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韦静
摘要: 近年来,超学科视角已悄然占据了多个领域的研究前沿。它不同于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在不同学科间建立桥梁的作用,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利用其它学科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超学科视角以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采用整体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具体问题(姜凤华,2012)。本文以语言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超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为例,阐释了超学科视角对解决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指导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 超学科;语言研究;语言教学
一、前言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的语言学科内部研究早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一局限性,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尝试交叉学科的研究思路。继多学科、学科间、跨学科等研究视角之后,超学科视域下的语言研究和教学是必然选择。超学科理念是学科间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各学科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教育模式及研究方法(李颖,2013),它强调知识生产要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广阔应用语境下进行,要在各利益方充分商榷、谈判、让步、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形成最终共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永,2014),因此超学科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受实际使用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制约。Jantsch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及了这一理念:超学科即对所有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协调。Piaget在同一时期也谈到:超学科研究团队能够找出系统和结构的普遍理论。
二、超学科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和教学
著名的语言学家胡壮麟(2014)认为超学科研究关注到了现实中若干层次的同时活动和不同逻辑的存在和需要,体现了知识的统一。他还提到语言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子类别,在超学科视角下,语言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如何对知识的产生和交际的形式起作用。在这一点上,美国的语文教育就值得参考。它并没有把语言看做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认识到了语言在各种学科中的基础作用,并且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了广义交流的思想,不仅注重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即能否理解他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还引导学生注意到交际目的、效果和交际对社会的贡献。这种将语言形式、交际活动、话语的社会效果及语言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融为一体的教育范式是对超学科范式的集中体现。
而对外语研究与教学而言,超学科研究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以当前国家对英语高考权重的调整、大学英语课时量改革这些现实社会现象为例,此类外语教育政策的变动并非英语专家或其他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推动的,而是多个领域的研究者组成的超学科队伍根据自身领域的经验(即系统知识)针对当前的英语教育的目标和现状提出了建议(即目标知识),进而导致了政策的变化。因此,超学科视角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有效工具。它对解决当前外语语种选择这一实际问题也很有启发意义。我国的大学一般提供多个语种供学生选择,但每个语种的学生人数在一定时期内都有明显的升降波动,要解释这一现象既需要对语种本身有必要的了解,还需要语言学科之外的知识,如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语种选择的关系进行超学科视域分析,从而为将来学校语种的设置及招生规模提供可靠的参考。
此外,超学科视角还推动了新学科的产生。近年来国内语言学家也开始注意到教育语言学这一具有典型的超学科性的语言学分支,其研究范围主要是语言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联系,即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中的具体语言问题。教育语言学超学科的目标定位体现在将具体的问题作为研究中心,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教育学和语言学,而不是简单的拼接两门学科,必须综合利用、融合与之相关的理论、实践和政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沈骑,2012)。这种研究范式也为其他领域新学科的出现和问题的处理开辟了新的思路。
三、超学科视角对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意义
超学科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一门以上的学科知识或组成研究团队,将注意力从部分延展到整体。在进行语言研究时可以尝试结合认知、教育等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超学科思维可以引导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群体调整教学目标,如非语言专业学术型学生的语言学习重点可以放在读写技能的训练上,尤其是国际期刊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此外,超学科思维指导下的办学对开展哲学、逻辑、史地等通识教育也有积极的推动意义,进而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超学科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跨院系选课政策的出台和推广,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思辨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超学科研究已受到很多领域的关注,并被逐渐应用到相关领域来解决实际问题,正在成为学科研究的新模式。在语言研究和教学领域,超学科思维也已崭露头角,它不仅指导着语言研究者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从人本角度出发处理好学科、研究团队、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有益于语言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超学科研究与外语教育. 第四届全国高校语言学高级研修班, 2014年10月
[2]胡壮麟. 超学科研究与学科发展[J]. 中国外语, 2012(06)
[3]姜凤华. 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性初探[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
[4]李颖. 全英文授课模式的动因论—超学科分析的视角[J]. 中国外语,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