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全忠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考证:“80%以上的台湾同胞,是近四五百年陆续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而来,再往上溯,则福建、广东及台湾同胞大都来自河洛地区,即黄河和洛水交汇的地区——这是中华民族各宗亲氏族自北向南迁徙的转运站。”黄姓台湾同胞就是这样。
黄姓入闽
中原黄氏入闽最早的是东汉固始人黄道隆。《惠安县志》载,锦田黄氏,始祖隆公,为东汉会稽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弃官入闽,居仙游县大尖山、小尖山之间,即现在的平朋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北宋榜眼黄宗旦在追述自己的家史时也说:“汉道隆公,光州固始人,为东汉会稽令。东汉建安之乱,弃官避地入闽。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后改迁桐城之西关。”同时期,固始上谷人黄隍志迁居仙游;东吴孙权的将领黄兴与妻曹氏入闽,居凤山。
中原黄氏大批入闽是在晋代。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即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新北市《黄氏族谱》云:“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始祖黄元方仕晋,卜居侯官……至唐嗣圣村时有黄岸、黄崖者,分为二支,岸入莆田,崖入泉州。”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都认黄元方为始祖。
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后居漳州的府兵与眷属中有黄氏。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中记载:黄冲公长子宗极,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江夏,徙光州固始,再迁侯官县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先后出文状元7位、武状元3位、榜眼3位、探花3位,官至宰相者10位。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还有固始人黄国。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考入福建,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今建阳西南有考亭,相传为黄子棱所建,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还有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牧马监陈渊率领包括黄姓在内的许、蔡、张、林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后迁金门。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入居八闽,中原黄姓多有渡江南下,前往投奔。如唐末谏议大夫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塔林,一寓闽邑黄巷,一居长乐北乡黄垄。还有福州黄氏先祖黄霸及从江夏返迁光州固始泉河铺乡黄堰村的黄敦、黄膺兄弟,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泰宁乡梓潭村,后敦居闽清塔庄镇秀环村凤栖山,膺居邵武。子孙繁衍至永泰、闽侯、福清、厦门、德化、古田、龙溪、宁德等地。其中黄敦,人称“虎丘”,生六子,世称“六叶”,形成“虎丘六叶黄氏”,子孙嗣繁盛,现总人数有200多万,闽清建有福建最大的“六叶祠”。黄膺家族,经三代发展,形成江夏名门望族。
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黄惟淡带领家族自光州固始迁徙至福建,落籍邵武平洒乡,为邵武黄氏始祖。其孙黄峭山,宋乾德三年(965年)进士,娶三妻,各生七子,共83孙,分迁各地。
宋至明代,黄姓入闽的也不断。
上述中原入闽黄氏,除洛阳的一支外,其余都是光州固始县的。《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所收先祖来自光州的54部族谱中,有40部明确记载是“唐末自固始入闽”,或“随王潮入闽”“随王审知入闽”,因而固始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美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今日不少福建人在谈到光州时,都会产生一种敬意。正如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林树哲说的,“福建人的骨子里,都有很深的故土情怀。福建人八成祖籍在河南,福建人的祖先都是河南的,我们对河南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特别亲切”。所以,包括福建人在内每年到固始和潢川寻根谒祖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黄姓入台
