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晔
摘 要: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内涵、以“实践性”为根本特征的科学的人道主义自由观。在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认真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人学意蕴,有助于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更积极地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梦”的达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关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人的自由发展;实践性;人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48-02
英国历史学家、自由主义者阿克顿说:“自由是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一个共同主题: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宗教、哪一种哲学、哪一种科学,都离不开这个主题。”[1]307
一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自由的文明薪火相传,自由精神成为贯彻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自由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46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的生命活动出自本能,它的性质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受控的。而人能够成其为人的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自由。这种活动是主动的,积极的,不受压抑和束缚的。这种自由是其他任何人和事物都不能剥夺的,每个健全的“人”都应该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志和需要的尺度有意识地进行活动。此外,马克思还从生产资料占有的角度来界说自由,认为“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有自由”[3]442。从人的视角来认识自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段至理名言:“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455“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4]456这段话有两层含义:第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在于用幻想去摆脱必然性的限制,而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必然性。对必然的认识愈充分、准确,人们的判断和行动就愈自由、正确。第二,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支配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实现必然向自由的转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马恩经典作家对自由内涵的阐释,我们可以用一个圆来直观地呈现: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把这一理想表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因此,从政治视角来解读,自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对不自由、不平等社会的一次现实变革,而且这种政治自由的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从哲学视角来思考,自由是主客体之间一种能动的现实的实践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从人学视角来挖掘,自由就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平等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最基本最核心的含义,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点,始终把自由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实践性是其根本特征。它的实践性可以用“四个统一”来佐证,这“四个统一”既是实践性的表现,又是它本身的确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人们首先通过认识必然性来获取自由,就必须尊重外部自然规律和支配人肉体和精神存在的内部规律,顺应客体,受必然性限制。但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可以驾驭和利用必然性的主体,因为一种规律(必然性)一经被认识,人们便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觀世界,打破外在必然性的限制。无论是认识必然性,还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由的获取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必须扎根于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土壤,使自由成为现实社会的存在物,而不是幻想的存在物。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思想的发展见证了每一时代政治的变革、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变迁。马恩在目睹和洞察资本主义发展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实践自由观。另外,自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和实践充分地证明,资产阶级的自由论是抽象的,虚伪的,是为资本掠夺与全球扩张服务的。无产阶级所倡导的“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理论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自由。这更证明了自由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个体自由与集体自由的统一。个人自由的实现与集体自由的达成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关的。个人只有把自己置于与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多维视野中,并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才能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张扬人性等。如果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个体自由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集体自由是由一个个个体自由组成的,个体自由与集体自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们互相依存、和谐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自由,是建立在人类实践能力基础上具体的,有限的产物。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5]507-508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自由度取决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是有限的。但是,随着人们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必然性的认识会越深入,对世界的改造能力也会越强。由此说来,自由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
二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因其唯物性、历史性、实践性的根本特性而具有永恒的魅力。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孕育新的思想,承载新的梦想,做出新的阐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挖掘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人学意蕴,有助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关怀。
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人道主义自由观念,从世界观上解放和发展了人的自由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对资产阶级自由观虚伪性、抽象性的深刻揭露,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麻痹性,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有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以“普世价值”的幌子,对别国内政进行强加干涉,这是肆意践踏民主、严重破坏自由的卑劣行径,更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虚伪性、破坏性的一面。如果我们不从世界观层面真正解放思想,透过美好的口号认识“和平演变”的本质,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二层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价值追求是在实践中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个人追求自由的具体行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蕴涵了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互动关系,揭露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危害及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要求人们把对自由的美好追求落实到具体的正确的行动当中,拒绝幻想,摒弃私有观念,在现实性的实践当中实现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即使是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我们也要不忘初衷,奋力前行。更何况,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必然伴随着个人的牺牲和苦痛;第三层次,也是最重要的意蕴所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发展理论是全球化、多元化语境下中国人的价值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是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结构性关系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人学基础,它是表征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6]。所以,从人学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需要在人与社会的共轭关系中进行。这一优秀的理论资源告诉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积极参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由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多样性,保证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性,最终走向人人向往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康海军.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浅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