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

2014-04-29 05:22王威王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目标情境

王威 王玲

摘要:信息技术支援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具有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学习情境、教学互动、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特征。由此提出“目标导向、情境创设、过程优化、评价多元”的教学模式,并附以案例,分析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23-02

1前言

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为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而高效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载体,它的基本特征是趣味性、主体性、互动性。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完全契合了这种需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营造了宽松平等的民主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信息技术助力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必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成长的平台。

2信息技术支援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2.1明确目标,激励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是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同时也接受教学目标的指导。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过程性、明确性。

2.2创设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情境是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源于情境,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支援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将复杂、抽象、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理论知识,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导航。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的技巧,又要帮助学生正确利用URL查找需要的学习信息,并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适时的启发、鼓励、点拨、纠错,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在共享有效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

案例:多种教学情境的应用

1.在情境引入中设问

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先讲一个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小学读书时,教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2.设疑于重点、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插入一段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讲故事: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据说国王为了奖赏发明者,让发明者提一个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一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直到第64个格子。请国王给我足够的麦子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事不难办到,就欣然同意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这个要求吗?学生很感兴趣,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推导得出学生所学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3.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地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f(x)=ax2+2ax+1的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0,得出0

2.3优化过程,深化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形式、方法及内部条件基础上,教学过程最有效(最优化)。这无疑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智力开发。教会学生“点金术”。

案例:椭圆定义教学中的数学实验

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集合(该定值大于两点间距离)(这两个定点也称为椭圆的焦点,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写成符号:平面上动点M满足|MF1|+|MF2|=2a>2c=|F1F2|的點M的轨迹为椭圆。

1.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椭圆的定义,用计算机课件演示画出椭圆。并与圆的定义与演示相对比。

2.同时,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进行实验,让动点M移动,观察|MF1|与| MF2|的变化规律。

……

由上可推导出,a-c≤|MF1|≤a+c,a-c≤|MF2|≤a+c,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需要经过很多推理论证得到的知识。而用数学实验就很快的出了结论,而且很轻松。

3.又可得到||+||=||+||=||=2a,这也是定义中的2a为什么叫做长轴长的原因。把画出的椭圆与这些名词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4.随着点的运动实验,我们还可以得到焦点三角形的顶角变化规律,面积变化规律等。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既增加兴趣又丰富了知识。让数学教学生动而有效率。

2.4多元评价,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是衡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诊断、检验、引导、调控、反馈、激励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对学习过程评价;也可以将作业和考试结果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等方式,学生也可以对自己及合作伙伴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可以有同伴留言、老师寄语、家长意见等,以此记录学生内涵丰富的成长过程,纵向地看学生本身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地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案例4: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2bcosC,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很多同学利用正弦定理将已知条件a=2bcosC转化为sinA=2sinBcosC,再利用三角形中A+B+C=Π可得到:sin(B+C)=2sinBcosC,进一步得出sin(B-C)=0,所以B=C,由此得出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选择A。也有的同学利用余弦定理讲已知条件化,所以选择A。到此如果没问题就结束了,但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题的答案应该是C,原因是按照刚才求出的结果回代可得a=2ccosC,再利用正弦定理,……,选C。

这是一个很好的纠错机会,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同学们热情高涨,通过分组合作对问题再交流,各小组对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出此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此题进行知识拓展、变式训练等。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精彩性,采取多种评比方式,充分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着重指出其身上能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优点,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课后,师生继续利用Internet交流体会,及时反馈课堂效果。

3结语

信息技术支援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还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还无法避免,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在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已学会了自主学习,并充分享受着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我们提高着、发展着。

(1.第一高级中学,辽宁辽阳

111000;2.现代服务学校,辽宁鞍山

114020)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

[3]陳晓端.Stephen Keith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人民教育,2001,(6).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目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