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晶
[摘要]文章以王昌元演奏古筝曲《战台风》(1975年版)为例,以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为标准,分析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与弊,进而探讨习琴者应该如何利用经典范本进行音乐表演学习。
[关键词]经典范本;音乐表演学习;《战台风》;利与弊
在音乐演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跟随专业教师学习作品的演绎,还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录音材料打交道。那么,在林林总总的录音之中,哪些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哪些又是需要我们防范甚至避免聆听的(或者在习琴者现阶段不建议聆听模仿的)呢?这里的界定有何标准?经典范本的录音或录像对音乐演奏有何借鉴作用,又有何弊端?我们应如何妥善地加以利用?
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古筝曲《战台风》的录音为例,试论经典范本对音乐演奏学习的借鉴作用和弊端。
一、经典范本的基本概念
据张前《音乐美学基础》(1990,北京,P189)之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好的音乐表演应具备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在哈佛大学作为诺顿诗学客座教授所讲的《音乐诗学六讲》之六。《音乐表演》中对演绎的论述:“演绎者不能等同于执行者,演绎者在遵循某些特定规矩的基础上,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将音乐中隐形的元素表现出来”,我们大致可以将经典范本界定为两种:
一是作曲家自己演奏或指挥、指导的录音,或在作曲家的授意下制作的音像版本。比如EMI众多历史录音中的精品,“Composerin person”系列录音等。
二是演奏技术纯熟,对作品理解透彻,广泛得到接受的录音版本,尤其是作曲家生活的时期尚无录音技术的作品的演绎。如“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留声机”大奖等权威录音品评机构推荐的优秀录音。比如,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作品,卡拉扬指挥的布鲁克纳交响曲,海汀克、伯恩斯坦、甚至布列兹指挥的马勒交响曲,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富特文格勒在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录音。
二、《战台风》原创演奏者及作品介绍
《战台风》是王昌元创作于1965年的一首古筝曲,全曲共分五段:
第一段,引子,以欢快的节奏刻画码头工人的劳动场面。接着在渐强的“扣摇”演奏技法下,台风呼啸着奔腾而至。
第二段,在强烈的扫摇声中,左右手在琴码两侧反向刮奏,在协和与不协和的音响之间描摹台风的肆虐与疯狂!
第三段,“勾抹”、“双抹”等快速点弹技法与“扫摇”技法的结合,使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乐曲节奏由疏渐密,伴奏由简至繁,并且通过音区变化等手法烘托出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绘出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
第四段,一段宽广、舒展如歌的单音旋律由“摇指”贯穿始终,唱出了雨过天晴后的喜悦心情。音乐情绪刚柔并济,速度对比强烈而又适度。
第五段,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王昌元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古筝演奏家,浙江筝派传人王巽之教授之女。而《战台风》恰为王昌元所作。因而由王昌元演奏的《战台风》可以说是古筝学习的经典范本。
除此版本以外,王中山先生演奏的版本也因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而堪称范本。本文将以此二版本为基础,论述经典范本与演奏学习之间的关系。
三、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处
(一)经典范本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真实性在于由作曲家演奏并录音,充分展示出原谱的内涵,真实地表达了作曲家自己的意图,对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掌握音乐作品真实性的经典范本。经典范本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其创造性不仅忠实地再现原作,更通过二度创作对原作进行丰富和补充是音乐表演学习者不可多得的范例。经典范本中速度、力度及音乐形象隋绪的把握,特殊技法的运用表现了“战台风”的真实“场景”。
(二)经典范本充分体现历史性
1975年版《战台风》是接近“文革”后期的演出版本。适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表现了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气势。乐器及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演奏《战台风》提供了物质基础。当时古筝演奏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王昌元老师创作并演奏了《战台风》,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使古筝这古老的乐器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战台风》中的技巧,只是一种技术多段的重复,旋律进行当中快速技巧的演奏,还有待于新的发展。
(三)经典范本展示出原创演奏者高超的技巧性
王昌元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所用的是浙江筝派传统演奏技巧,在继承传统筝法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不仅沿用了传统浙江筝派特有的扫摇、长摇等技法,还创造性的使用了扣摇、扫弦、轮抹等技法,充分展示了原创演奏者高超的技巧。
