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美 王镇 郭明仁
摘要 以贵州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考察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长期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储水特性,合理选择地表储水结构和地下调水场所,在易集流的坡面末端可以修建水池及水窖,但该区喀斯特发育广泛,地表水困乏,因此地下水成了一个开发和运用的导向,地下水的开发必须把其所在的打井深度、流量、地下地质与当地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经济与生态相拢促发展,另一方面,缓解用水紧张状况。多渠道开源、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建设集水工程等措施来优化配置该区的“三水”资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岩溶地区;“三水”资源;集水工程;开发利用;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662-03
作者简介 罗美(1992- ),女,苗族,贵州瓮安人,本科生,专业:地理科学。
收稿日期 20140613
水是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控制有很大作用,同时又是经济战略资源,是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岩溶地区由于它独特而又复杂的地表地下结构,地表水资源相對较为缺乏,地下水开采难度大且成本高,对西部喀斯特地区尤其是严重工程性缺水地区行之有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该区的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等的有力支撑。笔者在此以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考察对象,根据该地区长期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储水特性,对“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配制技术进行分析。
1 流域状况
后寨河流域位于贵州省普定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区岩溶流域,面积81 km2,流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势开阔平坦,海拔高度1 100~1 400 m。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湿润,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5.2 ℃,年平均降雨量1 178.8 mm,雨季主要集中在6、7、8月,流域内地表、地下河发育典型,其中,地表河主要有后寨河、灯盏河和号营河(图1)。地下河多冒水坑―油寨水系,冒水坑是地下水的出口,此外,流域内还有青山水库和马官水库[1]。
图1 后寨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区域内天然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较为缺乏,程性缺水突出。从中尺度上看,该地处于黔中偏西的不连续高原面上,水切深,相对高程大,盆地、峰丛等与河流相间分布,而农耕区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坝子和斜坡上,与河流的的深切高度相比较大,当地俗称的“提灌”被一些地方采用,但这样的方式往往缺乏后续技术管理人员,一旦机器出现故障,通常要搁置许久才能完好,经济上不能长期支持。降水丰沛、地面水漏也是这个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地形崎岖,地表破碎,暗河、溶洞、盲谷等相通且分布广,岩石成分多碳酸盐,水蚀作用强,地表水渗透力度大,导致地表水不易被拦截。另一方面,该区石质多、土地少、土层薄、坡地多,易干旱。很多地方土被不连续,呈斑状结构,要开发一定规模或完整的供水系统着实很难,因此分散流域集水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输水方式。喀斯特典型发育,一定程度控制土壤的结构和空间分布,
后寨地区虽降水多,由于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低(远远低于喀斯特湿润地区100~130 cm的平均田间持水量[2]),如果一定时间内
不降水,也会对该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干旱。为此,该区域修建了青山水库、马官水库等,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灌溉,解决15 000人及其所养牲畜的饮用水,缓解了用水矛盾。
2 “三水”资源的转换及利用状况
