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要:学生与班级环境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更新自己。建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正常学习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要从教室环境、班级纪律、班级责任心和凝聚力等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纪律严明的、感性的、生动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班级 教室 卫生 治乱 打假
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可以用一团乱麻来形容纪律。我在前面讲课,后面的学生也在小声讲话。此外,回头的,交头接耳的,坐着发呆的,应有尽有。我感到着急,同时也很无奈。作为一个教师,我连上课也无法正常进行,感到很失败,很困惑,仿佛走进了迷宫,何时看到出路?谁能帮助我?我思来想去,总要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不然怎样上课?要结束这种混乱场面,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于是,我着手从自己做起。
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且时间相对较长的班主任,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都将是学生模仿的标准。因此,我改掉了以前说话办事不拘小节的形象,而是变得谨言慎行。在说每一句话之前,我都要事先考虑说出这句话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做好计划,计划好实施的步骤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美化教室,净化环境
一个窗明几净的教室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于是,我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这样的环境。首先,在教室的外墙上,我贴上了学生的手抄小报。这些手抄报,颜色鲜艳,内容丰富多彩,基本上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做的,对学生有引导和启示的作用。贴在墙上的这些手抄报是从所有班内学生的手抄报中挑选出来的优秀小报。贴在墙上后,小报的主人会被教师奖励小星星。学生很喜欢这些花花绿绿的手抄报。教室的内墙上,我也开辟了几块专栏。黑板对面的墙上,我分了语文、数学两大专栏,学生的学习心得、独特发现都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张贴在专栏内。教室的两边墙上,一边开辟了追星专栏,这三大栏目由数学、语文、班主任教师掌管,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卫生、言行、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表现、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得星。另一边的专栏内张贴者班级内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的相片。为了彰显道德模范,我在相片周围进行了装裱,并且写了评语。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了几盆花。花儿开放时,淡淡的花香氤氲在教室内,令人神清气爽。每天上午和下午大课间的时候,值日生都会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学习效率也就提了上去。
二、治乱
“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乱插队;(2)乱起外号。
下课后,在学生上厕所来回的路上,有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本来在后面走,却快走几步,赶到别人前面。被超过的学生也不甘心,也要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乱套了。还有的学生不好好走平整的公路,喜欢到马路牙子上走。马路牙子是由单砖竖起来的,被走的次数多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我严厉批评了这些不守规则的学生,同时,在教学管理上扣除了他们的积分,把他们震慑住了。因为扣分将直接影响评定星级少年。星级少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哪个学生不梦寐以求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这一招很管用,他们以后走路渐渐规矩了。
对于乱起外号的学生,我的惩罚更是严厉。我是这样规定的:谁给别人起了外号,那就让家长领回家,反思一星期,不准回校上课,并且教学管理扣二十分。这个惩罚我从来没有用过。也许是过于严厉了,还没有哪个学生敢触犯。
三、学习要诚实
在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这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我的班里假听课、假读书的现象却很盛行。学生读书时,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有的学生一只手拿着书,另一只手伸到课桌底下做着小动作。当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学生懵懵懂懂站起来,对于老师的提问摸不着头脑,这就是假听课、假读书。这种现象使得上课失去了意义,学生还会变得更加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教师。因此,我必须采取方法彻底治理这种现象。在给学生上品德与生活课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当我的眼睛扫视到某一个学生时,他会激灵一下坐正,并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抢着回答我的问题。如有一个名叫陈源龙的男学生,因为我站在他身边,并且让他回答了一次问题,结果使他大受鼓舞,小手举了一次又一次,回答问题特别活跃。那些不大受我目光关注的学生,明显出现倦怠的样子。虽然在我看他时坐正身体装出认真听讲的样子,实际上,他已经疲惫了,可能已经盼望下课出去玩了。这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式,改变原来的以站在讲桌前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了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边走边讲,一边讲一边提问,并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变得朝气蓬勃,眼睛熠熠闪光,聚精会神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反馈,及时鼓励。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很受鼓舞,找到了自信,学习更加认真,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取消了很多重复单调的练习,使每一节课都像上精品课,使得学生的眼睛和大脑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与我的心贴近了。我说的话,他们也喜欢听了。这样再管理起来,就有效多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班级有了明显的变化,初步形成了班级凝聚力,学生开始重视班级荣誉。每个学生都开始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就能构建出和谐、团结、积极上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唐讯.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