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研究

2014-04-29 21:19秦童
大观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意义

秦童

摘要: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学概念,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中原经济区;意义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齐全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经济、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经济作为主体,发展范围、区位差异由地理决定,政治包含于经济的内部。因此,县域经济对发展经济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深远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涵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区(包括县级市、旗)划内的国土为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络,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行政机制、财税手段等,持续有效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在更大的分工协作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

当前,县域经济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基本单元,作为国家政策最有效的传播和实施平台,连接着城镇与农村经济,同时又是工农业经济的交融点,促进着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的概况

中原经济区位于黄河的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中郑州都市区(包括郑州市区、周边县市区、乡镇等,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是核心,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支撑,涵盖河南全省18个地市以及周边部分山西(运城、晋城、长治)、河北(邢台、邯郸)、山东(聊城、菏泽、泰安东平县)、安徽(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淮南潘集区及凤台县)的12个地市和3个县区,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亿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的改革发展宏图伟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经济总量紧随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区域。

三、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基层经济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整个系统中,属于缩小的、微型化的国民经济区域系统。同样,县域经济也可以说是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基层经济。县域经济的这一独特地位,就源于县制在我国行政体系的特殊作用。我国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层次分为国家、省、县、乡四级。而县一级的政府,是我国目前行政组织中体系和职能较为完备的基层政权。县级政府管辖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县一级的政府在我国的各个行政层级中具有鲜明且重要的特色,它是包括县域经济在内,关系全县域社会发展的管理机构,还是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省市决策要求的具体执行机构,起着承上启下、上呈下达、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国家的宏观管理、中原经济区的管理调控,宏观目标的下达和落实,调控的手段、措施的实施,及监督和检查等,都最终通过县一级的政府,在县域内予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效果一级基层实施的信息,也都要通过对县域经济的反应来向上反馈。综合来看,县域经济可以说就是集经济与社会功能于一身的国民经济、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基层经济。

(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基石

县域经济不但是国民经济、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基石,更是中原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原经济区域内,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中,传统农业、矿产资源等也主要以县域为载体或直接蕴藏在县域当中,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否稳定对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般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原经济区经济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没有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中原崛起和中原人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河南省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人均GDP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而县域人均GDP更是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80%左右。当前的情况是,县域在社会、经济、基础条件等方面,都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县域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县域人口生活水平维持在当前状况,则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中原经济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皆在县域。

(三)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是助推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的关键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建设,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来讲,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则是充分利用现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机械应用在农业中,采用科学的方式来管理农业,是一种用工业思维和管理方式来管理和经营农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多数县域的工业规模较小,产业的层次较低,经济效益普遍较差,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县域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很多县域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域中心区域、城镇聚集,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农民收入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大,最终得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步发展。综上所述,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区域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转变,就需要首先打牢县域经济这个基础。

(四)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可以提升中原经济区综合竞争力

首先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县域经济的市场要素如何进行合理化配置,是促进市场化改革的一大前提。县域经济市场建设的完善,对于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的市场化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成败的又一关键问题。农村不稳定,社会就不会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原经济区经济的现代化;农民不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目标,中国就不能实现。如果县域中的各种经济因素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经济顺利发展,则非常有利于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解决。第三,中原经济区内,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一大亮点,它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提供的背景支持。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其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同时,对县域经济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产生推动作用,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后盾提供支持,以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县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非常有助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必将提升县域经济本身和中原经济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五)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文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必然步骤;也是中原经济区、整个国家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这可以说是(县域)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解决当前各类社会和经济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县域是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最基础,也是最薄弱环节,坚持科学发展观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县域经济工作上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就有着很大的落差,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远远低于预期,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部分县域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较为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可以说,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节点。中原经济区发展要想得到腾飞,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经济网http://www.china-county.org

[2]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

猜你喜欢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金融支持研究
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几点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及资源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