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摘要: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有利于提升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是教师“内化”和“外推”过程的有机结合。职业学校应“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助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成长;内化;外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56-04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个人从事教师职业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或转变的过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法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Dewey)就提出,希望能够像培养工程师、建筑师、医师和律师那样来培养教师。因此,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延伸,它要求从教者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培养与训练,具有较强的教育理念和师德风范,同时又能独立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去完成教育所赋予的各项目标任务。
然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师资基本上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与训练,从教后能很快适应教师这一职业。职业教育则不同,全国范围内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本科院校或应用型大学屈指可数,而且它的教师来源错综复杂,尤其是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没有经过教师职业培训的大有人在,往往是只要个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此,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任重道远。
一、厘清“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涵
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成长就不可能体现出较强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二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就是要把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视为专业性强的职业,把教师群体区别于社会的其他群体,把教师职业的一致性与专业学科的多样性相融合的过程。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个人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后,如何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在职业教育领域能够以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既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又包括了学校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它是教师“内化”过程和“外推”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师成长的“内化”过程就是指教师个人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实践,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成长的“外推”过程就是指相关行政部门及学校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总之,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
二、强调“内化”过程,
使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其自觉行为
教师成长的“内化”过程要靠教师个人。如果广大教师能够将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那么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就越发平坦了。
(一)勤于学习,丰富知识
职业学校教师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才能坚定职业教育的从教信念。其次,要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更高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或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与时俱进地了解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和有关学生知识等,努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本领。第三,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在职业学校中,教师的专业知识越丰富,学生对你的认同感就越强烈,就越崇拜你,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能尽快地得以实现。目前,全省职业学校开展的“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就是广大教师学习的良好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
(二)善于思考,提升内涵
思考是学习的延伸,学会并进行思考是教师学习的最高境界。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思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主要思考个人在职业教育以及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于教师所处的地位及应发挥的作用。教师只有思清楚了,想明白了,才能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微观方面就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这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有效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的再思考,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是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具体对话。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水平。教学反思一般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由于是建立在预先设想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单元教学设计中,还是在整体教学设计上必须反复思考、精心设计、未雨绸缪。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控情况的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应独立思考、善于比较、不断升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实际上是对于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总结评价,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精于思考、总结得失、提高水平。
(三)勇于实践,积累经验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实践的过程,教师在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加以检验。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中的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过程都充满着无穷的变数,教师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最终去解决问题。
从2010年起,省、市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普遍开展了“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尤其是通过“两课”评比活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准备与实施环节,丰富了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就是实践的硕果。
三、坚持有效“外推”,
是确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职业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实行“四能并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组织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同行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比武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
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是职业学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根本。虽然目前职业学校尚未完全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但这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国外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做法,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他们在大学毕业后,一般要修完与职业教育有关的3门专业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然后到工厂企业实践3~5年,再回到学校担任2年见习教师,最后通过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担任职业学校的教师。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学院明确规定:学院的师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他们从教之前至少要有3年的实践经历。美国的职业教育则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一般应在所教范围内取得学士以上学位,并要求专业技术课教师必须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实际经验,还要求应聘者学过教育学课程。由此可见,在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对职业教育从教者的基本要求。
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的当今,一方面要积极支持职业学校从社会各行业中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鼓励从教者参加职业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尽快取得教师从业资格。只有实行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才能在起点上切实保证职业教育师资的基本素质,为职业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严把教师“培训关”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课程改革能力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科研能力偏弱等问题。因此,根据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做好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
1.借助高校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
在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中,教师的学历结构极不平衡,高学历师资人数严重匮乏。据我们了解,目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不足30%,博士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我国职教形势的发展极不相适应,师资学历偏低的现状已成为困扰职业教育发展重要原因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大多在80%以上,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因此,要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学历偏低的问题,国家必须依托综合性大学建立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范学院,重点为职业学校培养高学历师资。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的教学内容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教师教育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突出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不少于1年的实践锻炼。学校要想方设法选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读研、攻博,支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2.依托行业优势,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培养师资,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学校必须充分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如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让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开发项目,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同时在科研开发和实践中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素质,使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当然,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最终成为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学校还可以通过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承接课题,搞科研和技术开发,或者选派专业教师去相关专业的企业兼职,不断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近年来颁发有关文件,明确要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而且每两年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时间不能少于两个月。这就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
3.利用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三大“关键能力”。
教师的三大“关键能力”是指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这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必须达到或突破的能力。从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提升教师的三大“关键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广泛开展以课程为中心的校本研究,可以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校本研究要结合职业学校特点,突出以课程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应用研究,积极倡导“问题”即“课题”,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重点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4.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重点打造科研型教师团队。
我们深知,要建设好一个专业,必须有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和一批高水平的名师,专业带头人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本专业的地位和水平。为此,学校要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和社会知名度诸多方面表现良好的教师中选拔出一批校级名师,为他们设立“名师工作室”,进行重点培养。校级名师是学科建设的领航人,不仅应在专业领域取得令人赞赏的成就,而且可以吸引、团结带动学校的一批教师,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和学术团队。
在注重对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培养提高的过程中,还应更加注重对这部分人才的使用。学校要采取“待遇稳定人、事业吸引人、发展鼓舞人”的做法。“待遇稳定人”就是学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予专业带头人和名师以较高的待遇。如凡享受政府津贴的按国家标准及时发放到位,其余人员则应按照学校的规定标准及时发放专业带头人或名师津贴;同时优先送培、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其次,设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个人名字命名,配备各种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他们开展教学科研积极创造条件。“事业吸引人”就是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如学校聘请他们担任系(部)主任和学术团体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人员聘用、业务考核、学术研究和经费切块使用等诸多方面给予他们高度的自主权,在学校许多重大问题上充分尊重和倾听他们的意见,为他们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发展鼓舞人”就是要通过学校实实在在的改革和发展,让他们亲身感受学校的巨大变化,感受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使他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希望,真心实意地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