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2014-04-29 11:50刘蕙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

摘 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文学品评的杰作,他作《通变》一篇,是对唐虞到宋初的文学发展概况所作出的历史总结,同时,又针对魏晋以来的文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文学主张,本文即对该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刘勰对文学发展的认识进行论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作者简介:刘蕙,女,1985年生人,辽宁大学安全保卫部,研究实习员。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1

“凡一民族之文学,经过一发扬光大之时代者,其初往往有主持风会,发踪指使之人物,其经复恒有折衷群言,论列得失之论师,中间参伍错综,总务辨析疑难之作家,又不绝于途。凡此诸家之作,皆所谓文学批评也。得其若而读之,一代文学之流变,了然于心目间矣。”活动于齐梁之间的刘勰便为“此诸家”之一,其著作《文心雕龙》堪称文学批评之杰作。

刘勰生于齐代,主要活动于肖梁时代,故对宋齐文学及当代文学深有了解,他一方面对齐梁时期的形式主义文学给予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属于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东西,刘勰也并不一律反对。

《文心雕龙》的《通变》篇既是对唐虞到宋初的文学发展概况所作出的历史总结,又是针对魏晋以来的文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文学主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通变”以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借发展变化之义,去论述文学创作“日新其业”的方法和途径。

“通变”一词来自《周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刘勰借其辞而又加以引申赋以新义。“通”即继承,“变”即革新,“通变”即从文学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之间的继承与革新关系,刘勰指出通变包括继承,但又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对“变”的一种理性的把握。“通”指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关系。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文学发展史也是不能割断的,这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是说尽管各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特点和风格不尽相同,但仍有着普遍规律和共同原则,这个规律和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变”是突出在文学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愈加丰富和完善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在这种变化发展中,历代文学之间又有一些相互继承的、共同遵循的不变的原则。“通”和“变”的关系是辩证的,它是一种不停的运动,永恒的“通流”。

刘勰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所谓“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是指文学中不变与可以变化的因素,即在一切发展变化的中,总有一些内在的、普遍性的、不变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构成发展中事物的联系关系。像诗、赋、书、记等问题是有其固定名称和原理的,故称为“有常之体”,它是文论或其他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石。照刘勰的说法,文体的种类虽多,但又区界甚严,文体的名称和它的基本原理既不能混淆也不能改变,例如颂不能写成赋、赞等其他形式,短不能写成长,否则诗、赋、书、记、颂、赞体例不分,文体就难以独立存在了。“无方之数”中,方,常也;数,术也。所谓“无方”,就是无常,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变文之数无方”, 即“文辞其力”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了。

刘勰在“通变”问题时还提到“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的问题。原文中提到:“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末气衰也。……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茜;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基酌乎文质之间,而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这段话表面上看起来是讲文风“从质及讹”,文风世降,原因则为“竞今疏古”。孤立地看“矫讹翻浅,还宗经诰”二句,似乎有“复古”之意,但实质上则不然。本来就文藝技巧来说,愈往后愈完美,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问题是在于成为形式广义而轻视思想内容,文学就走入歧途。刘勰对形式主义文学是极其反感的,故斥之“浅而绮”、“讹而新”,这种批评是很尖锐的。他处于宋、齐形式主义文学占优势的时代,发出“弥近弥澹”的感慨是有针对性的。刘勰并不是主张复古,而是要人们继承古代文学中淳厚质朴的传统,合之以丽而雅的艺术风格,既重质也重文,做到质文结合。

文章的末段是思想表达得最为集中和明显的一段:“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律运周,日新其业”,这是刘勰“通变”论的基本思想。刘勰对文学发展最可贵的认识就是“日新其业”,即文学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不受主观影响而客观存在着的必然的规律,文学发展不可能倒退的,倒退则是一条绝路,唯有“通变”才是使文学创作能长远发展的必然道路。因此,从这个观点出发,刘勰鼓励文学创作要在坚持“有常之体”的前提下去大胆创新,在不背离最基本“文则”的基础上去“参伍因革”,将“望今制奇”与“参古定法”相结合,这才是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