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大湖水体水生植被重建技术研究

2014-04-29 12:21杨品红陈红文韩庆卜野王文彬刘良国王秉昌罗玉双曹苗黄春红刘洲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杨品红 陈红文 韩庆 卜野 王文彬 刘良国 王秉昌 罗玉双 曹苗 黄春红 刘洲清

摘要 采用网围的方法,在大通湖中选择一定的区域,实施人工种植水草,探讨其水生植被重建。结果表明,大通湖运用网围、除野禁鱼、种植水草、施入肥料的方法,水生植被恢复明显,种植并施肥区的水草覆盖率高达67.88%和水草生物量3.29 kg/m2以上。说明大通湖水体是完全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实现水生植被重建的。

关键词 水生植被;重建技术;河蟹放养;大通湖大湖

中图分类号 S9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048-02

水草作为河蟹养殖必备条件之一,在河蟹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有云“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随着“种草+移螺+蟹鳜(黄颡)混养”等多种养殖方式的普及与推广,我国河蟹养殖业再上新台阶,带动了渔民增收增效。特别是在池塘养蟹中,这一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为广大渔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然而,在湖泊大水面河蟹放养中,大水面水生植被问题却一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大通湖有8 267 hm2天然水面,近10多年來,年年放养河蟹。然而,大通湖也因近20年的投饵施肥养殖,成为鱼类的高产湖泊,水生植被破坏殆尽,河蟹产量直线下降。找出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迅速修复大通湖湖泊水体的水草资源,成为大通湖河蟹放养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水生植被重建主要是通过人工种植移植苦草、轮叶黑藻等优质水草来完成。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7种原因可能导致大水面人工种植移植水草失败,即野杂鱼清除不彻底,尤其是植食性的草鱼及杂食性的鲤、鲫鱼类过多,水草刚发芽就被摄食;水位过深和不稳定、光照不充足,水体浑浊、透明度过低,撒下水草籽难以发芽;幼蟹暂养区拦网设置不牢固,大量扣蟹提前逃出暂养区;轮叶黑藻芽胞如果直接全池泼洒,芽胞仅落在淤泥表面,在风浪的作用下会将芽胞刮走,造成种植不均匀;幼蟹敞放时间过早,水草种群还没有生长到足够茂盛的程度就让河蟹摄食;放苗密度过大,投放蟹种量过大(4 000~6 500 ind/hm2),水草无法满足河蟹需求;湖底土壤肥度,经几年养殖,大量水草吸肥后被河蟹摄食或夹断捞出,带走了大量营养物质,底泥失去了肥力,水草缺乏营养而生长缓慢,分蘖少,植株瘦[1]。为此,笔者2012年在大通湖进行了小面积的水生植被重建试验研究,现对其进行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该试验于2012年3月7日~7月15日进行。

1.2 试验区的选择 为了保证试验的有效性,针对以上7种可能造成大水面水生植被重建失败的原因,在大通湖水域内选择3个条件基本相同,但互不相邻、湖底淤泥深度20~30 cm、湖底平坦,且曾经生长过水草,但试验时已无水草区域进行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网围种草试验与研究。

每个围网区面积约为40 hm2。根据大通湖水位情况,选择围片高度4.5 m、24股的单层聚乙烯网,每隔4~5 m插一根楠竹桩固定,围网下纲用直径13 cm石笼埋于30~50 cm淤泥中,网片上沿设有蟹防逃板,用于防止蟹进入网内。在网围好的围子用常规方法进行清野,尽量捕尽围中的各种鱼类和对水草生长有危害的水生动物。

1.3 种草

1.3.1 苦草种植。2012年3月7日将苦草种浸泡在水中3~5 d,让果荚泡烂,4月6日将泡烂的苦草种放入船舱,兑水后踩挤2~3 h,将种子挤出其果荚,然后再兑水均匀全池泼洒,播种量15 kg/hm2[2]。

1.3.2 轮叶黑藻苗培养。2012年3月8日将轮叶黑藻芽直接拌泥洒在围网内中,轮叶黑藻的用量每个围网区芽孢100 kg/围;4月中旬,随着气温的上升,轮叶黑藻芽孢开始生长,由原来的1~2 cm逐渐长到4~5 cm,并长出根须;到5月初,就会长成12~16 cm的密密麻麻的轮叶黑藻幼苗了;5月上旬,在汛期来到之前,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移栽,将轮叶黑藻苗象插水稻秧一样均匀插入围网区。插栽要求株距50 cm、行距90 cm。

