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格铃
【摘要】著名的琼崖纵队少年连小战士吟唱着革命歌曲奔向战场,英勇杀敌,屡次重创敌寇,功勋卓著。通过少年连战士浸润于革命歌曲中健康成长这一史实,彰显革命歌曲的教化功能和战斗作用。在奔向中国梦的今日之中国,在青少年中唱响革命歌曲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年连 革命歌曲 教化功能
但凡提及海南革命史,人们便会想起琼崖纵队的红色娘子军,却少有人知诞生于抗日烽火岁月的琼崖纵队少年连。然而,唱着激昂战歌隔三差五踏上抗日战场的琼崖纵队少年连的战斗功绩,仍足以与红色娘子军相媲美。《二十五史乐志》之《晋书·乐志》早就断言:“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樂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一高论,充分说明了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左右、培养人们的性格与行为。红色少年连,就是浸润于红歌的海洋中,接受着充满战斗力的“宫声”、“ 商声”、“ 角声”、“ 微声”、“ 羽声”熏陶,才渐次成长为英勇善战的革命队伍。
琼崖纵队,孤悬海外海南岛,曾与中共中央累计失去联系达15年之久,非但催生了闻名于世的红色娘子军,还创建了抗战功勋卓著的少年连。后来,周恩来总理多次赞誉道:“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琼崖红旗缘何能23年不倒而始终高耸于五指山巅、万泉河畔?琼崖纵队缘何能使一批少年儿童成长为抗日劲旅?革命歌曲的战斗作用不可低估。原创于海南、流行于海南的许多革命歌曲,无不充盈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对琼崖纵队革命少年养成战斗意志、增强必胜信心具有重要鼓舞作用。
1941年11月7日,琼崖纵队少年连在琼山县三门坡镇新德村吴氏祠堂成立,由时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兼琼崖纵队总队长、当年即被周恩来同志誉为“海南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宣布。从此,少年连126名小战士抱着刚发的杂牌枪,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踏上了抗战的征程。他们都是13至16岁的农家少年,却担负着支队、纵队领导机关和医疗所、军械厂、供销社等的警戒任务,战斗任务非常之重。少年连经常参加打伏击,除汉奸,摸炮楼,侦察敌情。在伏击琼山县椰子头日军讨伐队时,少年连配合“大兄弟”连队消灭40多名日军。日寇正在澄迈县桥头镇才坡修筑据点,少年连手枪班12名战士化装成劳工,吟唱着“砍头都如风吹帽,日寇不灭不回头”前去才坡奇袭日军据点,一举毙敌5人,缴获重机关枪1挺、步枪10支。三年间,少年连同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作战200多次(少年连战士大部分陆续英勇牺牲),打得他们叫苦不迭,甚至惊动日军东京最高统帅部,下令限期消灭少年连。抗战杀敌固然欣喜,少年连战士象其他少年儿童一样,虽然少不更事,虽然唱歌少不了跑调,虽然不谙旋律不知“五音”简谱五线谱为何物,却晓得唱歌尤其是唱革命歌曲能宣泄情感、长劲提神自娱,却能因了激昂向上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歌词而激发斗志,故此,更渴盼学唱歌曲,一首颇具抒情色彩的“山无树,秃清清,河床龟裂真可怜;千年牢笼要冲破,共产党是带头人。小少年,武艺精,握刀枪忙练兵;琼崖纵队有少年,当今少年真精灵。马克思,倡革命,指引航向受钦敬;琼崖红旗擎得高,革命少年争出征。藤缠树,树撑藤,跟党革命铁了心;保卫红色海南岛,冲锋陷阵当尖兵”歌曲,仍让他们唱得响遏行云、荡气回肠。正是因了这首歌曲,使少年连战士明了为谁拿枪、为谁打仗这个大问题。所以,革命歌曲的艺术熏陶思想萃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功不可没。
由上可见,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属性的革命歌曲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生活形态,并且要求细节之处的描写的真实性、传神性与作品主体的典型性相一致;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元素的革命歌曲同样要按照理想的面貌来“再造”生活,也可以运用奇异的想象、非凡的夸张、十分人性化的抒情等艺术手法。同时,革命歌曲应具备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哲学基础,这是坚持“两为”方针的必须。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活中的先进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面貌、新理想、新追求,藉此激励青少年战胜革命战争时期的敌人或荡涤和平建设时期的腐朽落后思潮。对此,《晋书·乐志》亦有宏论:“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于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于手足。生于心者谓之道,成于形者谓之用。譬诸天地,其犹影响,百兽率舞,而况于人乎!美其和平而哀其丧乱,以兹援律,乃播其声焉。”这番表述,以非常之高度,以非常之睿智,以非常之精僻,确认了音乐所外延的诸般伟大性,也是对革命歌曲的所产生的教化作用、激励功能的最好诠释。
革命歌曲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传递给青少年的是鲜明强烈浓郁的正能量,是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的轻武器,也是青少年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目下,今日之中国正在追求美好的中国梦,而青少年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劲旅,广大青少年更应吟唱着革命歌曲踏上实现中国梦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