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所收琴曲与其特点

2014-04-29 18:32:59王玲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王玲

[摘要]徐上瀛所著《大还阁琴谱》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的理论专著,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著作。文章通过对徐上瀛《大还阁琴谱》中所收录的琴曲与《松弦馆琴谱》中的琴曲左右手的演奏方式以及基本指法的比较和分析,从而从琴谱、演奏规范、美学等多个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大还阁琴谱;松弦馆琴谱;基本指法

一、《大还阁琴谱》与《松弦馆琴谱》收录的琴曲之比较

《大还阁琴谱》共收录琴曲曲谱三十二首,与之前的《松弦馆》大致相同,显示了体系风格上的一致性。将两谱对照观之,可知曲名相同者共二十二首,另增加十首,删去六首。图表1

以上同名琴曲与《松弦馆》再经过进一步核对,发现两谱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洞天春晓》就做作了较多的润饰。《洞天春晓》是沈太韶的创作曲。徐青山在该曲中说明“此曲得自严氏,青山又复润饰”。可以看出,两谱指法是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左手指法。如第一段第一句:

《大还阁琴谱》

类似这样的润饰在谱中还有很多。显然,其左手吟、猱、绰、注或退复、进复运用明显较《松弦馆》增多,由此而形成的声韵也就更为细腻多变,其节奏也更显灵巧跌宕的变化。《修禊吟》作了一些增润,其余的可以看出徐青山基本上是遵循《松弦馆》的体系,其演奏指法内容均未做大的改动。《修禊吟》由原曲三段增为四段,篇幅较前大为增长。乐曲一开始增加了四个散音:

《大还阁琴谱》《松弦馆琴谱》第二段第一句:《大还阁琴谱》《松弦馆琴谱》第三段第一句:《大还阁琴谱》六首琴曲除《渔歌》是大曲,其余五曲都是三段以内的小品琴曲。这几首琴曲曲意平淡,较少新意,后代琴家多数已不弹。唯《渔歌》一曲可以算是古朴恬静、幽静宜人的优秀大曲。在《大还阁》中,被换成另一首曲意类似,但更短小简炼流传甚广的《醉渔唱晚》。与《松弦馆》比较,《大还阁》共增加了十首琴曲:《和阳春》《双鹤听泉》《白雪》《醉渔唱晚》《雉朝飞》《乌夜啼》《炎凉操》《平沙落雁》《离骚》《潇湘水云》。

这十首琴曲中,《醉渔》一曲之前曾见于《西麓堂琴统》(1549年)和《杏庄太音补遗》(1557年),此两谱在指法、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在《大还阁》中则明显有较大出入,去掉了前两谱中的各段小标题,段落由十段增加至十二段。左手“吟、猱、绰、注、退复、进复、撞、逗”等走音的运用增多,记谱更趋清晰、细致,“打、摘”等右手指法已被“挑、勾”所代替。

《白雪》为传统古曲,之前曾见于《神奇秘谱》列《白雪》于中卷商调。继《阳春》之解题后说:“《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其后在《风宣玄品》《西麓堂》等十九种琴谱都有刊载。《大还阁》刊载的《白雪》与先前的各谱比较,也出现一些增删润饰。

《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首琴曲,最早见于明末潞王朱常芳的《古音正宗》(1634年)里,全曲分为五段,《大还阁》里则为四段。对比之后可知其旋律、指法大致相同,对原曲第四段作了一些删减,与原第五段并为一段。指法上《大还阁》中左手走音运用增多,且富于变化,但右手的套头指法则减少了,使其更具韵味。《平沙落雁》是一首富有诗意意境的琴曲。在演奏技法上,大量左手指法的运用,使之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条,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之意味。

《双鹤听泉》,之前见于钱塘胡文焕辑《文会堂琴谱》(1596年),此曲曲意“宽转平和,音节大雅,有置身空山,涧流清韵之妙”。闻之不觉心旷神怡,洗涤尘襟。而在《大还阁》中乐曲的指法和曲风有了很大改变,与之前的《文会堂》出入较大。

《炎凉操》为《大还阁》首次刊出,是否为徐青山创作曲,其渊源出处不详。除了以上五曲,其余新增的五曲渊源较明确,《离骚》传自沈太韶,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

为十八段。此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地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雉朝飞》继承了《诗经》中将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象征这一主题。清代琴家称赞说:“极乎曲之圣,而音之神也。…‘逸韵幽致,含恨无限”。

《乌夜啼》根据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同名《乌夜啼》而作的琴曲: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和阳春》则为陈爱桐之子陈星源擅弹曲目,该曲按语中已说明此曲“陈星源向未传于虞山,所以《松弦馆》中不载”。徐青山与施硐磐为邻居,朝夕从施学得此曲。