通常“三水”的转换发生在大气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在太阳热力和地球重力下,“三水”才得以转换和循环。首先,陆地和海洋的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圈,随气流上升运动和水平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再凝结,以液态或固态(雪、冰雹)降落在地表,落在地下的水一部分汇集在河流湖泊中形成地表水;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岩隙中,形成地下水,地表水有的重新蒸发成水汽,返回到大气圈;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部分则流入海洋。地下水有的通过地面蒸发直接返回大气圈,有的被植物吸收,通过叶面蒸发返回大气圈;其余部分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有的直接流入海洋,有的在径流过程中泄露地表(如泉)转化为地表水,然后返回海洋。
2.1 水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程度不高 在某些坡度陡的地方,为了缓解用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当地村民盲目开石筑池,部分植被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在夏季降水集中的时候,较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占该地区面积的17.3%,因此保水、保土、保肥、集水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指导方针[3] ;见水便开发,以前该地区多为天然冒水坑,过度地开发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的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导致人工塌陷,原有的地下水被迫改道,地表径流随漏斗通道快速流失,生活一次性用水常见,且没用统一的排水渠道,直接流淌到后寨河,尤其在枯水期的时候,又逢春季,农业用水量大,然而河流的水再次引入田中,一定程度也给地下水增加污染隐患;大气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由于地表坡度大,洼池、落水洞多,地表径流停留的时间短、面窄、流速快,因此该地区的地表河瞬时或一段时间内径流大,可是暗河多,地表径流在农耕区所经过的路程减少,地表水没有得到充分的管理和利用。
2.2 农业用水特征分析 该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农业整体上面临巨大压力,季节性缺水叠加在工程性缺水之上,农业种植外部环境显现劣性。农户的农业用水方式与技术比较粗糙和落后,有的农户采用较为传统的“手工”灌溉,当然“机井抽水灌溉”占大部分比例[4],说明该区缺少农业硬件集水技术,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的一道瓶颈。在农村用水总量中,目前农业用水约占65%以上,因为该区的城镇化水平低,进度缓慢,农用水转非农用水过程漫长,所以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地区的农业用水量还会增加,因此,努力设法收集该区的“三水”资源,并加以合理化运用,是解决后寨多方面用水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一项正确的小流域集水工程,可局部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
3 “三水”的收集技术
雨水收集就是大气水降落时,未形成坡面径流或初步形成径流时,将它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的总称。雨水收集根据不同的门类需求有多种划分,但为了分析方便,可以将它分为农村雨水收集和城市雨水收集,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地表覆被状况不一样,因而所采取的雨水收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不尽相同。
3.1 修池 水池是顶部位于地表或地表以上的蓄水建筑物,是集水系统常见的蓄水小工程之一,它有几方面的优点:①水源可以来自坡面径流,也可以直接来自降水,在降水集中的季节可以在短时间内蓄满;②取水比较便捷,取水方式可以灵活多样;③工程量不算大,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实施性较强,单个容积较水窖大,近水田可以得到相对有效的用水补给。水池的集水方式可以分为天然集水和引泉水,前者可以通过一些坡面流连接固定的通水管道引水至水池里,后者可以采用泉水—机器(自流方式)—引水管—水池—管道系统输出—人畜用水,基本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生产生活、生态旱季的农苗用水。
3.2 水窖 水窖是一种建筑在地下的蓄水工程,最早发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它使用的条件广,西南地区也可以采用这种集水模式。水窖大体由水窖主体、集流面和沉泥池3个基本部分构成,首先,水窖的主体部分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地质构造和土壤状况来修建,一般以圆柱体形和方体形居多,贵州有许多钙质石,可以就地取材来修建,在修建的过程中必须认真以水泥浆抹面来防止水窖渗水。其次,选择好集流面也是极其重要的,集流面可以包括庭院凹地、道路面等。来水方向的卫生环境一定要最优,以便最大化引进优良降水。最后,因为农村的环境和经济偏差,所以沉泥池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降雨过大或庭院卫生状况欠佳,那么就会有很多泥沙流进水窖,沉泥池起着沉淀过滤的效果。沉泥池的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沉泥地剖面图
