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红楼梦》成语翻译

2014-04-29 17:40何琳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目的论红楼梦

摘 要: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翻译会受到目的的影响。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在《红楼梦》的成语翻时选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探讨翻译目的与成语翻译策略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成语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何琳琳(1989.2-),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2012级硕士,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1、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了中国封建社会政经、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曹雪芹在写作中多次运用成语来表达其中心思想,而作为中国汉语特有的语言形态,成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更增添了其难度。

《红楼梦》目前有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英文全译本,一是霍克斯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是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可,而杨译本则在国内传播较广。目的论对《红楼梦》中成语翻译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目的论出发,通过分析其翻译目的、发起者和委托人、译者角色,旨在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

2、成语的概念和分类

成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语言形态,与文化息息相关。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曾这样定义“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6],从上面可以看到文化范围广大、与社会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红楼梦》中出现的成语大致分为三类:宗教类成语、社会风俗类成语和神话寓言类成语。

3、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最初由德国评论家汉斯·弗米尔发起, 它重点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和译文要达到的功能上。目的论的主要原则即目的法则,它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翻译的过程。此外,目的论的原则还有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须能被读者所接收理解,忠实性法则要求在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基础上,译文须忠实于原文。在实际翻译时, 通常有一个发起者或委托人促使译者进行翻译,这个发起者或委托人有可能是特定的机构组织或潜在的读者,很少是译者本身自发地进行翻译,因此译者既要遵循“发起者”的预期目的,又要根据原文来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

4、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

4.1《红楼梦》的两种主要译本介绍

在杨宪益和其夫人戴乃迭的版本中,他们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化特色,使译文更加重视于原文。而在霍克思的译本中,他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解读《红楼梦》,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价值。

4.2 两译本的翻译目的

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和古典文学。这种翻译目的的确立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受到官方制约较大。其次,杨宪益本人翻译遵循“信、达、雅”翻译观的影响,在翻译《红楼梦》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特色。而霍克斯是英国人,在英国翻译《红楼梦》,他首先会受英语文化的制约,且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是源干個人爱好,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霍克斯所认同的规范。

4.3 两译本中成语的翻译

4.3.1 宗教类成语的翻译

例子: 醍醐灌顶(第六十三回)[4]

杨译本: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ed him the light… [2]

霍译本: 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udha-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1]

醍醐灌顶,由佛教的醍醐喻发展而来。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佛法真理。醍醐灌顶指的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对于这一成语的翻译,杨宪益采用了直译,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与原文对应;而霍克斯采用了意译,对其起源做了解释,以使西方的读者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容易。

4.3.2 社会风俗类成语的翻译

例2:红白大礼(第七十二回)[4]

杨译本: weddings and funerals [2]

霍译本:presents for weddings and funerals. [1]

“红事”、“红利”指的是嫁娶之事,“白事”、“白礼”丧事,因此“红白大礼”指的就是婚丧嫁娶。但在西方国家并不用“红”和“白”来指代结婚和丧事,因此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这两个成语时都没有使用“红”(redness) and “白”(whiteness),而是选择了意译。

4.3.3 神话寓言类成语翻译

例1:女娲补天(第一回)[3]

杨译本:When the goddess Nu Wa melted down rocks to repair the sky… [2]

霍译本:…when the goddess Nv-wa was repairing the sky… [1]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人类得以安居。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都没有加入关于女娲补天的背景知识,他们都采用了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成语中女娲的形象不遭到破坏,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5、结论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红楼梦》中众多的成语反映了中同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而这些文化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既是很陌生的,又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而加上成语本身的特点,如很多成语在字而意义之上还有比喻意义,这些又加大了对于成语理解的难度。正如陈定安所说:“各种语言中的成语极鲜明地显示出该语言的特点,也是该语言与别种语言差异最大、最难翻译的部分之一。”[5] 如何翻译这些成语,两译本译者都耗费了很大精力才思考对策。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译者出于各种考虑,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对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红楼梦》的翻译中,霍克斯更倾向于意译,而杨宪益夫妇则更倾向于直译,对此目的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Harmondsworth Penguin (cols.1-3), 1973.

[2]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3]曹雪芹,高鹗.紅楼梦(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下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5]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6]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目的论红楼梦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