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月
摘 要:《青花瓷》以中国风歌词再现唯美爱情,《听陈蕾士之琴筝》用现代诗书写弹奏琴筝之美。两篇作品都散发着较强的中国古典韵味,但《青花瓷》是含蓄唯美的,《听陈蕾士之琴筝》是浩大潇洒的,这是因为二者各有偏重。但它们的一些写作特色、艺术方法确有类似之处,例如对语言陌生化的处理、碎片化场景组合等。
关键词:《青花瓷》;《听陈蕾士之琴筝》;艺术特色;语言;韵味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
一、韵味不同:各有偏重
两篇作品都散发着较强的中国古典韵味,但细细比较,仍有差异:《青花瓷》犹如古代仕女,含蓄唯美《听陈蕾士之琴筝》恰似沙场征将,浩大潇洒。这是因为两首作品本来就各有所偏重。
1、在诗歌对象上
《青花瓷》整篇的对象虽是青花瓷,但却是虚写。意象自始至终也只有一个:青花瓷。在歌词中,青花瓷成了一个桥梁、一个媒介、一个隐喻。它象征着恋人,也象征着爱情,它使作者睹物思人。它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确是作者满心爱恋。而《听陈蕾士之琴筝》的对象是实打实的琴筝声,它并没有虚化,是诗歌的中心。
2、在语言运用及形式上
《青花瓷》多词句小笺,整体氛围是委婉含蓄、细腻隽美的。因为是歌词,他更注重回环往复,再加上本身韵脚押韵、使节奏感更为突出。在歌词中,意象多番组合,作者所采用色调也既符合歌词意境,如开始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搁一半”,从一开始便注定是幽婉的曲调。青色,就是深深的蓝色,属于冷色调,让人感觉冰冷空灵,在这里被比喻做思想的色彩化,“素胚”中的“素”字,写出了爱人的清新淡雅、一尘不染,符合江南女子的温婉,而“浓转淡”便是动态的颜色,令人如闻其画。而《听陈蕾士之琴筝》则多用比喻、拟人、画面绚丽多彩,铺陈多,所选意象多明朗壮阔,随着琴声的舒缓急重而随之变化,更好地切合了琴筝声的表现力。
二、写法类似:艺术特色简析
1、语言的陌生化处理
《青花瓷》和《听陈蕾士之琴筝》和在语言运用上的确令人心折,其中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是其重要一环。所谓语言的陌生化,也可说成是语言的张力,就是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一般是指通过对语言进行变形、扭曲、拉长、压缩以及颠倒等多种艺术处理,从而使得我们对语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了出来。表现形式通常有通感、词性活用、打破语序等。就如陆正兰在《歌词学》中说:“意象被多次重复的使用后,就会老化,死亡,变成平板词汇,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因此文学家不懈地努力要把意象激活。”
在《青花瓷》中,这种运用比比皆是。如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天青色”是青花瓷的主打色,它被用作了名词,并且拟人化,并且重复使用“等”字,将等待变成了一种美丽的心情。另一句“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用三个“惹”字也很奇特。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仿佛有了生气,芭蕉不再只是认命般让骤雨淋湿其身,而门环也不再被动等待铜绿染身,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整个画面更是活了起来。“你的美一缕飘散”的“一缕”则是数量词转化成副词,词的转化使整个画面感都出来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用“动”来描绘“静”,将月色从水中打捞起来,这句主要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月亮照耀下的水面上,映着月亮的影子,波光粼粼,仿佛在月光中又看到了日夜思念的佳人,正对我笑意盈盈。
《陈蕾士之琴筝》也不乏其例,如:开头一节的“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在这句中,“湿晓”本是形容词,在这却用作名词,“涟漪”本是湖面才有的,但作者却用琴弦修饰,说水禽“向弦上的涟漪下降”,却更能把听者对音乐的感受力写出。把听觉和视觉合二为一,更增加了表现力。还有这一节:“十指在翻飞疾走,把骤雨泼落窗格和浮萍,飒飒如变幻的剑花在起落回舞,弹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朝霞”本不能弹出,更何况是“瓣又一瓣的朝霞”呢,想象力奇绝,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新奇,不落俗套。
2、碎片化场景的组合
碎片化场景组合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一系列带有情感色彩的画面交错相接,不停闪回,达到了具象直观的电影播放效果。它所表现的场景不是连续的,而是碎片化的,充满了跳跃的词句,强烈的画面感。这些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进行形象化叙事成为可能,更能通过画面的剪辑和重组打破时空界限,在时空的大幅度跳跃中扩大表现生活的容量,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青花瓷》中,首先是描绘的青花瓷,然后联想到了自己的恋人(“一如你初妆”),再写“宣纸上走笔”,同时联想到了“你嫣然的一笑”……制作青花瓷的流程并未完整写出,而中间又掺杂的回忆爱恋,如此交叉纠缠,碎片化的场景连缀,宛如作者親身的经验回想,让人心碎。这是身体的经验,也是感情的经验,才能使作者这样地构思酝酿,而这也是心境化的。同理,在《听陈蕾士之琴筝》中,作者把虽然对弹奏者的描写很多,但大都是作者脑海中残存的映像,是不完整的,是感觉和想象的组合。如:每一小节除了对音乐的描绘,必然有自己的想象或一些比喻、通感化的描写。
参考文献:
[1]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林春波.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理论探究[J].文教资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