四、经典范本给音乐表演学习带来的弊端
(一)经典范本可能扼杀音乐表演学习者的创造性
由于对经典范本过分的模仿,演奏者在演奏时可能会缺乏传造性。古筝演奏是非常需要创造性的,它不是机械的模仿。其他乐器亦然。一首古筝乐曲演奏的成功与否,它的艺术价值如何,演奏者的创造力的表现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音乐演奏学习者与原创演奏者有着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因而对筝曲《战台风》也有着不同的演绎和理解方式。
每位习琴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而古筝演奏,又分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因此,如果习琴者忽视了自身师承的基础而盲目模仿王昌元先生的范本,就可能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
(二)经典范本可能无法体现习琴者时代审美和最新研究成果
经典范本可能只代表了录音制作时期的历史性,就像1975年版的《战台风》所反映的是文革时期人们的一种精神面貌以及当时的演奏技巧发展水平。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对《战台风》的理解应更加丰富和更具有时代特征。
古筝技法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衍变和发展,轮指、左手戴义甲的运用;悬摇在古筝演奏中的用运,其音色最统一,演奏最方便快捷,多指摇和左手摇指;“快速指序”技术的运用,“走位三指摇”等技法的运用,开拓了古筝艺术演奏的新领域。对于新的技术,我们应加以利用和学习,不应仅局限于经典范本。
时代审美及古筝音乐表演的趋势是旋律织体丰富化,特殊音响的多样化,取音能力运指速度提高和视觉效果新颖化。
这些都是经典范本所不能体现的。因而习琴者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经典范本。
(三)盲目模仿经典范本的危害
因为习琴者自身技术的限制,盲目模仿经典范本,不仅不能完好地表现作品,而且会使自己技巧的不足之处显露无遗。技巧性是影响作品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比如《战台风》的第四乐段,右手完全是扫摇弹奏。这里所表现的是工人们彻底战胜了原来的畏惧,奋勇与台风以及台风所带来的倾盆大雨搏斗的情景。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更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码头工人们自发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去。在处理这一乐段时,左手的小抓若没有力度,就表现不出出台风带来的电闪雷鸣。右手的扫摇要按照节拍本身固定的强弱规律来处理,突出强弱音的区别。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塑造工人阶级那种顶天立地的英雄群体形象。左手扫音要清晰有力,左右手的配合要协调一致,才能让人体会到码头工人们在雷雨交加、狂风怒号的恶劣天气中奋力拼搏保护国家财产的动人场面。
因此,盲目模仿经典范本,不努力练习基本功和深入体会作品本身内涵,对于音乐演奏学习者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五、如何利用经典范本
(一)练琴与听录音前后问题
音乐演奏学习者必须在足够熟悉曲目之后,即基本可以背谱演奏后,才能去听经典范本。录音只不过是一个参考,没弹熟就听录音往往会导致我们去模仿录音,从而盲目追求速度和演奏家的特定处理,并失去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演奏《战台风》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更需要在有一定的练习基础后再去接触录音录像材料。
(二)有所取舍地对待经典范本
音乐演奏学习者需要认真聆听并学习经典范本,但也应该明白经典范本并不是我们学习的一切。如上所述,《战台风》除了作曲家王昌元演奏的版本堪称范本以外,王中山的演奏也被认为是经典录音。然而,在王中山的录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筝演奏技法上的进步,演奏姿势和对“放松”、左手义甲等方面的发展。“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死板地遵循某一个经典范本,那么就可能会拘泥于过时的时代性或僵化性的错误。
(三)开阔知识、了解音乐学最新研究成果。
在欣赏学习经典范本的同时,音乐学习者也应该开阔自己的眼界,深入学习作曲理论,提高音乐分析能力,了解音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比如,在演绎中国音乐作品之时,我们可能会过于拘泥于中国音乐中“标题性”因素。然而,如果习琴者扩大知识面,更多地了解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间的关系,了解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的知识,再与中国音乐美学理念相结合,辩证地看待中国音乐中无处不在的标题性,那么在作品演绎的层次上,将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六、结语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得以明晰,经典范本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是演绎者在遵循某些特定规矩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将音乐中隐形的元素表现出来的范例。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范本,既要从中学到作曲家或演奏大师演绎的精髓,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依据自己的演奏技巧水平,合理地借鉴模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范本用活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