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湖剧发展传承研究

2014-04-29 19:36:13嵇书华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

嵇书华

[摘要]湖剧是中华民族戏曲之林的瑰宝,是浙北地区唯一个吴语戏种,曾一度受浙北地区人们的喜爱,观看湖剧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基本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湖剧也和其他戏种一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的湖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湖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通过文章的此次调查研究,对日后湖剧发展与改革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非遗保护;湖剧;传承;民间戏曲

湖剧是浙北地区对外的一张名片,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塑造了众多感人经典的艺术形象,体现了湖州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这般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般丰富的情感故事、这般勤劳殷实的劳动人民,造就了湖剧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怎能任其被掩埋在现代生活的烟雨楼台之中,了解并传承文化历史中的财富是我们青年艺术学习者需时刻牢记的使命。

一、传统湖剧历史沿革

(一)湖剧的渊源与流布

湖剧的早期形式是当地的各种民间歌舞、曲艺、杂耍。一直流行于浙江、嘉兴地区各县(以湖州为中心)以及杭州地区的余杭、临安;苏南的震泽、宜兴、松江和安徽的广德等地。人们戏称为“百花戏”。之后,由于这些民间艺术相互融合发展,开始出现湖州滩簧。湖州滩簧包括湖州山歌(吴歌)、蚕花、田歌和机歌等,发展成说唱和戏曲唱腔后,仍保持其古朴的乡土特色。

湖州滩簧在逐渐发展中,又出现了“两小戏”才正式形成湖滩戏,有“七十二本小戏”之说,之后“两小戏”又发展为湖州小戏。1924年湖州滩簧艺人成立了行会“明裕社”,唱腔在原有的“小戏调”基础上发展出“本滩调”和“烧香调”。至20世纪40年代末,又受其他“大戏”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本滩大戏为主、大戏小戏并存的格局,称为“本滩时期”。主要剧目为滩簧传统剧目中举足轻重的“四庭柱”清装大戏:《庵堂相会》《借黄糠》《陆雅臣》《卖妹成亲》,以及更多的由湖州琴书曲目扩编或向其他剧种移植的《双珠凤》《珍珠塔》《孟丽君》《何文秀》等,号称“九十六本大戏”。

(二)湖剧的发展

湖州市湖剧团,原名为同乐湖剧团,1949年5月由小戏艺人沈水江、丁树庭领班组成的湖州小戏班。据肖明芳老人回忆,以往在湖州府云龙书场连续演出时,场场无虚座。后又在吴兴附近农村演出,异常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之后,小戏班的活动引起了政府重视,于1952年3月22日经湖州市政府批准,便建立了湖州市同乐剧团,成为正式的湖州小戏演出剧团。同年9月,湖州同乐剧团赴杭参加省物资交流大会,在杭州游艺场、孤山等地演出后,受到省文化局的重视,为扶植地方剧种,拨款一万元给剧团添量服装、布景、道具,副局长陈守川还把湖州弹簧小戏定名为湖剧。此时,才出现“湖剧”这一名词。

解放后,在党的戏改方针指引下,省、地、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都把湖剧列为重点扶植的地方剧种之一,政治上给予关心,经济上给予支助,艺术上给予培养,才使面临灭种境地的湖剧获得新生,得到发展。湖剧新一代传承者许丽娟、杨爱珠、张顺英等,在党的培养下和老艺人的传授中茁壮成长,业务上已能挑起重担,使湖剧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湖剧的黄金时代

1955年,经过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后,同乐湖剧团更名为湖州市湖剧团。从1956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湖剧团有了专业的剧作家、导演、舞美设计,也有了许丽娟、孙魁英等专业演员,使湖剧演出不断地具备高水准、专业性,同时在各地的比赛和会演中取得了一致好评。

到60年代初,湖剧的演出区域不断扩大,剧团的营业收入在嘉兴地区的剧团中名列前茅。从1955年到文革前,是湖剧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在当时,湖剧团曾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这时期,不论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上山下乡、剧目建设、会演得奖等任何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1963年时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这十年间,可以说是湖剧史上的极盛时期,也是湖州市湖剧团的黄金时期。

