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2014-04-29 00:44黄浩明
学会 2014年6期
关键词:非营利活力改革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在政治改革、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外交事务和军事制度等方面作出60条重大决定[1](以下简称《决定》);在这个决定全文中,涉及社会组织的内容和词汇多达27次,社会组织13次,合作社4次,行业协会、商会和基层组织各2次,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非营利医疗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各1次,这在中国共产党92年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多与社会组织相关的内容出现在党内的文件中,可谓是历史性和里程碑性的文件,这是对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也是对社会组织发展理论的创新。《决定》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如何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因此社会组织的人才竞争,资源竞争和管理竞争也随之形成,唯有建立创新架构,才能提升组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其具体内容分为六个方面:

一、提升改革创新观念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

需要明确社会组织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何处。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向来不缺好的主意,最缺的是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意愿和能力[2]。社会组织创新观念是组织管理中的灵魂,没有创新观念的组织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其实创新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对组织发展的客观认识,就好比一位医生给病人做全面体检,通过体检能够找到组织的问题所在,组织的危机所在,组织的发展机会所在,并提出适合社会组织发展规律的改革创新思路和对策。而组织治理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类型的理事会成员参与,使理事会成员多样化和多元化,以确保组织治理的活力。

二、改革和开放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社会组织存在公益性和互益性之差。由于社会组织的多元结构,她既有正能量影响,也有负能量影响,因此如何增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取决于组织管理的开放性、组织的透明度,组织运作的专业性、社会服务的及时性和管理技术的创新性。在上述5个基本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组织改革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和障碍,分析哪些治理和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改革和创新架构的要求,如何寻找新的有效机制替代,以保证组织发展的连续性。

三、强化社会组织的品牌建设,提升社会地位

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其关键是需要品牌意识做先导。什么是组织的品牌?其内涵都包括什么内容?其品牌的社会价值内涵是什么?这样的品牌对组织发展和对社会组织行业的影响?如何建立组织的品牌?其实质就是组织的项目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绩效管理的推动,而不是社会组织在品牌建设初期红红火火,可是由于缺乏持续的长效推动力,最后好多优秀的品牌销声匿迹,没有持续发展。

四、吸引专业人员进入,形成专业化运作体系

社会组织在创新的过程中,无论是项目创新、管理创新,还是长效推动力,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是民间组织人力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需要有地开发意识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维。要放手大胆地使用人才,同时在薪酬管理、职业规划、配套资金和政策环境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形成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专业创新的运行体系。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行业的信用机制,形成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社会的信用体系并不完善,这也势必使社会组织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增加了难度和不可确定性;同时,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属于公共事业的范畴,取决于社会组织的资金并不是完全自收自支,它的运作资金通常来自社会捐赠,来自政府的支持,来自基金会的资助等。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组织一旦失去社会的信任,其组织的存在价值令人怀疑和质疑。

六、寻求发展空间和市场,做别人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的事

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取舍过程中,需要重新考虑业务范围的潜在危机,需要对发展市场做系统地分析和比较,其本质就是发现新产品,发现新空间,做别人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的事,因此需要从战略层面,从顶层设计和长远发展三方面考虑,有序地建立一支市场运作、市场研发和市场风险分析的员工队伍,找到组织发展的新机会,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从战术层面,需要考虑市场的细分及占领市场的技术手段和维护市场长久发展的具体运作模式,尤其是政社分开之后的社会组织,更需要研究组织的市场和定位问题,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体在组织占领和维护市场份额中的作用。

总之,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根本是改革和创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29页)

新,但是改革和创新与社会组织价值观之间也会存在不一致性,甚至冲突和矛盾。因此,如何将改革和创新的方法、手段转变成实现组织宗旨的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能否从理念创新变成行动计划,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能够简单行事,不提倡拔苗助长,因为那样会欲速而不达;相反,在实践中需要提出一个战略计划和结构性框架以及执行路线图,这样的路线图是可操作的,可以衡量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EB/0L].http://www.chinanews.com/gn/z

/ThirdPlenarySession/jd.shtm.2013-11-18.

[2][美]彼得·德鲁克.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黄浩明.民间组织操作指南(之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9.

猜你喜欢
非营利活力改革
活力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