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辰炎
摘要:主观幸福感研究源起于积极心理学运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定义是: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日益多样化,且呈现出整合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概念;测量;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活质量研究活动的共同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国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描述性研究、理论建构、实证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数量上已经非常可观,就研究对象而言,基本涵盖了各个群体各个年龄段,比如学生、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各个地区群体,另外还涉及了农村居民、老年人、少数民族、青少年、贫困生、听障中学生、流动人口、抑郁症患者、独生子女等特殊群体。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大学生群体,其次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就研a究方法而言,绝大多数是相关研究,也有极少量的实验和追踪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广泛的引用国外的理论和量表,吸取其优秀的成果对我国老年人和青年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现阶段国内学者在沿用国外量表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特色,进行本土化研究,编制主观幸福感量表,分析不同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需要深化和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
一、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问题,研究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Neugarten和Cantril(1961)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Bradburn和Watson(1984)等主张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在Diener的定义中,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主要成分: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知成分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即生活满意度。
(一)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 LS)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早前的学者从生活质量角度对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将生活质量分为两个部分,即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由于生活满意度是目前公认的评价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指标,主观生活质量也被称为生活满意度。
(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正性情感如愉快、轻松等,负性情感如抑郁、焦虑等。Bradburn(1969)发现,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组成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独立的维度,而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他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二者的权衡,幸福就是较多地体验愉快的情感,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
三、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一)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发展
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Bradburn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Bradburn编制了情感平衡量表。通过权衡被试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方向的得分情况,对其情绪状态进行判断,从而推测其幸福感状况。认知模式既包括对整体的生活满意的全面评估,也涉及对工作、收入、社交、婚姻等具体方面满意程度的评估。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总体满意感量表,主要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总体认知判断。
目前,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现代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主流,但是以一次自我报告的结果为依据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另外,题目的顺序和其他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因此,结构化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方法,如将记录非言语行为、他人评价、各项生理指标、社会指标、认知测量法、行为取样技术、深度访谈法、情绪敏感性任务等作为结构化问卷测量的补充。
当下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测量指标趋于整合,被视为生活质量指标的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以及较多的作为心理健康指标的情感反应(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测量方法趋向多样化,目前主观幸福感评估己经构建起庞大的技术体系,那就是以自陈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不断增进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了解与把握,抓住主观幸福感的多个层面与侧面,整合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框架,并从人格、社会、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来思考与了解、测量与评估主观幸福感。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源于西方、被中国学者修订并应用的幸福感量表有很多,比如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PGC)、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李靖、赵郁金、2000)、生活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刘仁刚,龚耀先,1999)以及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黄丽,杨廷忠,季忠民,2003)。国内学者也尝试编制了一些本土化的量表,比如,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邢占军,2003)、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王极盛,丁新华,2003)、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张兴贵,何立国,郑雪,2007)、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量表(伍麟等,2008)等等。
四、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当前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覆盖以下两个方向:(1)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综述、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变量研究、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2)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对策研究和相关研究工具的修订和编制。
(一)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李幼穗、赵莹、张艳(2008)的研究表明,工作状况、丧偶状况及社会支持影响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退休后仍然从事社会工作的老年人与不从事社会工作的老人相比,能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绪体验;未丧偶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已经丧偶的老人;具有高水平社会支持的老人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曹新美、刘翔平、唐宏(2007)的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城镇、不同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老年疾病、经济来源、性别和邻里关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表明,老年中段,即60-69岁阶段,老年人的幸福感程度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最强;老年男性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老年妇女;再婚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最好,其次是婚姻完美无缺的老年人,丧偶的老年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程度最低;老年人曾从事过有价值感的和较为稳定的工作,能使其在老年后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老年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城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家人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程度更强,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比靠亲友维持生活和靠政府补助的老年人幸福感较高;经济状况好和退休前有正式工作的老年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经济状况差和无正式工作的;身体健康状况好,能得到邻里关心的老年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更高。
刘仁刚、龚耀先(1998)的研究表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个性特点、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心理成熟度等,客观因素有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各种生活事件。Krause(1990)等研究了提供支持给他人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提供非正式帮助给他人可以提高控制感,而高控制感者抑郁症状较少;Ardelt(1997)认为,智慧对生活满意感有着深刻的影响;项曼君等(1995)的调查表明,健康自评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大因素,第二位影响因素是家庭和睦,经济状况中的收入够用程度排第三位,其次是心境、教育水平和受人尊敬等。
ElviraCicognani, CinziaAlbanesi & BrunaZani
(2008)的研究表明,居住环境对青少年的压力和主观幸福感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社会资源(朋友和家庭支持)显著地削弱了被剥夺居住环境的青少年的幸福感,而自我效能感直接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主观幸福感与其他相关变量的研究
李志勇、吴明证(2010)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自我和谐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通过自我和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李海峰、陈天勇(2009)的研究表明,拥有完整和高质量的社会网络对老年人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家庭支持和情感支持是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坚实基础。
王永(2013)研究发现:(1)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且锻炼参与水平和幸福感呈正比例分布。(2)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
李晓东,汪元宏,林飞等(2013)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指数与自尊总分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幸福感存在影响,内在性组和有势利的他人组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指数均高。
张宗书,王苏(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深度休闲活动与老龄者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深度休闲包含的坚持不懈、个人努力、认同感、职业生涯性、休闲利益、亚文化等价值面,对形成老龄者幸福感的身心健康、人际互动、充实感、成就感、归属感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
Baker, Lindsey A等(2005)的研究表明,参加生产性的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证实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交互作用的重要性。
PatriciaM.Simone, AmieL.Haas(2013)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功能状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强相关,高虚弱和低社会参与度降低主观幸福感。
五、主观幸福感研究展望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可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有无决定因素与危险因素之分,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再分等。
进一步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如人格特质、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以及他们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
加强跨文化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加强其理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 ,赵莹 ,张艳.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591-593
[2] 曹新美 ,刘翔平 ,唐宏.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研究,2007,2:70-74
[3] 刘仁刚 ,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91-194
[4] 李志勇 ,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4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