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荣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想方设法帮助每位学生,尤其是使“学困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对学生全面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用心灵之火去感悟每位“学困生”
马克思说过:“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理解、尊重、宽容、善待每一个“学困生”,必须通过情感交流的形式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是人的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个很强的内力,缺乏情感就不可能有强劲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抓住这个重要的因素,不断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热情。教学实践和心理实践都已证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积极的情感,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时,是难以把知识学好的。只有“学困生”学习知识的情感火花得以点燃,教师的严格要求才能变成“学困生”的自觉行动,“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才会出现转机,学生全面的进步才有可能。为此,教师必须将积极丰富的情感贯注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不理想。在与“学困生”的交往中,我常常做到先搞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爱好、学习习惯、掉队原因、困难所在。然后,经常家访,了解“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多次找他们的父母谈心,指出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希望,而初中阶段对人的一生又很重要等,尽量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并求得他们的帮助。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性格较内向、孤僻,有自卑感,我主动给他们以母亲般的爱护,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生病时,嘘寒问暖;生日时,送上一张小小贺卡,写几句鼓励的话语。他们毕竟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此外,课堂上我每天提问“学困生”,使他们觉得老师没有忘记他们,心里感到莫大安慰。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应了解每位“学困生”的特长、爱好,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例如有位“学困生”刚进入我班时,成绩很差,又怕苦,甚至曾想放弃学业去外地打工。他的音色较好,英语读得好听,针对他的特长,我就事先帮他预习新课的单词,让他跟着我一遍遍学,早读课让他带领全班同学读。这样,大大地满足了他的表现欲,增强了他学外语的信心和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和家长都感到他确实变了,他的学习成绩从最后一名上升到中等水平,还获得了进步奖!实践证明:爱护、信任和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爱生是教师取得成功的秘诀。
二 针对学科特点,巧妙运用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与运用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模仿、训练。这就是英语的特点,而大多数“学困生”学习不主动,怕吃苦。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他们会认为整天地读记没有意思。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困生”的兴趣
“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设愉快的氛围。“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用难易适度的问题去提问他们,让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学困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带笑容地说:“You are great.”。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了。一学期后,“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增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学困生”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结合课文做游戏、教歌曲、听录音、讲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好差生结合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心理,让“学困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2、个别辅导,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就是要因材施教。做到:(1)起点低。也就是在摸清“学困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把教学起点放在“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标准上。(2)步子稳。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按合理的层次,分层指导,使“学困生”层层有进步,不断感到自己的进步,处于积极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增强学习成功的自信心。例如,有一位学生刚升入初三时,英语成绩只有37分,可想而知,他的英语基础是相当差的,我并没有因此放弃他。课余时,我从26个英文字母的读音开始为他开“小灶”。他是住宿生,远离父母,因此,我还从生活上关心他、照顾他。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时他的英语竟得了116分。
三、授之以渔,调动学习主动性
古人云:“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益其一世。”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比知识内容更重要。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因此,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在多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一直注重学法指导,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注重有计划、有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例如,按要求预习的習惯。
经过多年观察,几乎绝大多数“学困生”都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预习能力,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从何入手,要达到什么目的,预习与听老师讲课有什么关系等等。有的虽在课前对教材粗略看了一遍,也只是走马观花、无的放矢,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预习要求。例如:要求先通读,把课文读通,读懂;在课本上把难词、难句等学习重难点用圈、点等识记符号标出来或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预习后试答等等。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预习习惯,又可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听老师讲解,听课时知道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主动,从而提高了学习注意力。因此,指导学法,抓住“学困生”预习工作这一薄弱环节是改善其智力结构,培养其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重要手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要把“学困生”当作人来看待,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弱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和肯定,让“学困生”得到振奋和鼓励,从而激荡他们被冷落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