在使用水窖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方面:①庭院及其附近注意卫生安全,经常清理,保持整洁。庭院内不要放化学农肥、农药等有害物质。②水窖要定期清理,用杀毒器进行消毒,等一段时间后在进水。③生活下水道、牲畜圈、厕所要远离水窖。
3.3 屋面集水 屋面收集雨水的污染程度低,pH多显中性,Ca2+、Mg2+等离子含量低,水的硬度低,不需要进行软化,可以直接回用于洗车、浇灌等,通常屋面雨水可以分为屋面外收集系统和屋面内收集系统,屋面外收集系统一般由屋檐沟、收集管、连接管等组成,屋面内收集系统由连接管、悬管、立管等组成。在屋顶修建集雨池,须考虑墙面和混凝土版面承受压力,修建高度须适宜。利用输水管道,构建简易自来水, 可以和水窖有机组合使用,调节水窖水位,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低,在农村能有效广泛推广,可以解决一年中最干旱的季节(春冬)人畜用水问题。
3.4 自然坡面集流 如路面集流、斜坡集流等,由于水源广、面大、无方向性,要求集水地有相当容积,因此,可以修建水塘或拦坝。在修水坝之前必须做好地质地貌考察和分析,如果常伴有地质活动或岩石裂隙较多,当然排除该区域,同时可以根据基岩厚度和物质组成及周边环境,估算水坝的部分参数,以便更好地保水、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及水坝安全。
3.5 洼地水库 喀斯特洼地具有良性的封闭性,底部有不同大小的地下暗河,在该地区地下河的出口一般位于坡面外侧的三鹿地带,因此可以在地下河出口的地方建坝。此技术规模大、效益好。
4 对策与建议
4.1 因地制宜,分别引导 根据该地不同情况,有针对性采取合乎实际的集水技术,该蓄则蓄,应拦则拦,以微小型集雨工程为主,充分利用好该地区的雨水资源。抓好小型工程建设工作,需要把管理和技术分配到位,严格把好质量关卡,力求让人工工程对自然环境和地域系统影响最小化,同时又要倡导节水意识,发展农业和工业节水技术,必要时利用价格调节水价。
4.2 先生活,后生产 在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的基础上,依靠集约型灌溉,发展技术浇灌,多方面经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质量、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保障重点部门和重点工业的用水,也要兼顾农业用水、一般用水和其他环境用水,始终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河道水、再水库水,后地下水”的原则。
4.3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雨水收集工程要与生活、灌溉、保持水土及周围环境有效结合,积极参与一水多用中来,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忙季用水既要考虑农业用水,又要保证农业用水不浪费,这需要地区人民把节水意识统一到高层上来。
4.4 把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把建设好的水窖、水池、水库等运用于农业中,加快地区优势种的发展,带动林、果、菜等小型种植业的统一发展,提倡“鸡—沼—果”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任何农村产业链必须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提高水和土地的利用率,使农民增收增产,脱贫致富。
5 小结与讨论
(1)贵州喀斯特广泛发育,山高水低、石多地漏等,虽处亚热带,但缺水,论其性质属于工程性缺水,其原因是丰富的水资源中可利用部分较少,可以供给的水量少,且拥有独特的三维空间结构,因此掌控水循环规律,控制水资源的最初形成和空间分布,解决该地工程性缺水。
(2)掌握该地区峰丛的三水循环规律、水资源的形成过程等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变集中提供用水原来方式,根据上述原则采用微型小工程的开发利用模式,多方面和多种类地集雨蓄水,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化整为零解决喀斯特峰丛的整体工程性缺水。
(3)贵州普定县后寨河流域大力支持水利工程建设,以微小型水利工程为主,以偏大型水库为辅,渐渐完善集水系统,有区别、有选择地发展综合效益强的水利设施。
(4)重视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環境。该区应注意斜坡和耕地的关系,当坡度>25°时不宜发展农业,要以退耕还林为中心,推进自然林的保护和人工绿林的建设。植被是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部分,但它也是生态环境重要成分,不仅可以涵养水源,还可以有效地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量、改善后寨河流域环境,对当地集雨供水均有极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王腊春,史云良,顾国琴.岩溶地区地表地下水库联合优化调度模型——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J].中国岩溶,1999,18(3):245-250.
[2] 贵州普定峰丛洼池地区长观站水文资料研究[Z].2001.
[3] 王腊春,史运良,汪文富,等. 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区划[J].中国岩溶,2000,19(1):90-96.
[4] 陈默,张林秀,翟印礼,等. 中国农村生活用水投资情况及区域分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