二、当代湖剧的生存状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湖剧曾一度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娱乐方式,它也是中华戏曲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一员。湖剧不仅承载着湖州地区的特色文化,更是老百姓对生活的表达。作为浙北地区唯一一个戏种——湖剧,主要分布在湖州、德清、嘉兴、长兴、安吉、安徽广德等地及其周边地区。当代湖剧虽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却仍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湖剧凭借其“口传心授”的弱势传承方式,与其他非遗文化一样,同样面临着“人亡艺绝”的窘境。

现如今湖剧的传承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各个机构都不断得以完善。2007年湖城凤凰街道仁皇山社区成立了枫叶红湖剧表演队,许丽娟、肖明芳、高云娣、劳志良等著名湖剧老演员义务教唱。2008年“湖剧传承基地”在湖城凤凰街道仁皇山社区居民活动室挂牌,30多位湖剧爱好者唱起了由湖剧老艺人创作的《仁皇山社区之歌》。2012年湖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许丽娟老师来到弁南中学,将湖剧带进中学校园。自从成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以来,塘甸小学每个学期都会请湖剧老艺术家来校进行“湖剧”的教学,这一活动受到了湖州市群艺馆的大力支持,成了塘甸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湖剧专业剧团的生存状态

旧社会统治阶级歧视地方戏,这使湖剧在解放前夕被摧残得奄奄一息。解放后,在党的戏改政策指引下,湖剧才获得新生,并得以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已有湖州、德清、嘉兴三个湖剧团和一个吴兴县曲协小戏队。可十年动乱,湖剧遭到了严重破坏,上述四个团队被强行解散,直到1977年湖剧团才得到恢复。1986年时,省有关部门下达文件,要求减少全省的剧团,湖剧团和其他剧团一样,要求有“三种保留意见”,即:保留湖剧团的剧种、保留湖剧团的建制、保留湖剧团的艺术骨干。1988年后湖剧团开始恢复,当时移植排练了上海的沪剧,在安吉、双林等地进行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1993年后,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戏曲普遍存在危机,新剧目的匮乏和观众的流失,使剧团陷于困境。同时青年演员的频繁跳槽,也使剧团后继乏人,逐渐失去活力。至2000年,湖州市湖剧团被撤消。除个别演员的零星活动和德清县尚有民间滩簧小戏班演出外,湖剧的演艺活动基本停滞,湖剧艺术再度处于濒危状态。

据院原湖剧团成员肖明芳老师回忆,1962年的时候,湖州湖剧团四世同堂,共有80多个人,在宁波、绍兴等地表演剧目《珍珠塔》,日夜18场,场场座无虚席,真可谓是一票难求,可见当时真是湖剧团的黄金时期。湖剧团还经常外出参加各种会演、比赛,都取得了漂亮的成绩。观众们在台下叫好,演员们在台上演得起劲,展现了湖剧光彩夺目的一面。

据调查,湖剧虽有过大红大紫的一刻,但当今湖剧剧团的生存状态普遍堪忧。为了改善这个现状,我们必然要对其未来进行精心策划,推陈出新。

(二)湖剧在群众性娱乐活动中的生存状态

湖剧在群众日常娱乐活动中活跃度还是可观的,这和老艺人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湖剧的新气象不断地被展现在社区、广场、校园等地。

除此之外,更令人值得欣慰的是,湖剧已经渐渐地走出了年龄的框架,随着湖剧和弁南中学、塘甸小学等学校的联姻,不仅普及了湖剧的相关知识,更是浮现出很多湖剧小乐迷,这对于湖剧的传承是相当有好处的。

(三)湖剧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状态

电视媒体、网络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接收信息和休闲娱乐的方式。据调查,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还有政府,都为此做过一些努力,但仍旧远远不够。就目前来看,湖剧在互联网上的文字资料还算齐全,但谱例很难查找,视频就更是屈指可数了。在湖州台开办的开心茶馆这一栏目中,也曾一度播出过湖剧的一些经典片段,但尚未推广。

