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必然会喜欢上他的课。如果老师越能表现出喜欢某位同学,这位同学就越喜欢学他的课,从而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师生之间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条件下。老师要有亲和力,一个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赞扬的手势和充满关爱的微笑都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情切的称呼也是拉进师生之间距离的一种途径,我经常称呼我的学生为“小崔、莘莘、小顾”之类的话,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昵称,这样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生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教师力争做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要改变那种学习好的学生为主角,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在课堂上成为配角的局面,就好比把他们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记恨老师,甚至恨老师一辈子。所以,我经常在数学课上注重这样的教学环节,比如在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或者巩固本节课的新知时,把班级的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进行“PK”。实力相当的男女同学作为其中一个小组进行“PK”,经过多轮的比拼后得分高的一组获胜,输的一组要给另一组奖励,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都可以,以示今后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同学们在“PK”的过程中很怕由于自己的失误而造成全组的失败,所以对待自己的问题慎之又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又养成了稳重求准的学习态度,同时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总有一道适合自己的习题或问题。不歧视后进生,不偏向优等生,一视同仁。每个同学课堂上都有收获,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悄然中酝酿。
没有幽默感的教师,犹如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幽默的语言就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它能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舒缓情绪。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让学生到黑板讲解习题,发现每当此时,同学们听得都非常认真,效果要比老师讲得效果好。所以,每当学生在课上出现思维疲惫或者困倦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学习成绩中等又比较有搞笑细胞的男生到黑板前讲题,并且这道题他在讲解时肯定讲的不那么透彻,这时学生们的精神头来了,学习好的学生就会设置障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此时他就会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学生们都笑着等他的解释,学习好的学生会举起手要去替他分忧,我看时机已到,会模仿开心辞典的形式对他说:你有两种求助方式:(1)求助老师,求助费“2”元钱;(2)求助同学,求助费“1”元钱。但经过这么多次这种讲题方式,学生没有一个人会首先求助老师。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求助费过高吧,这正如我所愿。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做出答案是我最想要的结果。但好笑的地方又出现了,求助者会拿不定注意求助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中会争先恐后地高喊:“找我,找我。”甚至有同学喊:“找我,我不要钱。”更有甚者会喊:“找我,我给你钱。”同学们笑声一片。于是一场好戏上演了,同学们走马灯似地轮番上场,直到同学们完全把这道题搞懂为止,于是一场好戏收场了。我想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习题一定会比老师侃侃而谈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们既在快乐幽默的氛围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真是一举两得。
课堂上教师表扬鼓励的语言、坚起的大拇指都能增加孩子自信,被表扬学生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我在课堂上从不吝惜自己鼓励的语言:“你真棒”、“你说的太好了。”学生回答问题不完美时,我会让他再想想,或者说“谁愿意帮他?”这样避免了直接否定的评价,同时也避免同学对他的嘲笑。总之,要调动同学积极主动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回答问题错误时无后顾之忧。
数学课氛围的形成可以是多渠道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准备。后者又集中在教书的语言和知识的结构上,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简单易懂准确无误,还要富有启发性,还应该生动形象,文采斐然,让学生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