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冰芮 卢玺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于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加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了解联盟中各成员的地位,结合内外环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构建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装备制造业联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1;F426.4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型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各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加速其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即ITIA)是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1]。
在构建ITIA过程中,基于主体在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构成的联盟模式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导向型、学研主导型和产学研联合型四类。由于装备制造业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联盟中的引导、组织、创新、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复杂作用,本文针对主客体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装备制造业ITIA模式进行构造。
二、ITIA分类及特征
根据不同标准,学术界对ITIA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分类,对其具体分类方式及特征分析如下。
(一) ITIA的分类
ITIA分布于诸多行业,具体形态多种多样,组织形式无统一模式。根据不同标准,学术界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分类。基于主体在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导向型、学研主导型和产学研联合型[2];按照政府在联盟组建和发展中的角色分为政府指令型、政府推动型和市场自发结合型;依据联盟合作内容可分为技术服务型、技术成果转让型和技术培训型等[3];根据联盟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技术协作型、契约型和一体化模式[4];根据联盟成员处于产业链上的关系可分为横向合作创新、纵向合作创新以及混合合作创新模式[5];区分组建联盟的目的和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以及立体综合型合作模式[6]。
(二)ITIA特征
ITIA的具体特征体现在主体性、目标性、层次性和运行性。
1.主体性
ITIA的推动力量是政府,行为主体是企业,是由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机构共同构成的整体。其中企业主要为联盟提供技术人员、资金、科研设备等技术创新的必要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前沿部门相互联结,成立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研究组,推广技术,使创新技术产业化。
2.目标性
国家长期战略目标在ITIA的具体活动中得到重点体现,活动以国家创新战略为主要出发点,主要着眼于国家重点战略领域;从长远发展与战略角度来规划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关系,重点在于联盟中各主体从其他成员获取资源,转化为自身资源,取长补短,进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3.层次性
ITIA活动作用的领域处于高产业层次,具有积极强劲的产业带头作用,联盟中研究开发的技术是具有产业核心地位的技术,与其他联盟的专有技术相区别,最终期望得到行业技术标准。而产业技术标准的实现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4.运行性
ITIA的运行活动需要制定相关的契约,运行受到法律约束,并且得到法律保护。ITIA通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外部竞争变为自身联盟内部的资源协调、分配,各参与主体之间依存度高,可促进契约的进一步实施。
三、装备制造业ITIA构建原则
基于装备制造业ITIA的特殊性,在构建中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契约原则
契约原则即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通过契约对联盟各方的责任、义务进行约束,对各方在利益分配、风险分担等方面进行规定。
(二)战略原则
装备制造业ITIA构建需要符合国家重点产业战略目标,还要联系国家环保、产业与能源政策,符合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需求原则
构建装备制造业ITIA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在共同需求之上;瞄准装备制造业中的重大技术需求,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领域。
(四)引导原则
政府是装备制造业ITIA的引导者,运用引导职能,按市场需求,对联盟各创新要素进行重新整合,解决联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管理职能,对联盟进行监督管理。
(五)信任原则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由于装备制造业ITIA各方的文化差异,契约的不完备性等,冲突在联盟中是不可避免的,ITIA只有建立在各方信任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装备制造业ITIA模式构建
对装备制造业ITIA模式构建分析如下。
(一)装备制造业ITIA影响因素
探讨装备制造业ITIA影响因素主要从其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主客体因素进行分析。
1.装备制造业ITIA主体因素分析
装备制造业ITIA中,有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服务性机构四方主体。他们在职能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企业
装备制造企业在联盟中需要:一是在行业中推广技术创新成果,引起技术创新的连锁效应,使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自主开展科研项目,装备制造企业应做技术创新领导者,及早捕捉技术需求,进行自主创新研发;三是整合知识资源,装备制造企业最先了解市场动态,应及时参与高校等的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创新方向,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2)政府
政府主要职能有:一是引导技术创新活动。政府运用自身引导职能,促进企业与其他成员合作,解决成员间冲突,使装备制造业ITIA沿着长期战略目标发展。二是搭建公共平台。政府要在财政经费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建设重点装备制造业技术公共平台。三是制定政策法规。政府可借鉴外国成功经验,为装备制造业ITIA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
(3)高校及科研机构
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需要:一是重视基础研究,在装备制造业ITIA的创新活动中重视基础研究,带动各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培养创新人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师生到企业中去,为装备制造行业提供技术创新人才;三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主动与装备制造企业交流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换成生产力,使科学研究适应市场需求。
(4)服务性机构
在装备制造业ITIA的构建及发展过程中,由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自身的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征,在技术创新及后期的成果转化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企业本身还有其它生产项目,资金周转有可能出现障碍,所以需要服务性机构的加入,为联盟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同时是一个高收益的活动,有利于金融、风投机构获取高回报率。
2.装备制造业ITIA客体因素分析
装备制造业ITIA不仅受参与主体的影响,同时受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
(1)政治环境
为促进ITIA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为装备制造业ITIA的构建及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如科技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提出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等。
(2)经济环境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风险。装备制造业ITIA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各参与主体在联盟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各自应承担的资金、人力、物质资源的投资风险有明确认识,相互配合,尽量减少风险发生。如若发生风险,应按合同各自承担责任。
