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灵一是唐代著名诗僧,江左诗僧的前导。灵一与中唐同处在江南的士人有广泛交游,这与江南的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灵一在天目山以茶会友为突破口,论述诗僧灵一与江南茶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灵一;交游;江南茶文化
作者简介:郁婷婷(1991-),女,汉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2
明代江南学者胡震亨曾言“释子以诗闻世者,多出江南。灵一导其源。”1灵一是江南诗僧中的导其源者,他的大部分诗歌是在江南所作,可以说是江南孕育了这位诗僧。安史之乱后,灵一在第二次人口大迁移的浪潮中来到了江南这块佛教文化发达之地。在江南,他不仅与众多士人交往唱和,更以茶会友,与众多文人因茶结缘,达到了更高的文化聚会。
一、以茶会友
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记录了他与元居士在青山潭共品香茗的雅趣。诗曰: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据《听雨轩笔记》记载:“苕溪发源于天目,至青山潭而始大,夏间久雨,则洪流滔滔而下,入于太湖。”2也就是说青山潭位于苕溪、天目山附近。灵一与元居士在青山潭的泉水边煮茶品茗,完全沉浸其中,即便回去的船只已经驶来,仍不忍离去。天目山下,灵一与元居士在山水自然间品茗作诗,饮茶论道,共觅清净幽远之境。
灵一与元居士结缘于天目山,在灵一的诗作中多有呈现。灵一《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记录了他在雨后欲寻天目山上池(龙池)问元居士路的情景:“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而《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则表达了两人艰深的友谊:“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参差远岫色,迢递野人心。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不知天目下,何处是云林。”
灵一对元晟的不同称呼值得关注。“处士”,在唐代指授官而不就的人;“居士”,此处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可见,元晟是一个崇尚隐逸之人。追求隐逸的实质是有一颗隐逸之心,所谓“大隐隐于市”,无论在山间还是集市,自清净如水,岿然不动。元晟,当是一个爱茶、嗜茶的隐士。灵一本为天目山而来,在寻山访茶的过程中结识了元晟,因为两颗菩提之心,两人因茶结缘,成为莫逆之交。
灵一与“茶圣”陆羽的交游也源于天目山一带——苕溪。据诸祖煜先生《灵一丛考》考证,陆羽的足迹曾至苕溪,灵一与陆羽的交游应在此地。3
痴茶、嗜茶的陆羽更是一个隐士。安史之乱后,陆羽隐居苕溪,著《茶经》一书,拜官不受。据《新唐书》载:(陆羽)“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4陆羽的茶友皎然称其为“陆处士”。(见皎然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等)灵一与“茶圣”陆羽共怀隐逸之心,出于对茶的共同追求,两人在天目山一带相结识,成为茶友。
灵一在天目山一带与诸多茶友的结识并非偶然。天目山,一名浮玉山,是古老茶区之一。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记:“杭州,临安、于潛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5明屠隆《茶笺》云:“天目:为天池、龙井次之。亦佳品也”6“天目”便是灵一诗中所寻之地,天目山的名茶名品吸引着灵一前来寻茶。
寻茶其实为了寻人,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正是灵一与友人对茶共同的热爱,崇尚隐逸的共同情怀使他们一见如故,在品茶中共论人生之真谛、佛家之禅理。
二、江南茶文化
灵一于天目山一带以茶会友与江南茶文化密不可分。出于对江南名茶的共同追求以及对江南茶文化精神的认同,灵一与众多同处江南的士人相交游。
首先,江南,是我国的产茶胜地,江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促成了灵一与士人因茶结缘。
江南茶区分布广阔,产茶丰富。据程启坤、姚国坤先生考证,这里有天目茶(天目山茶)、庐山云雾(庐山茶)、剡溪茶(剡茶、剡山茶)等。7灵一所寻的杭州“天目山茶”便是其中之一。《天目山名胜志》载:“天目多云雾,山势高,茶为云雾笼罩,色、香、味三者俱胜,因而云雾茶驰名中外。”8
在唐代,人们更崇尚到野外松林下、岩石上、或是泉水边、溪涧旁煮茶品茗,如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表现了天目山良好的品茗环境:“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同时,灵一高蹈脱俗的品行也与江南茶文化精神相契合。《茶经》开篇便提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9“精行俭德”便是对饮茶之人品行的要求。灵一在与士人的交游中坚守着白莲社传说中“慧远不过虎溪”的原则。灵一高蹈脱俗的品行正符合“精行俭德”的要求。
与灵一因茶结缘的茶友元晟、陆羽等不仅痴茶、爱茶也是不屈权贵的隐士。灵一与他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志向使得他们因茶成友。
其次,“茶禅一味”的文化精神与唐代江南饮茶之风推动了灵一与士人的交游。
灵一与陆羽、皎然的饮茶集团交往密切。《灵一传》载:(灵一)“与……吴郡陆迅……为尘外之友”。10陆迅,据《新唐书》为“德宗时监察御史里行。”11皎然有诗《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可见灵一、皎然曾与陆迅、元晟在天目山共饮“天目山茶”,品其中禅味。正是茶可以修心、悟道的功用成为灵一与陆羽、皎然的饮茶集团交游的内在机制。
灵一作为唐代僧人,饮茶当为常习。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安史之乱后,灵一与众多僧人一样纷纷南下,将寺院饮茶习俗带至江南。在饮茶过程中僧人体悟着佛家禅理、失意文人安放着他们不得志的心,饮茶之习蔚然成风。灵一与士人因茶结缘,在喝茶品茗中体悟着佛家禅理,体现了江南茶文化中“茶禅一味”的文化精神。
再者,灵一与士人“以茶会友”的交游形式反映了唐代“诗文茶会”的发展,灵一和与其交游的士人促进了茶与文人精神的结合。
灵一与元晟等人“以茶会友”体现了唐代“诗文茶会”的交游形式。此后,在产茶胜地江南,浙西湖州诗会等纷纷以茶为媒介举办诗会,灵一的友人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等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诗中记录了茶会的情况,将“茶禅一味”的意境加以渲染。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得西字)》记录了他在惠福寺与茶友们品茶论道的情景,表达了对“茶禅一味”境界的追求。
靈一的友人多为爱茶、崇尚隐逸之人,如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朱放等,他们在江南各种诗文茶会上表达了对茶独特看法,促进了茶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如今,茶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所谓“无茶不文人”,茶在文化舆论上早已与中国的文人精神相结合。在文化的交流中,“以物载道”的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和朝鲜等国,构成了以“亲和”、“礼敬”、“平朴”为特征的东方茶文化圈。
茶,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灵一在盛唐、中唐的转换之际,在江南与士人因茶结缘,以茶会友,共品香茗,共谈佛理,在江南茶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笔。
注释:
[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2]【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1页。
[3]诸祖煜:《灵一丛考》,《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2页。
[5]【唐】陆羽:《茶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6]【明】屠隆:《考槃余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
[7]程启坤,姚国坤:《论唐代茶区与名茶》,《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
[8]钱文选等编:《天目山名胜志》,浙江:浙江正楷印书局,1936年版,第188 页。
[9]【唐】陆羽:《茶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0]【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0页。
[1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4页。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2-135.
[2]王玲.《中国茶文化》 [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