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课实效性浅探

2014-04-29 21:58黄晓嫦
大观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效性哲学中职

黄晓嫦

摘要: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读了些经典哲学著作、记住了些书本上知识的你不代表真的懂得了哲学;备课上做了精心准备,课堂上慷慨激昂,表达宛如行云流水也不意味着哲学课的成功。从教以来,经常和业界同仁探讨交流时,大家普遍得出中职德育课是“无效课”的尴尬结论,尤其是《哲学与人生》。

关键词:哲学;实效性;中职

首先,中职哲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哲学的本质及教育目的被曲解。本应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本质被枯燥的教学所取代,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掩盖了哲学的魅力。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记忆的模式不但使学生丧失对哲学课的兴趣。 学生学完哲学课,不明白哲学的意义,尤其是对初入职场的中职生,他们无法检查和反思自己的人生。

再来看为检验教学成果设计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目前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考核多以标准化试卷进行,通过一张由选择、填空、名字解释等传统试题组成的纸质试卷来考核一个学生哲学课的掌握情况。显而易见地,哲学与人生的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对“应试教育”的依赖。它考的不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而是抄写、背诵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依此逻辑,本篇文章所要解决的重点简而言之为:第一,判断中职哲学课“有效“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第二,如何才能有效,方法有哪些?

首先,德育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哲学与人生》课堂可能出现“无效”的风险。我个人认为:第一,德育在结果效果的判断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德育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控制”。但这种“精神控制“是立足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有其自身的科学、合理性。但从人性自由的角度而言,精神控制是苛责。所以,德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你是否成功地“精神控制”了学生,而是你应该让他或她知道,这个世界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尽管如此,唯有真的、善的,美的才能永恒!从而引导学生勇敢追求真、善、美的境。由此,德育在结果没有量化的标准。第二, 想要从效率的角度上“快”、“准”、“狠” 地扭转学生的恶习或者价值判断是有违德育教育本身特点和实情的——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又或者是一堂课、一句话、一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生成效果,但有时却又令人如此沮丧,遥遥无期。也就是说,德a育课不是简单地阐述道理,而是用尽一切可能引起共鸣的方法把积极的、主流的价值观,以鲜明的、强烈的印象呈现给学生。

其次,哲学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效果上的不可预测性。与别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程不同,哲学课首要目标是点燃学生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这里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疑问的产生、为什么,怎么解决,假若换种方式思考,会怎么?等等。这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综上分析,以下是我哲学课堂上的方法探索。

第一,以”是什么?“”为什么”为线索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方法论意义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中职生普遍存在放弃、厌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欠佳,情感丰富但心态浮躁的特点,他们反感”强迫式”的枯燥教学,渴望独立,喜欢动手,勇于表现自我。而哲学的本意是“爱好智慧”,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哲学的学习应该还原这个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知。学生在自我思考和探索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人生的状态,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学习科学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

该线索的教学过程可动态地表现为1、教师提问或导入生活中的某一个现象引发学生的关注;2、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是什么?为什么?3、让学生代表呈现每组的学习成果;4、由教师引明思理、点评小组成果(给予加分和奖励);5、通过课堂活动、游戏或者案例分析作为作业,巩固延伸;6、组织学生与当地自愿者协会或其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真知。

以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上课后,我抛出多个实例:1、一天,一位同学惊魂未散地向我倾诉:老师我昨天晚上碰见鬼了!请小组讨论,这个同学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2、有人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也有人说,命运是上天安排好的,冥冥中早已注定。你认为谁说的有理?为什么?3、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曾想做教师,同时又痴迷音乐。他拿不定主意,于是去问父亲,父亲说:“你如果想坐两把椅子,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择一把椅子”。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后推荐学生站起来发言。期间,有学生会说,同学说的是真的,这世界当然有鬼,因为他自己也见过。那么我就会问他,你见过鬼?在什么情况下见的?鬼是什么?这时你会发现他自己也没讲清楚了,我再提问,鬼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学生说命运是上天安排的,那么我就问他,上天是谁?人与人的命运不尽相同,依据是什么?学生似乎又回答得不清不楚了……这两个问题共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想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接下来请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思想和存在的表现是什么?有哪些?学生各个小组会分别列举实例,如地球、人类、空气、桌子、椅子等是存在,而梦想、观点、爱情、亲情、友情等则是思想的东西。此时,我又问他们,思想和存在是什么样的关系,谁是第一?继续请小组讨论作答,总结出马克思哲学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最后,回到帕瓦罗蒂的困惑和爸爸的作答,由哲学原理引出人生选择的问题。此时,我又请同学分享自己长大以来最困难的选择?并请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困惑?怎样才算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选择?……

