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交互性叙事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应加强语言文字的品味,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的品味,可以从朗读、想象、细读入手和着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一、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无论什么体裁的叙事性作品,语言的语音形态作用都是巨大的,都有潜在的語音效应。所谓潜在的语音效应,即指文字符号在阅读人心里自然唤起的那种声音功能,没有这种“唤起”,阅读简直是不可能的。正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是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它是属于感觉的,我们有时把它叫做‘物质的,那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是跟联想的另一个要素,一般更抽象的概念相对而言的。”这段话,明确阐述了潜在的语音形态在造成审美主体对艺术形象的美感效应上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发生的途径、方式。简单点说,就是语音形态可以促使审美想象得以更好地展开。着眼于语言的音韵节奏,从朗读入手,在朗读中品味,是提高语言品味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语音入手品味语言,要有不同层次目的的和多形式的朗读。
比如,北京贾宁老师人教版教材《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学生初谈感受。
2、老师相机点拨。
(1)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生生对比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3)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美。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这大大小小、古今中外、虚幻现实的景观,就融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4)形成联想朗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可以看出,为了发挥语言的语音效应,贾宁老师多形式运用了朗读,既有师生的合作读,生生的对比读,师生的整合读,还有融合其间的感受读,以及另有目的的形成联想读,把朗读运用到极致。
二、在想象中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古人王弼说:“尽意莫若象。”,“意”,是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特别是情感;“象”,形象。这句话意思是说,要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事物、情感,最好的办法是把握其形象。叙事性文本意思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要从语言入手,通过想象,把握形象。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原文的文字进行丰富的联想和体味,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画面。这一过程,一般包含三个步骤:接受、体验和画面构建,后两者顺序可变化。
比如内蒙古杜彩云《普罗米修斯》第六自然段的教学,就体现了语言视觉化的教学过程 。
1、一读,感受痛苦
听老师读第六自然段,你们来感受普罗米修斯究竟承受着怎样的痛苦。(配乐朗读)
2、二读,想象画面
这是怎样的死死的锁啊!带着你的感受也来练读这段话,看文中的哪个词、哪句话让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3、三读,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内心
宙斯锁住的是普罗米修斯的( ),却锁不住他的( )。
第三次练读这段话,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内心。读完后,请你根据下面的情境选择一个试着写一写:
寒风刺骨,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当他俯视人间,看到 ,他 地想: 。
漫漫长夜,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当他俯视人间,看到 ,他 地想: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一读的目的是感受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这是展开想象的认知基础;二读,抓住关键词语的提示展开想象,这是画面的构建;三读,是体验,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也是画面的继续构建。
三、在文本细读中体会语言的情感美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叙事性语言与叙事性文本就是作家认识事物与情感思想的载体。叙事性语言,不但在字里行间而且在整体上,体现着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与感觉,对生活的态度与看法,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感受与体验等等。语言情感性的品味,需要对词语和细节的细读,正如曹文轩教授在评课中指出的:细读字词对于孩子学习语文而言,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细读还包括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分析”。
(一)细读字词,揣摩品味
曹文轩教授指出:“现代哲学让我们看那一个个的词,非同小可,每一个词都代表存在的一个存在的状态,甚至是存在的基本状态。……这次听到老师们讲课仔细解读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词,让我再度体会到字词真的了不得。而且我发现,
作者: 苏志文(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副书记,全面负责中学教研室、小学教研室工作,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CN刊物。)
我们中国人早就明白了字词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热衷于、擅长于咬文嚼字。加之汉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存在中某一对象的口号。”
细读,必须在语境中进行,以文本语境为主,在联系上下文语境或互文语境中进行,辅以社会语境和接受语境。
请看黑龙江赵昭《匆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1、学生默读自学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在感受深的或喜欢的词句旁批注,和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讀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引导学生感受三个“再”与“一去不复返”的强烈对比,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惋惜之情与自然法理,反复朗读。
3、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赵老师的教学,围绕文本中的关键词“再”与“一去不复返”,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语境中,从开篇就强烈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惋惜之情。
在文本的这段话中,还有个互文语境,燕子、杨柳、桃花,都是我国古诗文的主要意象,都有表示伤感的一面,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 杨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故乡人”,表示的或是对时局、对人事、对离乡的伤感。教学中,如果能适当联系互文语境,既能加深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又能丰实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细读细节,揣摩品味
文本语境的设置,除了对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师生进入文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是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细小无意的地方作较为突出的描写,它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展示环境,起着间接或直接的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细节是与人物个性、命运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突出人物个性鲜明,起到独特的渗透作用,能够平中见奇,以小见大。阅读教学若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读,就能加深对语言内涵特别是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请看新疆范永强《晏子使楚》 第二次语言交锋的教学:
1、第二次侮辱,语言的交锋更为精彩,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琢磨体会,看看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太妙了,为什么?
2、 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教师巡视。
3、 谁来说一说?生开放性汇报 。
4、 抓住重点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委婉有力。
5、 我们演一演。改变文本语言内容的表达形式,师生演绎,朗读对话: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厉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楚王,你不能讽刺我无能,更不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
读后加上,这时候,楚王大怒,拍着桌子说:“推出去斩了!”
6、这样说行吗?(不行!)那我们来演一演他的原话。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后问:这两种应答的效果不言而喻,那么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7、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中的历史背景,再说一说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8、 教师指导朗读
9、成语的拓展积累。
范永强把教学重点放在晏子对话的品味上,通过改变言语方式和内容与原文对照,感悟晏子言说之妙,晏子的智慧表现在以自辱的方式辱楚王。
如果能对晏子的行为细节也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晏子的智慧。晏子的“装”这一行为细节,是第二次语言交锋晏子能够取胜的关键,体现晏子对人心洞察的细微。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是人性的普遍现象,即便强大且傲慢的楚王,也是如此。晏子以装“为难”博取同情,才有反戈一击的机会。教学时,除了体会晏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以外,还应抓住“装”,体会这才是晏子第二次制胜的关键。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是学习表达,学习阅读理解同样重要。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品味语言,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包括不足之处对我们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