黄姓人入台最早是在唐代,形成气候是在明末清初,出现高潮是在清前期和中叶。据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等文献记载,明末清初移居台湾的黄姓开拓者,有史可查的140多人,他们主要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州、潮州、惠州等地,分散于台湾各处,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始祖。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前后,黄姓迁居台湾的更多。据《台湾百家大姓源流》一书介绍,迁台拓垦的黄姓有黄后诏、黄事忠、黄声九、黄帐等。在郑成功属下担任文职的有举人黄骧陆、礼部都事黄昱、与清廷商议招抚事项的郑氏代表黄用、兵部职分司部中黄事中四人。担任武官的有亲军勇卫左都督黄安、神威镇黄屿、前锋镇黄茂等22人。清廷领有台湾后,闽、粤黄氏入台垦殖者更是络绎不绝,从康熙至光绪年问,仅见文献记载就有黄放等27人。
福建《金墩黄氏宗谱》载,晋江黄姓系黄岸后裔。黄岸裔孙黄光渊于康熙年问到台北淡水潘湖渡头定居,为该地黄姓始祖。光渊次子黄戚,居澎湖;三子黄威,徙漳溪,是为台湾漳溪始祖。在康熙至嘉庆朝,晋江潘湖黄姓就有3万多人迁居台湾;晋江安海黄姓有237人迁居台湾,江夏堂黄瑞站等就是康熙年问迁入台南的,现据《固始与闽台》一书记载,这期间从泉州南安县迁台的有14人,如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黄雄移居今嘉义六脚。清康熙中,黄风、黄怨、黄坐三兄弟移居今嘉义。乾隆末期黄朴直、黄明移居今屏东盐埔。嘉庆十年,黄元隆移居今新北市树林,其后裔传布繁衍成为大族;从同安县迁台的有16人,如康熙中期,黄瑞端移居今台南市,后代迁居新北市三重。乾隆中期,黄耀、黄理、黄普等先后移居屏东东港;从安溪县迁台的有32人,如乾隆中期,黄端移居今台北淡水;黄继炫、黄继灯、黄继劲等八兄弟移居今桃源龟山,分迁台北地区。从漳州龙溪县迁台的有5人,如清康熙中期,黄盛移居今台南仁德。康熙末期,黄必照、黄法移居今台中丰原;从南靖县迁台的有9人,如康熙中期,黄纯善移居今台北市内湖区。雍正年间,黄元喜移居今台北中和。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后村是有名的黄姓村落,《黄氏家谱》载,康熙、乾隆年问,该村黄钟、黄廷佛、黄廷文先后迁台,后裔分支台南、彰化、淡水、新竹等地。他们不仅保留祖籍地使用的“辈分排行”,而且还使用老家“集福堂”的名称,在台南市西区信义街兴建了“集福宫”。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载,雍正年问有族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6世黄王艺,第8世黄佳和、黄昕,第9世有黄豆附、黄牒、黄情,第10世黄公体、黄蜂、黄熙等。
据《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14世黄毓盼,第15世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16世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17世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18世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记载,该族第11世有黄贻鼐,第12世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该族第9世第4房黄良象、第15世第四房黄忠兄、黄相英,均徙居台湾赤山后。
1995年台北县黄氏宗亲会理事长黄信平在其四届三次联谊大会的献词中说,黄姓源于赢姓黄国,兴于江夏,出于邵武,尊黄歇、黄霸、黄香、黄峭山为先祖。这些入台黄氏后来在台湾形成了奥杳、浦西、文水、安溪、芦山、文质公、南安马、元吉公、永山公、永目公、有公、荣公、昌钟公、日炳公等大小数十个支派。
黄氏族人渡海入台始祖,多属黄守恭和黄峭山派下。人数较多的县市为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嘉义市、彰化县。人数较多的乡镇区为新北市板桥区、三重区,台北市松山区和高雄市三民区。
如今,在台湾的1077个姓氏中,黄姓居第三位,2007年统计总人口137万,和陈姓、林姓、张姓有“陈林遍天下,黄张排满街”之说。
黄姓宗族文化
黄姓宗族文化包括郡望、堂号、宗约等。
郡望有江陵郡、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晋安郡、洛阳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等。
堂号有宽和堂、江夏堂、思敬堂、逸敦堂、敦睦堂、炽昌堂等。
各地黄氏族谱大都有宗约,内容都是劝勉人们修身立家,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光宗祖,下福子孙。这一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黄姓的崇高理想境界。中国文化最讲孝道,所以历代有多种《孝子传》传世,而“二十四孝”中,黄姓就占有黄香、黄庭坚两名。东汉江夏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二十四孝》中的“黄香扇枕”,也是写黄香的。这一支黄姓便以“江夏”为堂号。在海外黄氏族姓中,广泛流传着“认宗诗”(也称祖训诗),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诵出这一首诗,便会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族人的关照。这首诗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唯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