在一系列自我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还能结合普遍而深刻的哲理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哲学与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第二、解释完概念、给出结论或定理后再现场论证的教学策略。

此种教学策略是上一策略的延伸。具体教学过程可细化为1、抛出课题和相关概念,请学生讨论预习新课。2、教师提问,学生解答。3、将学生解答所引用的理论、一些关键错误、创新之处记录在案。4、通过课堂活动验证学生的解答。5、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学生行动。

例如在学习《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时,我首先列出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包括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种类,后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和相关资料。于是我提出问题:1.你本人和自然界中的什么事物存在联系?是如何联系的?你自身是不是一个联系体?2.“左眼跳财,右眼跳灾”、“888发发发,168一路发”真是这样吗?为什么?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是怎样一种联系?……请小组讨论后扮演老师的身份作解答。针对学生的解答和出现的错误予以补充和修正。最后,给出“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的模型理论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博弈的最优结果是两个参与者都合作并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但在实际案例中,双方往往都选择背叛,却是最差的解决方案。虽然这只是博弈论中的模型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它代表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团体中的每个人如果只从个人利益出发,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利益和团体利益,结果导致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输。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团队协作的人际和谐的重要意义……接着,再给出人生故事——“倒下的战友” 帮助学生领悟友谊的真谛。布置作业,让学生为自己真正的朋友做一件事,并在班级里交流。

此种方法与上一方法在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交叉灵活运用,尽可能地提升了德育效果。

第三、言传不如身教。

矛盾论是唯物辩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矛盾的观点同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则是很重要的外因。很多老师在举例时,张口名人闭口还是名人。我个人认为引经据典固然很好,但似乎过于飘渺和遥远。最好的例子恰恰就在身边。

某高中一班班主任在早读时间进入教室时,发现了一张才咬几口就被丢弃在垃圾桶里的面饼。班主任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弯腰捡起面饼吹了吹,问学生“这是哪一位同学丢弃的粮食啊,请自己过来认领,如此浪费很不应该啊!”全班同学鸦雀无声,无人回应,更无人上前认领。再问,还是一片静悄悄。班主任说,“为了不浪费,我只能把它吃了,正好我还没吃早饭呢……”说完就把饼子往嘴巴里送,学生们都惊呆了……直到这时,丢面饼的学生才冲上前来抢过班主任老师手里的饼子……此时,教室里响起无比炙热的掌声,这掌声直抵人心。整个过程中,班主任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更无需痛心疾首的批评,而是以最平实的、自然的举动震撼我们的心灵。这种善的力量汹涌澎湃,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位名叫卢安克的法国自愿者在义务支教广西贫困山区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你和他做了什么?你跟他讲是没用的,你要跟他一起做,用自身的行为影响他。“的确,德育教师是如此长篇大论的,但德育教师是怎么做的呢?以身作则,用行动哲学来“哲学”学生。

第四、倡导人文关怀的考核及评价模式。

站在理论层面上,对于非知识性传授的课程,传统地以成绩作为量化考核的方式显然不适用。考核方式应灵活变通并自成一体,而是否做到尊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否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性之光则相当重要。我个人以为,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最理想的考核方式。例如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是场景的模拟,而参观、自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区劳动、街道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则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真切体验。通过这样的模式进行考核,德育的本质和哲学的本意自然得以体现。

相比“精英式“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教育在我国属于“草根式“的教育,孩子们在人生绽放光彩之初丧失了分享现代高等教育资源的权利,对于才年仅十六七岁的他们而言,似乎不公平。所以,中职哲学课似火花,这火花能否带给他们光明与力量?我们中职哲学教师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育人的伟大与沉重也正在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行动的。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王霁.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常晋芳.哲学与人生精选故事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实效性哲学中职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菱的哲学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