三、对湖剧未来发展的意见

(一)自身的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湖剧要在未来得以继续保存与发展,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创新,对此我认为湖剧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湖剧曲目与唱腔的创新及进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老的湖剧曲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人的欣赏标准,所以湖剧应该在曲目与唱腔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进取,创作一些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贴合现代人们生活、反映近期著名事件的曲目,已取得人民群众更多的关注。在唱腔方面,湖剧也应进行一些改革,使得人民群众更加能够接受,在语言方面也可以进行改革,让湖剧得以走出杭嘉湖平原,让更多的人听得懂,以扩大受众。

2.湖剧团自身体制的改革与扩张。湖剧演出的数量少以及缺少青年湖剧演员也是湖剧发展的一大瓶颈。湖剧团解散后,湖剧也从舞台上渐渐退出,现仅存一个非遗传承基地在进行湖剧演出,但演出场次不多,且缺少业余剧团的支撑也使得湖剧在群众之间被传唱得很少。所以湖剧的发展首先应该确保专业剧团的建立,并且需要对自身体制进行改革,培养青年演员、完善市场机制、多排多编新剧目。其次可以在闲余实践组织社区群众教学湖剧,创立业余剧团,让湖剧不仅仅是停留在专业的舞台之上,而是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种文化要得以发展,不光光是靠人民群众与艺人的努力,湖剧要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1.建立湖剧专项基金。在湖剧团解散后,现在从事专业湖剧事业的艺人为数不多,原因在于湖剧目前发展不是很好,从事湖剧演出收入甚微。另外从肖明芳老师了解到,现在湖剧演员也不多,而且演员培养主要是靠他们老一辈退休演员义务教学来完成。政府应该及时建立湖剧保护专项基金,在扶持湖剧团成立同时,也要划出部分基金招募艺人、开展培训,让湖剧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得到保证。毕竟湖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仍处于劣势,政府还需在多方面给予支持。

2.组织专业人员对湖剧资料进行整理。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湖剧现存资料并不多,许多文献还是手抄本或孤本,多媒体资料则更加稀少。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政府部门需建立专门的湖剧资料库,组织专业人员对湖剧资料进行再整理,将湖剧谱例、图片编撰成册、将湖剧的演出与教学视频与音频刻录出版发行,同时网络上的相关宣传及资源也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多种途径的使得湖剧资料得以获得良好的保存与传播。

3.开设电视频道栏目、在中小学开设湖剧课。湖剧主要在湖州与嘉兴以及杭州的余杭区流行,当地政府可以效仿中央电视台设立戏曲频道,在当地电视台设立一个湖剧频道或专门安排时段播出湖剧节目,使得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视台更多地认识湖剧。同时政府应该在湖剧主要流行地区的中小学开设湖剧课,让当地中小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与了解湖剧,这将大大提高湖剧的传播力度,同时也可以较早地开始培养专业的湖剧演员。

(三)新媒介的推广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开始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湖剧要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机,通过新媒体把湖剧传播中国各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1.完善网络上湖剧的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湖剧网站,丰富网络上的湖剧资料,让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湖剧,同时丰富网络上的湖剧资料也可以让湖剧获得广泛的关注与传播,甚至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与关注湖剧。

2.拍摄湖剧纪录片或电影。根据湖剧的发展历史与演出等资料,将湖剧相关的事物拍摄成纪录片或电影,在院线放映、在市面上发行,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剧,喜欢上湖剧,也可以把湖剧的经典剧目搬上大剧院与电影院。

3.把湖剧与旅游业相结合。当代社会中,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湖剧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发展。可以组织旅游团免费观看湖剧相关的演出,也可以设立湖剧文化园或湖剧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使得来自各地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解湖剧。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传承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艺术科技(2017年1期)2017-04-05 18:32:54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9期)2017-03-15 10:24:50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5:56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