《潇湘水云》为陈爱桐擅弹曲目,陈爱桐传于张渭川,张渭川传于徐青山。此曲是宋代琴人郭沔所作,在宋代曾风靡一时,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近世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这首琴曲是以对大自然的山水描写为题意,以景喻人,以景喻志,透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力,描写处于社会氛围中的个人隋感的体验。徐上瀛在《大还阁》后写到“今按其曲之妙,古音委婉,宽宏淡宕,恍若烟波飘渺。其水云声二段,轻音缓度,天趣盎然,不啻云水容与。至疾音而下,指无沮滞,音无痕迹,忽作云驰水涌之势。泛音后,重重跌宕,幽深思远。非亲授指法,奚能得其旨趣。”

二、《大还阁琴谱》琴曲的特点

从上面对《大还阁》与《松弦馆》的比较可知,《大还阁》保留了《松弦馆》中的二十二个琴曲,且稍作润饰,体现了徐青山对于严氏琴学的继承,而其后的一增一删,却正是《大还阁》之精华所在。表现了徐青山对严氏琴学的发扬和补充。严天池在《松弦馆》中,将《潇湘》《雉朝飞》《乌夜啼》未收。而徐青山

不仅在《大还阁》中重新收进这些优秀作品,而且还在《溪山琴况》中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指出:“指法有重则有轻,如天地之有阴阳也;有迟则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也”,“若迟而无速,则以何声为结构?速无太小,则亦不见其灵机。”

综上所述,徐青山之《大还阁》不仅继承了严氏之精华,并对此作了进一步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松弦馆》谱法约略,指法指序使用简朴,未收疾曲、外调,《大还阁》则成体系,疾曲外调兼收并蓄。疾曲如《乌夜啼》《雉朝飞》,外调如《潇湘水云》《离骚》等。同是虞山派的宗师,严天池的曲风偏于中正、平和、雅致,徐上瀛则是更加细致具体,集其大成。在其后的《溪山琴况》里每一况均结合弹琴的特点,实际的演奏方法作出详尽的分析阐述,进而上升到音乐审美意境,从而使虞山琴学得以“臻于大雅”。

(2)在指法和记谱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在明代琴谱中,从明初的《神奇秘谱》到明末严天池的《松弦馆琴谱》,徽间音并不明确标出,如谱中“七八”、“六七”、“五六”的意思是从七徽到八徽,六徽到七徽,五徽到六徽之间的音,或者只是大致标出“八上”、“六上”等等。这种记谱方式在选择音高时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易造成音高的不准确,因为两个徽位之间可以是小二度音、大二度音、小三度音以及徽分音。在明末清初的《古音正宗》已开始标明具体的徽位徽分,如六徽九分、八徽六分等等。而到了徐青山的《大还阁》,则每首琴曲的徽间音,标示均十分明确、细致。如原先的“六上”被明确是“六二”或“六四”甚至“六七”;原来的“七八”、“七上”也明确是“七徽九分”、“七徽六分”、“七徽三分”;原先的“八上”或“八九”记成“八徽半”或“八徽三”;三弦十一徽一律记成三弦十徽八等等。对此,徐青山还在其《万峰阁指法秘笺自序》中予以解释:

“今吾人学琴,曾不辫其谱之何若,如二六两弦音本于七徽之九分也,而他语则日八上;三弦之小间句音本于十徽之八分也,而他谱则日十一。大都如是者,不可尽述……追夫指法毫不谈,其如何以妙?如何以精?”

早期琴谱七声音阶的使用较多见,而《大还阁琴谱》中还较多使用了七声之外的变化音,使其成为这部琴谱突出的特点。而清代以后,琴人渐渐习惯用五声音阶。反而在一些早期传谱中,调性较复杂,音阶也多样,而到了晚期的传谱,调性反而简单,音阶也趋于五声化,就更显出《大还阁》传本的可贵。除此之外,徐青山对《松弦馆》中一些不合运指逻辑的指法也作了改动。如被改成等等。徐青山说:“至于抹挑勾剔,有顺逆向背之别,而他谱则用指皆尤历,又可证此不知琴谱之理者也”。因此,从总体上看,《大还阁》指法比《松弦馆》更趋合理、清晰。

(3)左手的润饰分类更仔细、丰富、细腻。在严天池的《松弦馆》中,已出现琴曲由“声多韵少”向“韵多声少”变化的趋势。到了徐青山的《大还阁》里,左手的“吟、猱、绰、注、上、下、退、复、逗、撞、唤”等装饰音变化已变得愈来愈细腻丰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中的琴乐审美思想,正是从这些大量丰富的左手指法的运用中体现出来的。如《松弦馆》中只有“吟”,而《大还阁》已对“吟”作了细致的区分,对于其中某些吟法,徐青山认为“谱虽少用,却不可偏废”。同样,“猱”也有“撞猱、急猱”等分别。通过这些滑奏音的多种运用,使音乐更具韵味,旋律也更为多彩。《大还阁》的指法,后来为诸多清代琴谱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