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作品《在城崎》中的文学审美

2014-04-29 17:40宋倩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蝾螈文学作品美的

摘 要: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者心灵世界的艺术。它以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它是涉及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学科的美学关照。因而,文学是美的创作,是美的结晶。

关键词:《在城崎》;文学审美

作者简介:宋倩(1986-),女,四川乐山人,现任职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视为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一叠印着铅字,经过装帧的纸张。而只有通过阅读的过程,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因而,读者作为审美主体,赋予了阅读活动以必要性。

以下,笔者将以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为例,浅谈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把握。

一、语言的审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生动形象反映现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在城崎》是日本文学作品,是用日语作为语言依托,以日本这个国家的时代、社会作为特定背景的文学创作。作为进行阅读活动的审美对象而言,无疑是具备了一定的日语语言阅读能力,能自主进行对原著的阅读。因而,阅读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对日语语言的审美。词语之美、文法之美、修辞之美,从字句入手,充分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以下是《在城崎》中的一例。

“いもりのそらした尾が自然に静かにおりて来た。すると肘を張ったようにして傾斜に堪えて、前へついていた両の前足の指が内へまくれ込むと、いもりは力なく前へのめってしまった。”短短一句话,将蝾螈被小石子砸中后生命奄奄一息的动作描写得相当细致。特别是 “肘を張る”“むくれ込む”“のめる”这三个动作更是形象得表现了蝾螈不能动弹、筋疲力尽的过程。于是在读者头脑中也自然联想到被小石子击中的蝾螈,在临死前垂死挣扎的画面。

二、内容的审美

对内容的审美,笔者认为是对作品“真”的充分把握。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内容是真实的。但这里的“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描绘真实的生活,而是通过作者的加工修饰,在原本的生活材料上加上作者所希望描述的事件形象或是愿望主旨。因而这种“真”是创造性的真。它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绪和审美理想,作者之所以拥有创作的冲动,就是想把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审美理想诉诸于作品的创作之中。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而言无非就是将这种“真”深入体会,对作家的思想情绪和审美理想进行剖析。

《在城崎》中,作者对生死进行了思考。这大概也是每个人都思考过的問题。来到疗养地的作者,将视野放到了三种小生物身上。这在大多数人眼中,自然界的小生物的死或许是不屑一顾的。而对于大难不死的作者而言,对生死问题或许比常人更加敏锐。首先,一群进出蜂窝,辛勤劳作的蜜蜂的跃动之感,与横卧屋顶的一只死峰的沉寂之状,作者进行鲜明对照。并传递了对死亡静谧的亲近之情。但是,在看到被鱼钎刺中的老鼠的垂死挣扎后,作者对死亡的认识又发生变化。死亡之后或许是静寂的,但是通向死亡的路上还有着令常人必然产生的恐惧与畏惧。这是一种面对死亡时的求生本能,一种逃脱死亡的垂死挣扎。最后的一部分,是作者无意投出的一颗小石子将趴在斜石板上的蝾螈击中,并使其丧失。蝾螈的意外死亡使作者愕然,又触发了作者思绪的飘浮。偶然的力量竟然是那么强大,是无法料及的。生和死也并不是事物的两极,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距离。

三、目的的审美

文学的创作并非单纯的编造一个故事情境,或是流水账般的记录生活。它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审美理想诉诸于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向读者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它带有明显的目的性。而目的的审美,也是在文学的接受活动中完成的。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无形的被感染,被影响,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于是自然地进入到文学遐想的空间。在这里,读者进行自我的思考,领悟,对历史规律、社会常态,生活真理进行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于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审美活动也就完成。

《在城崎》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现自身内心的微妙起伏,以虚构加记实再现过去的心境,将生死的态度自然地流露于作品之中,同时也感染了读者。促使读者随着作者的意识流动去思考、体验那种虽然未遇到但又不能不思考的生与死。于是,每位读者将根据自己的经历解读作品,对生与死进行领悟,形成自我的认识。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是作家将现实世界进行经过加工改造,融入了自我的思想情绪和审美理想,它是美的创作,美的结晶。读者通过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内容的审美、目的的审美,实际是一种感知美,鉴别分析理解美,启迪想象体会美的过程。是一种对美的学习,思考,培养的过程。这种审美的养成,进而能扩展美,表达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杨辛 甘霖著.美学原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2]于荣胜著.日本文学选读[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 2009(5)

[3]童庆炳著. 文学理论教程[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4]王朝闻著. 美学概论[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

猜你喜欢
蝾螈文学作品美的
揭秘蝾螈神奇的组织再生能力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蝾螈的皮肤受伤后可快速愈合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墨西哥蝾螈的蜕变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