(3)技术环境
由于目前在装备制造业基础研究过程中,创新成本增加迅速、研发个体能力有限、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周期长等因素,使技术创新风险大幅提升,单独个体无力承担创新风险。因此,各方需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取长补短,建立装备制造业ITIA。
(4)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资源是技术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装备制造业ITIA构建及发展中,没有相似的价值观会阻碍联盟发展,所以应选择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与价值观的合作伙伴。但由于组成成员多、类型广,文化等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必须选择一种能够引导整个联盟的文化及价值观,使联盟持续快速发展。
3.装备制造业ITIA主客体因素的关系
装备制造业ITIA的生存与发展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图1是装备制造业ITIA主客体因素关联图。
(1)主体变化影响客体因素
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及各种服务性机构在社会中作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在经济、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有各自无法替代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它们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环境。
(2)客体变化影响主体因素
经济增减、政策颁布、技术变革以及文化进步等必将带来改革浪潮,政府的财政偏好、企业生产方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以及服务性机构的投资方向也必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装备制造业ITIA系统,进而改变装备制造业ITIA的模式。
(3)主客体相互作用及转换机制
从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ITIA的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单独地理解各要素对装备制造业ITIA的影响,会导致联盟决策者主观上对其他因素的忽视,进而导致联盟运行失效。因此,我们应该采用系统的、全面的、有机的观点来看待和理解影响装备制造业ITIA各因素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对待联盟中的合作与竞争[7]。
(二)装备制造业ITIA模式构建
从上文可知,在装备制造业ITIA构建中,受到主体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客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联盟的构建中需全面、系统、有机地考虑这些因素,考虑到主客体因素对联盟的作用及影响,以及主客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只有这样构建装备制造业ITIA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使联盟各方获得最大效益。以企业为主导、契约型的装备制造业ITIA构建及内在关系如图2所示。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联合装备制造企业、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装备制造业ITIA,可以实现政府部门、装备制造企业、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独自所无法获取的高效益,使战略联盟系统产生1 + 1> 2 的协同效应。同时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步伐,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使装备制造业继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由于装备制造业ITIA受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存在多种复杂机制,所以在构建联盟时需要全面、系统,同时要通过最精简、有效的联盟组织获得联盟运行的最大效益。因此构建出的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契约型、研究混合型的ITIA。如图3是构建的装备制造业ITIA模式图。
联盟中各个层级及其中的部门有其各自的职能,分工明确,避免由于联盟混乱、责任不清导致联盟运行效率低下,影响装备制造业ITIA的发展。
1.战略决策层
战略决策层分为两个部分,会员大会及理事会,会员大会是由联盟中所有成员组成的,而理事会则是通过会员大会商讨具有代表性的成员组成的,其中必须同时包含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服务性机构四方要素。会员大会总领联盟的发展方向,对联盟的发展做出重要的战略决策。理事会有行使会员大会的权利,对联盟发展做出战略部署,但当理事会内部发生分歧或发生重大事件时,必须经会员大会通过。
2.管理层
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与常务理事两个单位,秘书处下设技术开发部、业务发展部及运行部,常务理事下面下设联合实验室与小组实验室两个部门。秘书处及下设两部门主要是对联盟进行综合管理,包括伙伴选择、具体项目选择、组织分工、奖励激励及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对联盟活动起到统筹的作用。
而常务理事则是对具体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工执行,是技术创新活动实践部门。其中的联合实验室一般是由联盟出资设立的固定研发机构,而小组实验室则分散在联盟成员自身的研究机构。
3.执行层
执行层负责执行联盟内具体的活动。业务发展部下设会员组、合作组、拓展组等。会员组主要负责伙伴的选择及成员退出、建立契约等;合作组负责联盟内的组织分工、激励奖励及利益分配等工作;拓展组则负责与联盟外部的部门机构进行沟通协调。根据装备制造业ITIA自身需要不同,执行机构可根据需要设定。技术开发部则是针对具体项目进行组织分工、研究开发,下面分为若干个项目。运营部下分监管组、推广组及协调组等,主要分别负责联盟内部的监督管理、技术推广及协调沟通等工作。执行层中的部门机构必须涉及伙伴选择、组织分工、沟通协调、利益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的部门。
五、结论与展望
装备制造业ITIA是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构建一个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的装备制造业ITIA体系有利于联盟的高效运作。构建装备制造业ITIA不仅需要遵循ITIA的构建原则,同时需要兼顾装备制造业自身具有的跨领域多学科、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形成适合装备制造业ITIA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联盟。管理层、决策层、执行层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划分明确的风险分担、利益分配机制,自联盟成立初就需完善沟通协调、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负责,保证联盟畅通、高效的运行,进而实现各方的战略目标。
为了进一步发挥ITIA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ITIA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加强联盟中企业的作用,使其发挥其主导职能,无论是在技术创新阶段还是成果转化阶段。特别是联盟中的核心企业,即创新能力强、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其在高创新力、大信息量、国际国内地位高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二,完善联盟内组织结构,成立专项部门承担对联盟构建及运行中的伙伴选择、组织分工、利益分配、沟通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可从联盟各成员中抽派人员从事联盟内部专职工作。
第三,加强政府引导及监督管理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联盟内部成员全面、系统、有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除了联盟内部专设监督管理部门,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对公共平台实行专业化管理和运作,不断提高平台的服务水平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权威发布.科技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J].科技日报,2009(9):1-2.
[2]沈永良.地方综合性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研究,2004(1):22-25.
[3] 李炎炎,叶冰,杜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8-99.
[4]朱桂龙,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3(4):49-52.
[5]孙福泉,王伟光,陈宝明,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王章豹,祝义才.产学研: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15-117.
[7]胡大伟.ITIA模式研究[D].南京邮电高校硕士论文,2011.
(编辑: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