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利益》杂志2014年1-2月刊 作者:Andrew S. Erickson 编译:辛梓
经济、技术和工业活动的惊人规模和强度给予了中国有力的军事能力,特别是当这种能力通过常规威慑或与邻国的“有限冲突”用于中国“近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时。目前,近海是中国的主要战略重点。
北京允许武力威胁甚至使用武力改变区域现状,将带来一定程度的有害影响。这将破坏大多数“全球公域”最具活力部分——海空领域的功能,这一区域不属于任何国家,但所有国家都为了贸易和繁荣而依赖它,也将破坏重要的国际规范并助长以武力解决许多世界持续争端。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太平洋大国可以互相依存避免直接敌对,并增强合作,但中国已经开始给美国的亚太利益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冷战时期,中国的陆地边界是必争之地,北京几乎与它所有的邻国产生冲突。而今它已经与除了印度和不丹以外的其他邻国达成和解,解决方式包括北京作出重大让步。安抚绝大多数的陆地边界邻国让中国正在成为第一个伟大的大陆国家,不过现实的结果却是中国成功转型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目前,中国的领海才是最重要的争议点,中国尚未与其八个海上邻国的任何一个达成全面协议。近海涵盖着中国所有的岛屿和海洋爭端中绝大部分的未决主张,拥有中国战略家认为可以取代正在枯竭的陆地储备的重要资源。这些都对感到历史屈辱的中国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中国已经解决了基本的安全需求,如今渴望进一步发展。因此,北京将其最新军事能力聚焦于近海。
但近海以外,对于中国而言,与主要军队抗衡依然很难。越是远离本土,中国能部署和支持的军队越少,能力也越小,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越容易遭到破坏和摧毁。中国缺乏海外盟友、基地、后勤和防御组成的强大网络,而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这些问题要比中国少得多。减少这一差距需要一定规模的支出、时间和政策的变化,而北京可能没有意愿或没有能力完成。
中国的“硬件”——军事技术正在令人瞩目地持续发展,但是“软件”的支持仍然不明朗且未经战争的考验。
中国近来专注于发展强而有力的实力,使用或威胁使用军事力量来解决来自近海影响自身稳定性的争端。北京没有寻求全面的苏联式军事存在,而是要把近海和其上方的空域塑造成现有的全球法律、安全和资源管理规范均为中国利益服务的区域。北京希望利用这样的一个区域解决历史恩怨,并再次上升为令其邻国尊重的强国。
北京强调合作,它继续坚持承认它的主权是共同开发争议地区资源的一个先决条件。
越来越多的挑战挡在中国与其近海目标中间,中国开始将重点转移到通过远海行动维护增长将中的海外利益和资源进口。首先,中国坚持以承认它在争议性领土的主权为前提条件,这是它的邻国不太可能接受的。在正在增长的邻国反对声中以及华盛顿承诺继续保护该地区和平的情况下,北京在短期内实现目标将很难。其次,中国的海外目标缺乏战略一致性,限制了对军事手段的支持。尤其当美国为全球公地提供了大量的无偿安全服务时。
然而还有更大的因素在起作用,更基本的中国安全成果可能白费。中国的陆地邻国不情愿扰乱自己的边境,两岸问题的存在,都预示着复杂历史政治问题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剧烈震动。
中国已成为一个大国,有重新夺回其历史优势地位的潜力,并有能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在十年之内大幅放缓,国内挑战激增。而对于美国,尽管同样有自己的问题,但相较中国在国力和影响力方面拥有持续的优势。
时间很可能对美国方式和其在亚太地区的整体地位更加友好。这可能最终确立一个基础,通过允许北京自我调整而不是向华盛顿施压来实现这两个太平洋大国的“竞争性共存”。关键是美国度过当前脆弱的窗口期,而不做单方面让步,在面对盟友或中国时失去信誉。或者,出现最差的情况——北京通过威胁或使用武力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