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象建构古诗词的丰盈意蕴

2014-04-29 10:21蔡海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隐者古诗词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凝炼含蓄的语言,优美深邃的意境、和谐动听的韵律以及真挚浓郁的情感给人以绝妙的审美享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所占比重较大,因而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均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一些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读诗文、明诗意的浅表层面,未能有效触及诗词意韵品悟的审美内核,缺乏丰盈的内在神韵,学生的所得往往较为有限。

充满梦幻、想象丰富是儿童时期的重要特征,我们应充分地尊重和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热情,让古诗词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走向丰盈。

一、充实背景,搭建想象起飞的平台

文学作品总是诞生于一定的时代或环境背景之下,时空的距离让我们无法准确触摸诗(词)人的心跳,作为“此在”的儿童更是难以感同身受。因此,及时提供必要且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作者以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背景,就可以重建学生可体认的自然生活等模型,从而为学生搭建起想象起飞的平台,在深深根植历史情境土壤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绪漫天遨游,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即使飞得再高再远,也总会紧系着坚实的土地,从中汲取涓涓不断的源头活水。例如,在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时,如果我们不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学生很难体会诗人临终之时“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心境,对诗歌的理解必然流于浅表。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飞扬的情思

古人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欣赏古诗词,必须还原诗中之景,体悟景中之情。李吉林老师在《情感教育的诗篇》中也指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良好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带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也能让学生因境而生情,因情而有思有悟。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教者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古朴的客舍、青青的小草、舞动的柳丝、举杯话别的主人公,再配上低沉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学生情思飞扬,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穿越到了遥远的唐代,不光很快领略了诗意,还真切地感受到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怀以及难分难舍的真实心境。

三、静心等待,营造想象飞翔的时空

情境创设只是催生想象的外在力量,学生内心思维与情感运动的活跃程度才是决定想象品质高低的核心要素。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才能想得深入,品得扎实,悟得真切。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静心等待,给学生的想象营造一个自由飞翔的时空。在静谧的等待中,学生静思冥想,他们超越文本符号的障碍,跨越时空界限的阻隔,触摸语言的温度,对话诗人的情怀,聆听自我的心跳,感悟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纳兰性德创作这首词时的生活场景,他在背景音乐《怆》的烘托下有感情地朗读了全词,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提问之后,王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孩子闭上眼睛,预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展开想象。由于时间充足,想得充分,孩子们的感受非常深刻,交流起来自然是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了。

四、提炼意象,勾描想象画面的轮廓

在对古诗词的品读中,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准确地提炼诗词中的意象,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帮助学生勾描出想象的轮廓,就一定能使诗词中的意象走向丰满,增进学生的理解,促进情感的生发。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何有效激活这一串串文字符号,引导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者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出词中的典型意象,想象这些意象的单独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茅檐”“青草”“小溪”“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起来,勾描出想象轮廓的线条。接着,教者再让学生想象这些场景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形成了一幕幕富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文字也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五、反复吟咏,触发想象的情感冲动

古诗词遵循一定的声韵规律,节奏分明,平仄呼应,音韵和谐,具有强烈的音律之美,其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习古诗词,反复的诵读与吟咏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诗词跳动的脉搏,体察到诗词中起伏的呼吸,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深深地融入诗词的情境,在反复的吟咏之中,入境入情,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情感就会如湍急的溪流,喷涌而出。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清新活泼、节奏明快的小诗,诗意明白如话,很容易理解,但要体会诗中蕴含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和着诗的节奏,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油然而生,不知不觉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此时,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之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情不自禁地勃发出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们纷纷举手发言:“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之美。

六、问题诱导,牵引想象的深度开掘

古诗词往往内容短小精悍、字数寥寥,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空白,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如何利用这些艺术留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个性化、多元化地解读文本,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果放任学生天马行空般地浮想联翩,又极易让学生的思维漂浮于诗词意蕴的表面,甚至迷失方向,成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找准想象的切入口,以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想象向深度开掘。

《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凝炼,明白如话。初读此诗,感觉甚为平易;细加咀嚼,渐觉绵柔厚重,耐人寻味。从事理来看,寻隐者与童子的对话应当不少,但诗中一字未提寻隐者的来去过程,与童子的寒暄与问话也一概从略,仅仅选择了童子的三句答问就把诗人的思想和心境表达得充实饱满,含而不露。教学中,我先帮助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抛出了几个问题,诱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还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此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已跃进孩子们的想象之中,而诗人对洒脱飘逸的世外生活的倾羡以及对高洁超俗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也早已悄然洞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离不开诗的浸润与滋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诗立教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一种心灵与诗歌的水乳交融,更是一种生命的陶冶与享受。让我们拉着孩子们的手,走进诗歌,理解诗歌,在想象中建构古诗词的丰盈意蕴,让诗歌的精华渗融于孩子们的血液,使生命在诗词的滋养中鲜活成长,谱写出更为诗意的人生。

(蔡海凤,如皋市石庄镇高井小学,226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隐者古诗词诗词
寻隐者不遇
踏青古诗词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