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隆艳
【摘要】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服务学习”鼓励美国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缺乏品牌塑造的意识等问题。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09-01 一、美国“服务学习”及志愿服务体系
美国人把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把回报社会看作是最主要的信念之一。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服务学习”鼓励美国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美国“服务学习”概述
服务学习起源于20世纪前美国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开展,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
美国人希望他们的学校能教授学生核心的学术知识和技能,也希望教育系统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能胜任的、有价值的服务者。由此,服务学习的目标明确起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并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
美国政府认为“让大量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非常有好处,因为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生个人发展都大有裨益”,并力求通过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更好地解释社会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服务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感、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美国志愿服务体系情况
在美国,志愿者遍布每个角落,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做志愿者早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美国社会有不成文的鼓励,志愿服务时间长、表现特殊的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会更被看重或被优先考虑。
美国志愿者的活动范围很广,一般来说,志愿者的责任就是做支持社区的任何事情。从家庭、学校、机关、教堂、社区,到市、州乃至全国性的一些活动,都可以看到志愿人员在提供服务。
二、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模式
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学校、学院团委负责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并逐步完善活动机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以确保社区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问题
1.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
当前高校社区服务的内容多为打扫卫生,或者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单一。
2.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
某些专业大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时虽然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志愿服务,但此类活动多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带队开展,辅导员老师仅能从组织、管理、规划方面对大学生社区服务进行指导。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制度是有一定的激励和回报措施的,主要包括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虽然以精神激励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对志愿者的参与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以及荣誉激励,而且由于组织、管理不健全,容易出现荣誉授予不公正等现象。
4.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社区服务普遍缺乏有效保障机制。一方面是指缺乏经费保障。另一方面是指缺乏精神层面上的价值感保障。
5.缺乏品牌塑造的意识
目前社区服务中的一些困难制约着品牌塑造,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着品牌文化塑造难、品牌质量控制难等问题。
三、美国“服务学习”及志愿服务体系对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改革的启示
(一)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
以我国环保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例,在社区服务中一定要立足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环保类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在创建服务绿色社区的基础上,把活动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从身边小事踏踏实实地做起。二是充分结合学校的力量,做好校园内的宣传与动员。第三个层次是影响其服务的社区居民,投入到绿色社区的创建中来。四是影响决策层,让社区与社会了解大学生对环保的看法。
(二)社区志愿服务课程化改革
社区活动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
我国高校在社区服务课程化改革中需要制定自己的考核机制,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方便记录考评,也可尝试与学分挂钩,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
(三)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化建设
美国的志愿者组织众多,信息化程度很高,随意打开志愿者网站,都能看到详尽的信息。而且,各个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系统化管理也非常到位,从志愿者招募、录用、监督到后期对志愿者的评估,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
我国高校也可以建立网络化志愿服务社区管理系统,便于大学生按照自身情况就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快捷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
(四)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加拿大各社区都有儿童医院,各高校就要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到儿童医院做志愿者,照顾和安抚孩子,并把学生的工作情况作为推荐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我国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通过加大对优秀志愿者的宣传力度,鼓励、认可志愿者,给予荣誉称号,进行精神鼓励。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尝试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数进行认定,将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与奖、助学金挂钩,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也可以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社区的情况纳入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培养之中,通过机制导向,激励大学生做志愿者。
(五)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
优秀的高校志愿服务品牌需要用经营的理念来培育,长期化的服务项目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才能强化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个性特征。
高校志愿组织要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出富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六)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
青年志愿者需求旺盛与志愿者组织供给能力薄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校志愿者组织。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起到“服务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了真实环境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
[2]杜天骄、于娜、李忠艳,《美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第10期