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流向城市,导致了留守少年的增加。本文根据对广东茂名农村留守少年群体(6-14岁儿童)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就如何构建社会支持农村留守少年体系研究作出总结。
关键词: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67
一、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现状
1. 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构成
本研究以少年生活、学习等社会活动的交往网络为起点,探究留守少年在日常交往圈中的不同对象——父母(监护人)、朋辈群体、亲戚、邻居、教师等在留守少年遭遇生活、学习、心理、生理问题以及安全隐患时的支持情况,并对学校、农村社区和有关政府部门针对留守少年组织开展关爱支持行动进行研究。
2. 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茂名全市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少年超过50万人,数量居广东省首位。基于此,研究以茂名市为样本,在市直、辖6个县(市、区)的小学、中学农村户口留守少年(6-14岁儿童)抽样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体系的总均分为35.72,其中客观支持均分为9.67,主观支持均分为23.08,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均分为2.97。这说明农村留守少年的社会支持低。
3. 农村留守少年现有社会支持的特点
(1)社会支持的来源呈现狭隘性和非专业性。在面临困境时,多数留守少年求助于教师。他们在遇到学习、生活问题求助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8%、39.1%,从教师那里获取生理卫生、安全知识的比例为52.4%和53.1%。其次选择朋辈群体,再次选择家人(监护人),只有极个别留守少年选择其他的机构组织或专业人士。(2)社会支持的满意度不高。6.2%的留守少年表示没有教师在学习辅导之外没有情感性支持,25.6%的留守少年表示亲戚、邻居只在生活上给予帮助,27.3%的留守少年认为从家人(监护人)中获得的支持较少。此外,87.3%的留守少年表示,几乎不会从农村户籍居住地村干部处获得帮助。(3)社会支持的利用率偏低。63.1%的留守少年在遇到问题、困惑时很少寻求支持,有16.2%的留守少年在烦恼时根本不寻求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心理困惑方面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上,31.3%的留守少年选择将心事埋藏在心里,不愿意主动向别人倾诉、找人分担。这种情况以留守女童居多,令人担忧。
二、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缺乏的原因
1.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二元化”之间的矛盾
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二元结构”使农民工不能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的权力和权益,也造成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产生。
2. 监护人能力与留守少年成长中多元需求之间的差距
调研发现,与祖辈或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的留守少年比例为90.4%。他们的祖辈大多年事已高,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多数祖辈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照料留守少年。祖辈的文化水平的欠缺使他们在学习辅导时非常吃力,也不能有效进行学习督促。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本应该是为留守少年提供最好支持的群体,但他们留守在家多是由于体弱多病无法外出务工,甚至还要子女照顾。由亲戚或邻居监护的留守少年大多只能得到生活中的支持,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出于同情心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如提供饭食或借钱,但同时认为“没有精力理别人家的事”。
3. 外出务工父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失衡
外出务工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等因素在城市大多只能从事报酬较低的工作。为节省开支,他们会尽量减少花费,而和家人联系的交通费、电话费等费用也常被他们列入精简计划。由于过于看重经济收入积累而忽视了家人之间特别是对留守子女的联系,造成了亲子关系疏离。此外,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子女准备教育资金,受这一动机驱使,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忽视留守少年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4.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留守少年身心发展的不相适应
在茂名地区,除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之外,多数学校由于主要生源不是留守少年,没有充分意识到留守少年群体的特殊性,没有专门为留守少年群体设置心理疏导、安全教育、权益维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当留守少年出现的问题时,也大多被简单武断地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处理,缺乏对其问题行为背后家庭环境因素的考量。此外,农村学校大多面临的场所简陋、经费紧张、师资不足等困难,制约了学校为留守少年群体提供支持。
5. 农村社区资源的匮乏与留守群体问题突出之间的反差
目前村民外出务工已极为普遍,包括部分村两委干部家庭也有不少青壮年成员外出务工,他们身后留下一个个留守家庭。由于青壮年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留守家庭问题突出,留守少年、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这种现象本应该引起村级组织的关注,由于这些问题似乎司空见惯,加之农村社区的资源匮乏,村一级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农村社区几乎没有针对留守家庭给予特殊的帮扶措施,村干部本身没有采取行动去帮助留守少年,也没有村中组织村民去帮助留守少年。
三、改善农村留守少年社会支持状况的对策
1. 政府要加強宏观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应从宏观上把握解决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方向,为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彻底解决发挥重大作用。(1)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取消户籍制度,建立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少年面临的问题。(2)构建维护少年权益的法律支持体系。制定维护少年权益的实施细则,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设立专门机构,以独立第三方的角色代表留守少年对侵害留守少年的行为提起法律诉讼,从而真正地保证农村留守少年的合法权益。(3)净化农村留守少年成长环境。大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与奖励,对当地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严格监管,为留守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只有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原地或就近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少年问题。
2. 家长和监护人要强化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让父母意识到亲子互动、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加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和心灵情感上的抚慰。另外,父母还要经常与监护人、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情况,并及时有效地给予子女提供具体的帮助,消除空间阻隔带来的“心灵陌生感”。同时,监护人要增强自身的角色意识,为留守少年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帮助其健康成长。此外,监护人也要关心留守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引导。
3. 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完善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要把留守少年问题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除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更要从生活、情感上关心他们,与家长配合化解留守少年问题。(1)建立档案。逐一登记留守少年家庭住址、父母(监护人)联系方式,以及留守少年在校期间的学业、行为、思想等方面的表现等,以便家长能全面了解子女情况。班主任应定期与监护人联系并适时地进行家访,除课业辅导外,还应帮助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督促其履行相应监护职责,为留守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对留守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帮助,使其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以期自身妥善处理心理上的困惑。此外,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一对一辅导,助其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3)完善寄宿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留守少年提供寄宿并完善相关的寄宿管理制度,设立专职生活辅导员,照顾留守少年的饮食起居。
4. 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护圈
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专门机构为留守少年构建完善的监护体系,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全面保障。这一机构组成人员可包括基层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素质较高的村民和志愿者等。还应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少年的群体中。注重报道留守少年良好的品质,消除留守少年是“问题少年”的偏见,帮助留守少年群体形成自立自强的人格。此外,专業社会工作者也应参与到为留守少年服务的大军中来,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为留守少年实施帮助,使留守少年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拥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增强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共青团茂名市委员会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