心监护。 胎心监护是一种对宫内胎儿安危的外监护手段。一份变异良好、可靠的胎心监护图形可以预示胎儿良好的预后,其阴性预测值高。变异减速常发生在羊水过少的病例。临产前应结合孕妇产道,胎儿大小,宫颈情况等综合分析决定适当的分娩方式,在产程中严密观察胎心变化,加强胎心监护及时了解产程进展,尽量缩短产程。一旦发现减速应立即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 尹传秀,付玉春.围产儿577例死亡原因探讨[J].武汉医学杂志,1992,16(3):156.
[2] 周立军,朱维良.围产儿死亡及其与母婴并发症的归因危险度[M].现代妇产科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441.
[3]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