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如何“设问”

2014-04-29 00:08:57安兰响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鱼游设问课文

安兰响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语文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多年的语文教学与实践充分证明: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因提问而精彩。如何提问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亲切自然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提问时神态要亲切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比如教《鱼游到了纸上》,在第一环节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课文几次写“鱼游到了纸上”的?作者三次写鱼游到了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围绕问题,学生可开展小组学习,也能使课题充满生机。

四、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五、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中彩那天》,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中奖的感受?”“《中奖那天》中的父亲得到那辆汽车后能经过道德抉择把汽车还给库伯,你感受出什么?”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六、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老师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板书《鱼画到了纸上》下面细心的孩子就说是《鱼游到了纸上》。师接着问: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兴趣大增,开始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引导盲人青年的认真刻苦,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七、由浅入深

在提问时,教师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伽利略曾经讲过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由很令人费解,人们相信吗?你是怎么认为的?教者演示伽利略的实验学生就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八、由内到外

所谓“由内到外",就是为了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學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内”就是课内知识,“外”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由内到外”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精彩课堂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精彩的课堂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精彩。

猜你喜欢
鱼游设问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春天的安排
罗平记
边疆文学(2020年5期)2020-11-12 02:29:46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鱼的背后
福建文学(2020年3期)2020-08-06 14:59:50
27《鱼游到纸上》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考试周刊(2016年57期)2016-08-23 06: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