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彩
【摘要】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才有所得。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有利条件,它可以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学习课本内容,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09-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并加以掌握,这是教师们长时间以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探索和解答,往往比教师自己的“灌输”更有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及设计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注重知识拓展与延伸的提问及设计
如《学会合理消费》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个框题。我在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一则问题进行提问:
最近有一首非常“火”的彩铃~《我赚钱了》。在这首彩铃里有这样的语言:“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呀,我坐完奔驰开宝马没事洗桑拿吃龙虾。我赚钱啦赚钱啦!光保姆就请了仨,……一个扫地一个做饭一个去当奶妈,我厕所墙上挂国画,倍儿像艺术家呀……”
(1)请你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应如何合理消费呢?
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勤俭节约的意义,中学生要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好习惯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光盘行动”的时事知识作了一些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知识时,设计的问题和课堂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一是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拓展思路,开动脑筋;二是要有定向作用。所谓定向作用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及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三是要有反馈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反映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态和接受新讲知识的程度、困难及存在的不足,使授课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把握当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问及设计
新课程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本位。
在2012年10月我在珠海听了一节湖北一位老师讲《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的全国优质课,在导入新课时她选取一段视频,反映的是玉树地震中幸存的一位10岁小男孩才仁丹舟,在抗震救灾中争当志愿者的事例,当大家听到才仁丹舟在记者采访时真实又感人的话语时都非常感动。真实就是力量,正因为学生们动了情,所以就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马上热烈了起来,从而顺利导入课题。接着老师设计一个活动“寻找我们班上的才仁丹舟,大家一起夸夸他们”,因为让学生思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学生当然就打开了话匣子,踊跃举手说出同学的名字和为班级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老师又马上采访被表扬的同学“为大家付出,你有什么感受?”或“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在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要争做一个负责的人,并且做一个负责人的人是非常快乐的。教材要求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怎样承担责任,特别是要讲清楚要承担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一般来说大家都感觉这部分有点大而空,学生也没有体验,总觉得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这位老师先运用介绍科学家袁隆平事迹的视频,与学生共同分析袁隆平承担对国家、对人民、乃至对全人类的责任和贡献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责任誓言——我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在承担责任方面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什么,我将会怎样做?”这个设计其实容量很大,引导学生反思过去的和现在的自己,思考未来的自己,并提出自我要求和自我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明白了应该怎样承担责任。老师的点评十分准确、恰当,有时是鼓励性的话语,有时是点出学生理想中这份职业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感悟到原来无论自己从事何种工作,只要认真努力就是在承担对国家的责任,所以自豪感和跃跃欲试的感觉油然升起。
教师的提问设计不能脱离中学生的具体实际,而是要与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视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我们要更多的考虑今天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问及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话题。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我们更是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培养学生鉴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调适和控制的能力,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等。
如:在教学《感恩父母》时,我由歌曲《我想有个家》引出,并提出歌曲中的“我”唱着“想要有个家”,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有些人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有些人虽流离失所却认为自己有家?由此指导学生阅读、析疑,进一步对“家”的理解,引导学生正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的现实。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知道家庭的特点,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现代家庭的主要类型,懂得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辨证地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