1.4 成草的培植

1.4.1 用肥品种、用量。因为洞庭湖区普遍氮多磷少,因此,采用过磷酸钙复合肥,每区的肥料用量480 kg[3]。

1.4.2 肥料的施用方法。1号围网采用手工施肥入泥的方法,在移栽轮叶黑藻草苗的同时,在每一间隔约20 cm棵草苗附近的淤泥中埋入10 g左右的复合肥,埋入深度约14 cm,并用淤泥将肥料覆盖。2号围网采用泼洒施肥方法,草苗移栽完毕后,选在天气晴朗、无风无浪的情况下,将480 kg过磷酸钙复合肥均匀泼洒。3号围网移栽后不施用任何肥,用作空白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2012年7月15日检查分析试验结果发现,1号区,轮叶黑藻生长茂密,占面积的70%以上,成为优势种群;苦草数量不多,约占面积的30%;从植株分蘖程度和粗细来看,轮叶黑藻茎叶茂盛,分枝多,茎粗叶大,水草呈深绿色,区域内难以行船。2号区,水草较为茂盛,苦草和轮叶黑藻间生,苦草比例占55%左右;但从植株分蘖程度和粗细度来看,明显比1号区差;轮叶黑藻茎细叶小、分蘖少,苦草生长零星稀落,单位面积水草生物量仅为1号区的30%左右;单位面积平均总生物量为1号区的55%,水草覆盖率比1号区少23.62个百分点(表1)。3号区仅有少量零星水草生长,基本没有出现水草种群,单位面积平均总生物量仅有1.09 kg/m2,水草覆盖率也仅为35.65%(表1)。

2.2 影响湖泊水体水生植被重建的因素

2.2.1 底泥肥力。湖泊水体水生植被的修复与重建与底泥中的肥力密切相关,也是网围种草是否成功的关键。试验表明,虽然湖泊围网水生植被的修复涉及到很多因素[4],但在养殖多年的湖泊水体中,由于底泥肥力的缺乏,施肥成为种草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试验中3号区内水草生物量仅为435 t,而1号区内高达2 377 t(表1),两者相差4.5倍。可见其施肥的重要性。

2.2.2 施肥方法。施肥方法是湖泊水体水生植被的修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1号区的生物量分别比2号区、3号区高0.8倍和4.5倍,覆盖率分别高34.8%和156.7%。其原因可能是在湖泊围网水体中,如果直接泼洒肥料,肥料颗粒容易溶解到水体中,在风生流的作用下,除部分难溶于水的磷被淤泥吸附外,大部分肥料散失在水体中;而采用将肥料埋入淤泥中的方法施肥,有效地保留了磷在底泥中的停留時间,通过慢慢释放为水草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来源,保证了水草不断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

2.2.3 施肥工具。施肥工具有待改善。采用将肥料埋入淤泥中的方法施肥,劳动力强度大,工作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水深、春天水温又不高,因此亟待研发一种自动水下施肥的机械,有效解决水下种草施肥存在的问题,有效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3 结论

采用网围的方法,在大通湖中选择一定的区域,实施人工种植水草,探讨其水生植被重建。结果表明,大通湖运用网围、除野禁鱼、种植水草、施入肥料的方法,水生植被恢复明显,种植并施肥区的水草覆盖率高达67.88%和水草生物量3.29 kg/m2以上。说明大通湖湖泊水体水生植被是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实现重建而得到恢复的,且重建的好坏与湖泊水体自然状况和人工施肥种类、方法及种草的时间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杨品红,王志陶.湖泊主要生态因子及富营养化治理研究展望[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3):45-53.

[2] 吴世凯,谢平,王松波,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群中无机氮和TN/TP 变化的模式及生物调控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5,35(S2) :124-127.

[3] 邹万生,张景来,刘良国,等.固定化藻菌去除淡水养殖废水氨氮效果研究及模型拟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50-12652.

[4] ZOU W S,ZHANG J L,LIU L G,et al.Effect research of immobilized algae.bacteria removal ammonia nitrogen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 and proposed model[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5):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